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1: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楚辞》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楚辞》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首先要了解《楚辞》的作者屈原及其背景,了解《楚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 掌握《楚辞》的主要篇章,如《离骚》、《九歌》、《天问》等,理解其内容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 关注《楚辞》在诗歌形式、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 分析作品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3. 结合自身感受,阐述作品的意义: -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谈谈作品对自身的影响。 - 分析作品在思想、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价值,阐述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4. 结构安排合理: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楚辞》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分别阐述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自己的感悟。
5. 语言表达准确、生动: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注意以下几点: -
当我拿起《楚辞》开始读《离骚》的时候,屈原便在我的心里复活了,我唤醒了他。
屈原款款走来。他的装扮依然新潮,就是以今天的眼光看,还是有些另类夸张:头戴高高的蕙草编成的帽子,本就高大的身躯更显挺拔了;上身披荷叶氅,随风飘摆,让他看上去风度翩翩,气宇轩昂;下身穿莲花缀成的裤裙,抬脚跨步,少了些羁绊,多了份敏捷和洒脱;肩上斜披揭车和江蓠编成的花环,香气甚至引来了几只蝴蝶,围着他上下翻飞;腰上佩着长长的青铜宝剑,和一只幽兰编成的佩纕,让他面容上的那股凛然正气更觉不可亵渎。
许是隔了二千多年的缘故,初读《离骚》,让我如堕云雾。好多字没见过,很多诗句里,字与词区分不开;太多的词,即便是常见字组成的词语,不知何讲。磕磕绊绊读了两遍,除了揣摩出三闾大夫的一些情绪变化,正如很多人所言,晦涩,难懂!我报怨道,“夫子,《离骚》好长呀,看不懂呢!”屈原我,“若知我,唯虔诚可至!”
这,我是很认同的。一部文学作品,若读,仅有喜欢是不够的,只有一份虔诚才会给人读下去的勇气和毅力,而且读一本书也是讲机缘的。就像我与《楚辞》,高中时学过了《涉江》,便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好好读读《楚辞》,至少要认真读一读《离骚》。然而这些年一直在生活的“苟且”里挣扎,尽管愿望存放心底没有丢掉,可三十多年过去了,终未得偿所愿。
2020年,偶然加入了同学老程组织的毛毛虫读书会,在微信群里与一帮孩子共同学习小古文。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很高,感染了我,带动了我,群里的课几乎就没落下过。几位主讲的老师,要么是有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要么是有才华的大学老师,要么是有学识的历史学者,就是小毛毛虫自己讲课也很有两下子。从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古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读《楚辞》做了很好的铺垫。
群里不止一次讲过屈原。有一天读《渔父》,看到大家情绪高涨,蒙在心底多年的愿望一下子萌发了。“谁愿意和我一起读《楚辞》?”提议立刻得到了几位老师和家长的响应。“好吧,我们分头去读,做好笔记,到时候互相交换,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们讲讲课!”
