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兰亭集序思想感情》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16:15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兰亭集序思想感情》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兰亭集序》思想感情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背景知识": - 研究王羲之及其时代背景,了解《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 - 理解《兰亭集序》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深入分析文本": - 仔细阅读《兰亭集序》原文,理解其文字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 - 分析王羲之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友谊的珍视等。
3.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对《兰亭集序》思想感情的认同、欣赏或批判。 - 明确作文的结构,如引言、主体和结论。
4.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引言": - 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作品特点。 - 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即你对《兰亭集序》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评价。
- "主体部分": - "情感分析":分析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具体情感,如喜悦、哀愁、豁达等。 - "思想探讨":探讨王羲之在

《兰亭集序》所思为人类共同的命运

*文章节选自《<古文观止>化读》(王鼎钧 著 三联书店2020-4)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诗人、书法家)、谢安(军事家、政治家)、王蕴、支遁(高僧)等名士,及其子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一同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的水边消灾求福,饮酒赋诗,本文即是为宴集赋诗所作的序。

严格地说,此文的文体并不统一,头尾叙事,中间抒情议论,一般作家这样写,文章可能断成两截。此序叙议融洽无间,浑然一体,最后说明宗旨,大处落墨,超出修禊。

王羲之:兰亭集序


文 | 王鼎钧


兰亭,地名。王羲之和一伙名人文士在这里集会作诗,把这些诗编在一起,由王羲之写序,跟李白写《春夜宴桃李园序》情形相似,他们的两篇序文可以对照阅读。


王羲之,晋人,大书法家,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家族本来住在琅玡(今山东临沂),琅玡王氏是大族。晋朝衰败,北方少数民族兴起,晋朝的皇帝一再被俘,有的被杀。北方无主,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北方的精英大规模过江迁徙,称为“衣冠南渡”。


长江下游之南,我们说江南,史书称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据说是因为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迁就江北的视线。张大千画《长江万里图》,就把上游发源画在画卷的右边,下游入海画在左边,据说就是遵照这个惯例。也称江东,项羽八千子弟起江东,长江自西而东,到了安徽,河流的方向偏北,有一片土地在长江之东,所以晋室南渡也叫东渡,史称东晋,称东渡以前的晋朝叫西晋。


琅玡王家家世辉煌,王羲之曾祖、祖父、父亲、他自己都做过大官,东晋时与谢安一族并称“王谢”,后来“王谢”成为豪门望族的代称。


王羲之留下很多典故。当时东晋有一大臣,名叫郗鉴,他想在王府子弟中选婿,派人前往观察。王府子弟都规规矩矩对待郗鉴派来的这位使者,唯独王羲之躺在东床上,而且露出肚子。使者回去报告所见,郗鉴选中了王羲之。因此女婿被称为“东床”,后世用“东床坦腹”形容名士作风,或是用“东床快婿”称赞女儿嫁给好人家。


王羲之爱鹅成癖,传说他喜欢观察鹅游水时鹅掌的动作,以提高自己的书法用腕技巧。也有人认为他是观察鹅游泳的姿态和波纹,体悟行书的线条之美。山阴有一道士,希望王羲之能为他抄写一部《黄庭经》,他精心饲养白鹅,赠予羲之,再提出写经的请求,王羲之答应了。后来这部《黄庭经》又被称作《换鹅帖》。


[元]钱选《羲之观鹅图》(局部)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爱鹅,他听说会稽有个独居的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做伴,这只鹅的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派人去想买过来,老太太不卖。有一天,羲之亲自去拜访这位老太太,看她家的鹅,老太太听说贵宾临门,心情紧张,惭愧自己没有能力好好地款待,就把这只心爱的宠物杀了,王羲之驾到,老太太端上一盘鹅肉。


