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6: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鸟的天堂》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文章主旨:首先,要深入理解《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为写作提供方向。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鸟的天堂》的作者、背景和内容;主体部分围绕文章主旨展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分析文章特点: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描写、叙述、议论等,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观点。 - 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配角等,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 情感表达: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以及这些情感对读者的影响。 - 主题思想: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
4. 结合自身实际:在分析文章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可以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某个情节或观点的看法,或者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文章主题的感悟。
5. 语言
文/巴金
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我们划船去!”陈提议说。我们正站在学校门前池子旁边看山景。
“好,”别的朋友高兴地接口说。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河边。那里有—个茅草搭的水阁。穿过水阁,在河边两棵大树下我们找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一个朋友解开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流去。
三个朋友划着船,我和叶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那里就是朋友叶的家乡。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我说许多棵榕树的时候,我的错误马上就给朋友们纠正了,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棵榕树,另一个朋友说那里的榕树是两棵。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我却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只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道。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缓缓地流到河中间去。
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绿叶丛中垂着累累的红色果子。我们的船就往那里流去。一个朋友拿起桨把船拨进一条小沟。在小径旁边,船停住了,我们都跳上了岸。
两个朋友很快地爬到树上去,从树上抛下几枝带叶的荔枝,我同陈和叶三个人站在树下接。等到他们下地以后,我们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叶的家乡去,就是那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陈的小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个“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我们的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朋友陈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走吧,”叶催我道。
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流去的时候,我还回过头去看留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有一点的留恋的心情。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学校后勤部门的老王说中午要登鸟岛作勘察。我激动得午饭也顾不得吃,立刻奔向龙舟码头。
老王说的鸟岛,是我们学校“最后的秘境”——它坐落于校园东南湿地一隅,是个四面环水的孤岛。因为无人可涉足,那上头林木葳蕤,栖息着不少珍稀鸟禽。我常常隔着宽宽的河道,在北岸架起长焦相机,“咔咔咔”一通抓拍白鹭和夜鹭捕食的精彩瞬间。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你们打什么主意,都万不可动开拓鸟岛的念头。”我很严肃地对老王说,尽管对于他我加入“探险队”,我深表谢意。老王还特意请了龙舟队的一位指导教师和一位肌肉健硕的学生为我们划桨,我们几位老师穿上救生衣,小心翼翼地上了船。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碧绿色的河水随时都会沸腾似的。一前一后两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一叶龙舟迅速向鸟岛靠近,很快便停泊在一块巨石边。“探险队员”逐一上岸,老王很快在另一块亲水石台上有了发现,“快来看,这有一窝鸟蛋。”
我走近拍了一张照片,是黑水鸡的卵,一共有7枚,鸟巢被绿色的水生植物包裹着。大伙感叹,鸟岛的条件果真是得天独厚,鸟妈妈才敢这么放心地将鸟窝筑在这儿。我们不敢留下任何人类的气息,继续去探路。小岛中央有一棵巨树,垂蔓绿毵毵,像极了“天空之城”里的生命之树,我猜想一定有不少鸟儿在这树上做窝。
曾经的课本记忆开始主动“攻击”我了。巴金先生那篇著名的《鸟的天堂》是怎么写的?“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想象的这些画面并没有如卷帘般舒展于眼前,小岛寂静无声——在“危险”逼近之前,这里的鸟兽早已逃散。
老王曾跟我说起他的错觉,“我们校园的生态环境是不是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我确实用相机记录了不下三十余种珍稀鸟类的图像资料,但所谓的校园环境有了本质的提升,乃是假象——这个校区本就地处郊区,周边原本就是江南水乡和原生态的茂密树林。记得过去每到春天,成群的牛背鹭会聚集在翻土的拖拉机周围觅食。到了秋天,它们会在空旷的草坪上开会,然后纪律严明地一起飞向南方,那景象真是蔚为壮观。
这几年,林立的高楼拔地而起,附近的水田、池沼逐渐萎缩,我已不再看见成群结队的候鸟。这让校园湿地成了鸟儿们得以隐匿的“香格里拉”。有些白鹭甚至冬天也不南徙,成了校园中的留鸟。
人类跟野生动物争夺宝贵的土地资源。因为发展的需要,即使是在校园里,这几年也有新的建筑空间陆续诞生——那里原是一片油菜花海,是不起眼的小竹林和绝大多数师生并不会靠近的芦苇荡。
我跟老王反复强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请把鸟岛留下来,一定是件功德无量、功在千秋的事。一方面,那里不仅是“鸟的天堂”,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凡意义,也对整个校园生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座看似平平无奇的小岛,价值无可估量;另一方面,这个未经开发的处女地,也是学校地图上最重要的“留白”。
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因作画只画一角或半边,被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仅从美学角度来说,留白总比撑满了好,这更符合中国人的哲学。试想一下,那些在教室和图书馆学到疲惫的同学,漫步到校园湿地和鸟岛对岸,暂时亲近一下大自然,便能达到最好的“充电”效果。
有时候“五一”小长假、国庆假期里,我才不愿舍近求远、挤在乌泱泱的人群里去寻一处放空之地,“莫奈花园”不就在身边吗?杯满则溢,月盈则亏。
其实,我们的人生和我们的大学校园,都是需要留白的——我们十分有必要,也更应懂得,时常与这位名曰“留白”的朋友作些交流和对话。
乘坐龙舟离开的时候,老王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他会坚决捍卫鸟岛——任何多余的动作都是对这片宝地的侵扰。我们显然不是什么First Landing(首次登陆)者,在回程的水路上,我顺手清理了两张破败的渔网。
翌日清晨,我又来到小动物们的乐园。穿过樟树林时,我邂逅了一只尾巴蓬松的松鼠,一对戴胜在法国梧桐上筑了新巢,一只漂亮的四喜鸟蹦蹦跳跳地为我引路。我隐约听见了鸟儿们的歌唱,音调婉转,那确实是属于它们的天堂。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