说干就干,立刻找出了原存的一本《楚辞》,从《离骚》读起。《离骚》公认不好读,但积攒了几十年的劲头,此时犹如汇成的滔滔洪水,有些不可阻挡了。先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音,甄别词语,释义,把原诗翻译成白话文,一旦这些工作完成,再找有关资料来读,比如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一些研究楚辞的专家的著作,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屈原的精神和情怀。
我从网上找了《离骚》原文,复制后粘贴到写作软件上。另购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不同版本的《楚辞》,以备资料的查找和甄选。从《离骚》的第一行第一个字动手,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慢慢梳理,步步推进,就像自己在创作《离骚》,情绪也是很饱满的。
读《离骚》让我有种爬山的感觉。一句诗就像一级石阶,登一级再上一级,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来。有时自觉攀了很多台阶,可抬头望望,前面的台阶就像延伸到了云端,还是望不到头。但屈原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给毛毛虫们许下的愿,也另外给了我一份动力。我把所能利用的空隙时间都用上了:早晨早早起床是一定要读的;上班办完了业务抓紧读一段;中午吃饭前后必须要读;晚上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有时会读到夜深。如屈原所说“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感觉此时我就是那只凤鸟,正在不停地飞腾赶路。
和屈原朝夕相处,我已完全走进了他的世界,与他成了忘年之交,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只要得空,我们随时会聊上几句。有时在媳妇的牛肉摊上帮忙,来了兴致,便找个地方纵情诵读起来。读《离骚》怎能不去诵读呢?诵读能更真切地感知屈原,领会屈原,感情自然而然就和屈原融合在了一起。我从网上找来方明老师的一段诵读,听了一遍又一遍,揣摩,模仿,反复练习。如今再诵《离骚》,流畅,感情把握也到位。每次诵读,只觉浊气下降,一股阳气从心底冉冉升起,诵完,犹如打通了经脉,身体顿感轻松了很多。是呀,《离骚》近三千字,字正腔圆读下来,对肺活量的提高可是相当有帮助的。
正当紧锣密鼓读《离骚》的时候,齐鲁医院通知媳妇去做胃底息肉摘除手术。这些年忙忙碌碌,我们很少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很想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沦陷于“江湖”,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容易,真的是身不由己啊!如今开车行驶在去医院的高速路上,顿时有种“跳出三界外”的感觉,摆脱了生活中缠人的“苟且”,正好借这个机会把《离骚》读个痛快!好在媳妇的手术小,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不至于影响我读《离骚》的情绪。
因为疫情,医院的病房严禁随便出入,这倒可以让我更心无旁骛地读《离骚》。在医院的五天里,和屈原没日没夜泡在一起,除了吃饭、睡觉,我们两个如影随形,聊得不亦乐乎。
初读《离骚》,感觉全诗太长了,长得似乎让人喘不上气。加之古今语言变化太大,确实让人望而生畏。可一旦读进去,尤其是读懂读熟,诗人的表达便清晰起来,全诗也有了脉络感。而每读一次,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感觉,立时荡净了胸中所有的不良情绪。
对《楚辞》,对《离骚》,对屈原,我自认是有一份虔诚的。《离骚》问世二千多年,有虔诚之心者,世世代代不知有多少人呢!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历来为后人景仰和感叹。这些精神散发出的人文魅力,给人以熏陶,给人以鼓舞,这也是《离骚》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
《离骚》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屈原围绕着进还是退、从流还是守志以及去与留的问题,充分调动比喻、夸张、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实虚交织、场面宏伟壮丽,想象丰富奇特的意境,把诗人的矛盾与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是辞赋,做为诗歌的特质,它的感情因素和音乐性是无与伦比的。全诗近四百句,两句一节,每句基本为七或六个字,启句都用语气词“兮”,使全诗形成了一种恢弘的气势,诗句如大海中一波波的浪涛,踏着相同的频率排山倒海般涌来,浩浩荡荡,连绵不绝,涤荡着读者的灵魂。而这种鲜明、统一的节奏,呈现出了韵律之美。
《离骚》的语言,整齐中见错落,骈句、警句不断。这些句子灿若星辰,诗意浓烈;其描述直捣心扉,犹如锤击,铿锵有声。诵之,气息吐纳舒卷自如,激昂慷慨而无倦怠之感;读之,代入感强,感染力也强,好像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诗人的情绪呈螺旋式攀升,直至诗的最后,也是高潮部分,猛然从辉煌的幻想世界跌回到现实,大梦顿醒,心理落差激起了强大的冲击波,击穿了五脏六腑,千疮百孔。
《离骚》从总体上看,还兼具了散文的特质,这让内容的表达更丰富,情感表现得更奔腾更澎湃了。
标注词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汉字的来龙去脉,让我一次次惊叹:想不到这个字的本义是这样啊!之所以如此解释,原来背后隐藏着一个故事呢!比如“三后”“后辛(纣王)”中的“后”,有的楚辞版本只解释为“君主”,通过查阅资料,“后”是夏商周三朝对活着的君主的称谓,君主死了才称“帝”。这让我深刻体验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
我相信,屈原肯定对一句话深有体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站在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楼里,望着窗外那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我在想,如果屈原穿越到现在,他会做些什么呢?他会忙成什么样?要知道,如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天天忙碌,都忘了人还会生病,也无暇生病哟。“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治国安邦之才,却遭人馋言而见放,对家园故国深切的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互相冲击,宁可自沉于汩罗江,也绝不流从于世俗,他对现实该是多么失望啊,想像着屈原抱石沉江的壮烈场面,不禁潸然泪下了。
屈原是不幸的,他的传奇,他的不朽诗作,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屈原一次次被人唤醒,这笔财富便汩汩而涌,不枯不竭,滋养了后世中华儿女的灵魂,这又是我辈之幸。
读《离骚》,走近屈原,感受屈原,那是受用终生的事,是必做不可的事。梁启超先生说,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具备欣赏《楚辞》的能力,否则就会对不起自己,虚生此国。
自开始读《离骚》,我经常在群里汇报读书进度,开玩笑说,“毛毛虫们,我正在准备一顿大餐,等等哈!”但是,大餐再美味,得一口一口自己吃,我只是负责端到你面前而已。这顿大餐,什么时候吃都是热气腾腾的,吃下去,就是吞下了一块"能量石",让你终生都能得到能量补充。好吧,大餐已经端上桌,什么也不说了,那就立刻用餐,希望你也享受这个过程!