永和九年东晋穆帝年号,岁在癸丑天干地支组合纪年。暮春之初三月三日,会huì于会kuài山阴之兰亭,修举行水边洗濯,驱逐不祥也。


癸丑:癸,十天干之一;丑,十二地支之一。干支组合纪年,每六十年一个周期,称为一甲子。


“修禊”是古老的风俗,大家到水边洗濯“去除不祥”,本是提倡郊游健身,为了使之成为公共活动,加入了神话的成分,便于发动大众。端午提倡卫生,重阳提倡健行,也都加入了神话。到了文人名士手中,诗酒当然是必有的项目。


“禊”有春禊、秋禊之分,春禊在三月上旬巳日举行,古人也用天干地支纪月纪日,“巳”是十二地支之一,三月上旬必有一个巳日,但每年未必在同一天,就像美国的母亲节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一样。到王羲之兰亭修禊的时候,春禊已固定在三月三日,所以他说“暮春之初”。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诗人、书法家)、谢安(军事家、政治家)、王蕴、支遁(高僧)等名士,及其子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一同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的水边消灾求福,饮酒赋诗,本文即是为宴集赋诗所作的序。


暮,日在草中,表示太阳在西方地平线上一天最后的时光,引申,一年将尽、一生将尽都可称暮。暮春,春天最后一个月,一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亦称暮春,九月亦称暮秋。未见暮夏暮冬,有夏暮冬暮。


这篇文章以记叙开始,记事五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都交代清楚,简明生动。现代新闻记者所受的基本训练,要在新闻开头具备这五个要素,称为5W,想不到王羲之已老早做了示范。


若单纯为了叙事,“永和九年”一句就够了,再加一句“岁在癸丑”,这是骈体句式,后面还有许多相似的句子并列对称,这样写可以造成开阔的气象(想想京戏,一个青衣后面跟着一个丫鬟,或一个太守两边四个龙套,气势不同)。本文篇幅虽小,格局却很大,跟这种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群贤毕至,少长zhǎnɡ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高竹;又有清流激湍水流很急,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乐队演奏之盛,一觞酒杯,喝酒,劝酒一咏吟诗,亦足以畅叙幽内心情。


修禊的现场风景很好,成语“应接不暇”,本是形容山阴的风景太美太多,叫人来不及看。后来引申使用,指要应付的人、要对付的事太多,忙不过来。


在这里,“修”的意思是“长”,与短相反。“修”,饰也,本义是用线条构成图案作装饰,线条形状很长,引申出“长”的意思来。修竹,竹林很高。


曲水,挖掘水沟,引导流水弯曲环绕。流觞,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把一杯酒又一杯酒放在水上,酒杯顺流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拿起来喝。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仇英《兰亭雅集图》


“觞”:酒杯叫觞,杯中有酒(一杯酒)也叫觞,劝人饮酒也叫觞。一觞一咏是个很热闹的场面,喝酒,劝酒,一句一句地作诗,一句一句念出来听,一面念一面修改,念自己刚写成的诗,也念别人刚写成的诗,不需要音乐助兴。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管,管乐器;弦,弦乐器。音乐演奏以管弦为主。丝竹管弦重叠,表示大乐队,故曰“之盛”。


杯中有酒,如何能在水中漂浮?牵涉酒杯的造型和质料,古代的酒器可能用兽角,觞、觥,都从角。后来用铜,形状如斗,历史上有用“斗”打死人的记录。后来用瓷,这些酒杯都很难浮起来。


有人说,曲水流觞用的酒杯是漆器,杯形扁平,两边有翅,增加浮力。有人说酒杯放在荷叶上,不知“暮春之初”荷叶有多大?晋以后有人用木杯,什么木料不影响酒的色香味?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太多。



幽情:幽雅,非一般人可懂;幽深,不能随便说出来。情,真实;幽情,内心深处的真实。酒后用诗说出来,畅快。


修禊之乐,得地利人和。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和暖风和畅;仰抬脸观宇宙之大,俯低头察品类种类、等次之盛;所以游任意移动目骋畅快敞开怀,足以极高度充分视听之娱,信确实、诚然可乐也。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有庄严神秘感,故曰仰。动植矿物都在地上,人为万物之灵,出乎其类,故曰俯。


