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对辛弃疾作品的喜爱,还是为了探讨其作品中的某种主题或思想,或者是为了分析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 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特点。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为作文提供有力支撑。
3. 突出个人感受: 读后感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兴趣和思考,表达对辛弃疾作品的独特见解。
4.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层次。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作品;主体部分围绕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5.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可以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6.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用词
从很早之前就想看一本关于辛弃疾的书籍,也在网上找了很多版本,最终决定买邓广铭先生的这本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朝代,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但也是一个对外屈辱的朝代,几乎年年对外给与岁贡,而这之中诞生一批英雄人物,狄青,岳飞,韩世忠等等,但在一众人中唯有辛弃疾仍对我散发着浓烈的神秘吸引力。小时候背诵他的词,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男儿热血,战阵当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对故土的期盼,等等。及至毕业,从网上了解更多,不得不感叹,此乃神人也。套用网络用语,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我们见到的大词人从小便已展露峥嵘头角,开始了荡气回肠的一生。
北宋灭亡,整体南迁,金人统治了淮河以北的大片中原土地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辛弃疾出生了,也就是出生在了敌后,不过幸好其爷爷为一方长官,且一心报国,便对辛弃疾一直实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借机观察金国统治,时机一到,便举起反金大旗。而之后因金的高压残暴统治,各地确有忠义军陆续起义,而此时辛弃疾作为农民起义军中位数不多的文人而担当大任。当然因为各种原因,起义的成果不大,其中几件事却成就了辛弃疾的威名。一是追擒义端和尚,此人是辛弃疾过往故交,由辛弃疾介绍进起义军中,却在之后偷走帅印逃跑,而辛弃疾正是保存帅印之人,便当众立下军令状,三天期限,追回帅印,不然就当场自尽,而判断到义端和尚的逃跑路线后果然追到并杀死义端和尚。正展现辛弃疾上马杀敌,下马草檄的文武双全。后面又出现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欲投降金人,辛弃疾出使南宋回来后当机立断绑了张安国,带着起义大军奔徙南宋,将人马安全带出金人地界。而这时的辛弃疾不过双十的年纪,惹人赞叹。
之后南宋方面主战主和一直是两种主色调,在主战派符离兵败后便一蹶不振,主和派占到上风,但是辛弃疾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不过他并非无脑力战,而是考量敌我国情后先后上呈“御戎十论”,也叫“美芹十论”,“九议”历陈金宋国情及克敌制胜之法,不过并未被当局采纳。而辛弃疾在今后的数十年生涯中一直在地方任职或退休闲居在家。不过因剿灭江西路茶商军一事,充分展现了辛弃疾的军事能力,这也被皇帝所认可,不过因朝中之人的阻拦,一直未曾担当抗金一线工作。不过就我的认识的话,辛弃疾确有可能到中央任职,但因其个人性格或与官场不大逢迎,未能获得更好提拔,后续也因御史弹劾,几遭起废。但是他个人的抱负与能力在一众有志之士中已获得完全的认可。
交友方面和韩元吉,汤邦彦,陈德明,赵汝愚,朱熹,陆游,陈亮等交情莫逆,常互相写诗词呼应,也在从政方面听取各项意见。虽然南宋朝廷罢免其官职,只能自己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来劝慰自己,但心中难免有郁愤之情,在给韩元吉过寿之时便有写《水龙吟》隐射南宋高层。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事,真儒事,公知否?