作者:米兆军,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欢嚼文咬字,用文字记录生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壹点号 永丰之园
湖北日报记者冯汉斌
去年年底,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作协议签约暨屈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宜昌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合作共建屈原文化研究院。研究院将以屈原文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为主攻方向,突破性传承发展屈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专程来宜,并在揭牌仪式上致辞,表示将致力推动屈原文化研究院的各项工作。
出生于1958年的刘跃进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他在北京读小学、中学,1977年2月至1978年3月在北京密云县塘子公社插队落户。恢复高考后首届考入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82年分配到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1984年至1986年考入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姜亮夫先生、郭在贻先生研习古典文献学。其后回清华中文系任讲师。1988年至1991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曹道衡先生研习汉魏六朝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1年8月分配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先后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遗产》主编等职。
7月10日,三峡晚报记者以屈原和屈原文化研究为主题,对刘跃进先生进行了专访。
人物名片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等杂志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出版专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
屈原及其《楚辞》 强调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记者:作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和文哲部副主任,请您谈一下屈原文化研究院如何建设,如何推进,又如何实现规划的目标?
刘跃进:宜昌市政府和文学研究所合作共建屈原文化研究会研究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全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屈原文化为支撑,通过系统的学术研究,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积极的学术传播,建设屈原文化研究与展示高地,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积极推进以屈原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走向世界,这是屈原文化研究院成立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
作为屈原故里,宜昌是千年文脉相传的圣地。屈原文化作为宜昌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发挥了独特的精神引领、道德教化、文化涵育功能。文学研究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在宜昌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提出了《楚辞》要籍集成、域外屈原文化与《楚辞》、屈原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精神”的文化传统研究等三十多项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双方在地利和人和方面的巨大优势,定期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会、论坛、讲坛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积极组织项目实施、推广战略,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提升屈原文化研究院的辐射影响力。
记者:如何在屈原文化研究中挖掘与弘扬屈原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
刘跃进:屈原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爱国情怀,大家都很熟悉,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人文体现在那些方面呢?主要是以人为本,首先要做好自己,他以香草美人自比,修辞立诚;其次,还要关心人民,关心社会。他反复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屈原及其《楚辞》依然以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强调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当今世界,注重“真”(科学)而忽略“善”(伦理)与“美”(美育)的培养,出现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今天学习屈原,应当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发展我们的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的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记者:您曾著文表示,要在文化传承中彰显家国情怀,如何理解屈原的家国情怀?
刘跃进:是的,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庭、家族、国家紧密相连。从家出发,个人、家庭、群体、国家乃至天下,一脉相承,共同支撑着我们的理想。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这种家国理论,以修身为起点,强调内心修养、个人行为的重要性,最终以经世济民为目标,因为一个人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家族的荣耀,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更关系到天下兴亡。屈原是楚国贵族,也身处高位。他信奉传统观念,一生为家族,为国家,为天下奔波,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当国家灭亡时,以身许之。这种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成长离不开秭归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
记者:您的新著《从师记》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书中,您追忆了与叶嘉莹、罗宗强、姜亮夫、曹道衡等良师益友长期交往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充盈着浓郁的感念之情。从与这些老师的交往中,您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姜亮夫是楚辞研究的一代大家,姜先生有哪些学术品格?