修禊的快乐,得天时。


以上叙事,以下发抒感想,前为引子,后为主体。所记之事修禊不重要,由修禊而生的思考才是文章的主体。


发语词人之相与相互交往,俯低头抬头一世,或取诸之于怀抱心中见解,晤见面交谈一室之内;或因借着放上去所托事物,放浪不受拘束形骸身体、形迹之外。


俯仰,有时低头看人,有时仰脸看人,有时低姿态做事,有时高姿态做事。人之浮沉穷通,不过俯仰两种姿势变化而已。


俯仰也可以表示时间很快,转眼之间,不旋踵间。


“因寄所托”,就是借着外在的事物承载内心的激情,抒散精神上的压力,王羲之为经营偶句如此构词。有人在气味相投的人中间求了解共鸣,有人向外求寄托,不在乎亲朋感受。做人有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规范人的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即使自己不愿意,也得装模作样,所以称为“形骸”。有人索性超越了模式,废弃了模式,以恣情任性表达他的内在,故曰“形骸之外”。


放浪形骸,王维描写一位崔居士:“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刘伶酒壶不离手,命家中僮子扛着挖土的工具跟在身旁,“死便埋我”。


任伯年 《竹林七贤图》


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取见解爱好相同者,舍相异者。晤言一室之内,静态,放浪形骸之外,动态,各人目标不同,奔赴目标时行动也不同。得之则喜,人人相同。


王羲之指出,人的个别现象非常有分歧,不可胜记。经过归纳,人的共同现象可以一语道破。自此以下,他尽量就“共同性”做文章。


到了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紧接着之矣。


叔本华说,人生有两大痛苦,一个是得不到,一个是得到了。快乐不能持久,人的注意力不能长期贯注于一点上,大脑善变,满足生厌倦,厌倦生痛苦。好花何妨朝朝艳,明月长教夜夜圆,即使能成为事实,世界也会变得很乏味。人人希望长寿,如果他活到两百岁,朋友都死了,儿孙都死了,他岂能快乐?如果人人都活两百岁,全世界都是龙钟老人,景象是不是很恐怖?


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纵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如果明月使你快乐,月缺怎么办?如果花开使你快乐,花谢怎么办?如果朋友使你快乐,朋友辜负你怎么办?革命家有思想上的快乐,革命成功政权腐化怎么办?只有感慨(付之一叹),感慨发生,快乐退位。


以往之所欣,俯仰之间时间短暂,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发生怀感慨;况修短随化自然变化,终期可以预料于尽完,竭。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曲终人散,尚且感触很深,何况生命异灭。


晋大司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时种柳,皆已十围(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围绕),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无人能越过死亡一关,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一切都是五十步与百步。没有最后的笑,只有最后的泪。


以上是王羲之因修禊而思考生命的意义。


每览昔人兴感触景生情,因情生文之由起因和发展,若合一契投合,约定;未尝不临对着文嗟伤感,不能喻谈清楚,说明白,没事了之于怀心中


读前人的诗,诗中的感情总是“没有快乐,寻求快乐,享有快乐,失去快乐”,每个人的诗大致相同。


契,古人在木板上写字立约,在木板一边刻出凹凸,两块木板可以相合,两人各执一半。履行合约时,两块木板合并。


事先追求快乐,辛苦;事后回忆快乐,感伤。古今诗人都陷入此一网罗。


本来知一没分别死生为虚不实不正经,齐长短相同长寿短命为妄胡乱说法。后之视今,亦犹正如今之视昔,悲夫!