辛弃疾此时远超一般南宋文人墨客的心胸情况,将其铮铮之色在词中表达的时候,给南宋的文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在之后称为异军突起的稼轩词。不过也幸好是在宋朝,对待文人相当宽厚,才有这般丰富的感情可以借词而发。
在晚年时南宋朝廷得知金廷内部有所混乱,便打算反攻金朝,并且将辛弃疾召回询问意见,不过此时辛弃疾虽然仍旧认为金朝必败,但南宋自身亦须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方能发动北伐,朝中高层未能听取意见,遂在后续北伐中被金朝击败,而南宋朝廷这时候准备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以挽危局,不过辛弃疾身体抱恙,上章请辞,并在不久后以六十八岁赍志以殁。
纵观其一生,年少成名,从军入政,均取得不俗成绩,文学上亦有相当成就,饱含爱国情怀,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最后抱憾而亡。想到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我的认知中辛弃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大爷般的存在,而另一位神奇的人物是明朝的王阳明。其一生之跌宕起伏,爱国胸襟,仍值得我们现代人钦佩楷模。
编者按:用阅读积蓄力量,以文字期待新生和希望,把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发起了“心不隔离,你在读什么书”主题征文活动,致敬一往无前的你。来,让我们感受你的心声。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疫情期间,拜读无数文章,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罢《把栏杆拍遍》,却觉如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吸引我的首先便是这个“把栏杆拍遍”的书名,喜爱辛词的我只看这一句就想到了我追求了多年的偶像——“辛弃疾”,那个以笔为剑、书写豪情的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那个“铁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怀才不遇的大将军……
捧起书来细细地读,发现了自己对于稼轩一些未关注到的地方,不由得衷心佩服梁衡先生,他对人物的理解堪称深刻入骨又颇有独特之见。他道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确实如此,稼轩正是由落脚点在现实中的无助痛苦才煎熬成了那悲壮的词句,而梁衡先生能体察至此,亦是基于他“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的求实精神,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怎么能不深刻动心呢?这样的散文作品才经得起岁月的涤荡、时代的打磨,屹立不倒。
再次凝视那位英雄,国家危难时被调来用几天,有诽谤之言,则弃置几年,这种来来回回便是他一生的节奏,称之为苦难已不够,那是一种万蚁蚀心的悲痛,他弄不懂,也不想懂。“辛弃疾”他没有多少身体疾病,只有一块心病——“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想着人民,才能之于人很重要,百姓之于君很重要,辛弃疾之于南宋又何尝不是一味良药呢?只是没人懂他,只恨报国无门。淋漓尽致的笔法下,稼轩跃然纸上,身着锦袍,心系家国。
何为散文?何为文字的力量?这些在梁衡先生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或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再或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柳三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词,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脑海中如幻灯片似的放映着,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封尘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
《觅渡,觅渡,渡何处》简单的一个开头——“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已使我敬服,且不说那下文的深刻描写与人物刻画,且不说那修炼而来的写作技法,单就这一项实地考察,我们写作人又有多少能做到如此呢?从1990年起,实地三次,翻阅历史资料无数……
想着我或许为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而来,总觉得对不住这些美到人心坎里的文字。曾几何时,我写作文半个小时憋不出一个字来,便胡乱应付了事,这便是我们的文章平平,像流水账一般的根本原因了吧。不看生活,凭“度娘”资料,没有求实进取的心,终究不会有好的作品。“文章便是‘扎根在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只有深刻体察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留意生活,才能成为书写妙笔的佳人。
通篇读下,瞿秋白先生伟岸的身姿在我的脑海中闪烁,熠熠生辉。英雄有着柔弱的身体,不柔弱的骨头,他没有像同年代的梁实秋那样搞纯文学,而是带着自己一身才情上了搏杀的战场。“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这是他追求真实与内心宁静的写照。“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前的那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但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字字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选择了后者的身份,并为其抛头颅洒热血。
这就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停下来思考一下了,喧嚣的社会,繁闹的人群,我们青年之责任又是什么呢?稼轩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为赋新词强说愁”,瞿秋白出生乱世,为取得革命的胜利献出宝贵的生命……现今,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已不再过多要求我们出生入死,我们青年更应有“今朝唯我少年郎”的满腔热血!记得国产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经典名句:“倘若天下安定,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句句铿锵,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时代潮头,不堕声色,心当擎云。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我们青年不应一味地安于和平现状,而应该向梁衡先生学习,学习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字为民,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向稼轩学习,学习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之志,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亦应当向瞿秋白同志学习,学习他“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男儿担当,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我们“认识”的古代名人,有我们渐渐淡忘的近代名士……他们正在等着,想要与我们进行一场灵魂上的促膝长谈。
作者:王伟 莱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四班
编辑:曾繁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