刘跃进:中华文化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或波涛翻滚,或细流涓涓,从来没有断绝。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滋润在这条文化大河之中。感恩、坚守、传承,是《从师记》的主线。我心目中老师有两重涵义,一是生活的老师,二是授业的老师。作为七七级大学生,我们共同见证了国家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无时不在,所以,我们更要感谢一路扶持我们走过来的老师。
姜亮夫先生多次提到,他的学术志趣本在历史学和语言学,然而,特殊的历史处境,国家民族的需要,他无意间走进楚辞学与敦煌学王国,最终取得辉煌成就。他作《屈原赋校注》,是因为面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有感而作。抗战爆发,姜亮夫先生作《夏殷民族考》等,通过阐述汉民族文化独立发展,唤醒民众。姜先生的学术经历告诉我们,最优秀的人文学者,理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深厚的专业功底与完整的知识结构,二是自觉的民族意识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具备前者而缺乏后者,至多是专业学人;具备后者而缺乏前者,则沦为空谈家。
记者:屈原是中华诗歌之祖,有人断言,以秭归之僻远,诞生不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因此而否定秭归是屈原故里,对此说法您怎么看?您觉得屈原的“从师记”中的师,应该有哪些内涵?
刘跃进:屈原是第一位具有完整人格形象的诗人,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屈原的成长离不开秭归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离不开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
我们都说,长江、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在中华大地上,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都与这两条母亲河息息相关。宜昌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纽带,不仅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更连接着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屈原就生长在这里,在感受着浪漫的荆楚文化的同时,自幼也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礼。可以说,屈原是集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于一身的诗人代表。他爱国忧民、苏世独立、充满理想,这是屈原的形象,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我们从屈原身上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坚守,他充分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发扬光大,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传统文人有这样一种传统,他不仅仅从自己的授业老师那学到知识,还会从前人那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屈原从前辈那里获得知识,获得感动。杜甫又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他漂泊西南时,想到了屈原,想到了宋玉,视为自己的异代知己。“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诗,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屈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楚辞》,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屈原文化研究需要接地气,走向民众,走向社会
记者:您曾呼吁,文学史研究更需要一种通识,具体到屈学研究上,您觉得有没有一个推荐的路径?如何实现通识?
刘跃进:我所强调的“通识”,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层面,还有胸襟和视野。姜亮夫先生常常把作学问比作武术上的打通筋脉。功夫深了,才能使各个脉络贯通一气,做到“左右逢源。”从事文史研究的功夫自然是指博与通。只有博,才能打通。姜亮夫先生之所以能在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显著成绩,自然是与他熟悉四部、学贯中西分不开的,更与他的胸襟和气象密不可分。他研究屈原,首先是走近屈原,毕业论文以《诗经》《楚辞》中的连绵词作为考察对象,进而校注《楚辞》,成为一代大家。姜亮夫先生研究《楚辞》,又不限于《楚辞》,而是把《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以《楚辞》为中心,开展全方位研究。姜老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屈原已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中华文化符号;《楚辞》也不仅仅是一部诗集,更是一部中华文明的精神史。因此,研究屈原和《楚辞》,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所谓“诗学”范畴,而是要赋予屈原以时代意义。
记者:宜昌市最近成立了由16名教授和专家组成的楚辞讲师团,从本月起将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景区、市场和农村等就屈原及其二十五篇作品进行宣讲,您觉得这种细读经典、传播经典的意义是什么?
刘跃进:我为楚辞讲师团拍手称赞。生活在屈原故里的父老乡亲,对于屈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楚辞讲师团的工作,就是传播屈原文化精神,把这种精神作为湖北宜昌独特的文化基因,光扬光大。当今的学术,已不仅仅是二三素心人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学术研究,需要接地气,走向民众,走向社会,通过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