“一死生”:庄子认为生死都是“气”的流转变化(正如冰和蒸汽都是水分的流转变化),他看“死生存亡为一体”,“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如果把气改成灵魂,那就是宗教了)。王羲之认为这种说法不严肃、不负责任(后来道家出现一种生活态度,游戏人生)。


“齐彭殇”:彭祖,尧时人,受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徐州称彭城。彭祖自尧帝起,历夏朝、商朝,活到周朝,八百岁。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


未成年夭折曰“殇”,二十岁成年。


八百岁和二十岁,寿命长短差别很大。但是长短从比较产生,人类的历史六百万年,地球的寿命四十六亿年。管你夭也好、寿也好,跟六百万年相比,跟四十六亿年相比,二十和八百之间的那点差距简直等于没有。王羲之认为这话是乱说。


王羲之说,我们今天看从前的人,有这种感伤,将来的人看今天的我们,也会有这种感伤。“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名句,今天仍然不断有人引用。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的三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和王羲之的这两句似乎有因果关系,这种现象古人叫“脱胎”,我们今天读古文,要能从古文中脱胎。


王羲之认为人生是个悲剧。悲剧中的人物自己知道结局,仍要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能脱身,观众知道剧中人的结局,只能眼睁睁看下去,帮不上忙。《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许多人的命运唱出来、画出来,所以“红楼”是大悲剧。


王羲之能够享受人生,看得很开,但事后总是很失落、很无奈,因没有最后救赎,饮酒享乐作诗只是阶段性的救赎。


尤求 《兰亭修禊图》


以下恢复记事,并作结束。严格地说,此文的文体并不统一,头尾叙事,中间抒情议论,一般作家这样写,文章可能断成两截。此序叙议融洽无间,浑然一体,了不起。


故列一个一个叙时当时在场人,录其所述作品,虽世时代殊事个人遭遇异,所以兴怀刺激反应,其致发生和发抒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这些文。


最后说明宗旨,大处落墨,超出修禊。今天把这些人的诗编集起来,给后人看。虽然后人的环境遭遇和今人不同,但文学表现人性,古今中外人性相同,作品的内涵自有相通之处。文学艺术不受国界、种族、时代限制,前代吟咏,后世共鸣。


王羲之道出文学作品既要有特殊性,又要有普遍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人有一人之文学,宋词不能代替唐诗,李白不能代替杜甫,杜甫的“三别”不能代替《秋兴八首》,秋兴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不能代替“东来紫气满函关”,这是特殊性。文学作品诚于中,形于外,修辞立其诚,言为心声,古今一致。今人可以与远古作家同其悲欢,今人的作品可以留待后世知音,这是作品的普遍性。只有特殊性,流传不远;只有普遍性,流传不久。


全文时骈时散。首尾文气舒缓,用散文句法,中间张力饱满,气象开阔,用了许多骈文句法。


东晋维持了五十二年,偏安,国运岌岌可危,《兰亭集序》所思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至于眼前个人祸福、未来国家安危,都冲淡了。他也没有找到出路。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不死,你也会讨厌他。政权总是要改朝换代的,如果永远是他,有一天你也想革命。这种想法似乎不能建造健全的人格。当然,文学家是否有责任去“建造健全的人格”?这是有争论的。


《兰亭序》神龙本


王羲之酒后以行书写《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增加这篇文章的知名度,许多著名的碑帖只是字好,《兰亭帖》的文学水平和书法的艺术水平珠联璧合,文以帖传,帖以文传。历代艺术评论家加上权威解说,给这部帖罩上一层神秘色彩,有人说,《兰亭帖》和西方名画《蒙娜丽莎》一样,都被神化了。


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又给《兰亭帖》增添了传奇色彩。


王家世传至七代孙,有出家为僧者,法号智永。智永把《兰亭帖》传给弟子辩才,唐太宗派御史萧翼赚取,这个故事叫《赚兰亭》,写成了小说,也拍成了电影。小说中,萧翼偷《兰亭》,偷到手,回京见皇帝,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奖赏辩才,萧翼再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回到庙里传旨。小说讲故事,不厌迂回曲折。在电影里,萧翼到庙中结交辩才,口袋里是藏着圣旨的,他引诱辩才炫耀《兰亭帖》,见帖立刻宣读圣旨,收帖动身。戏剧需要三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物集中),剧情需要步步升高,急转直下。从这等地方体会小说和电影之不同,说故事和表演之不同,细腻和精彩之不同,对写作有帮助。


太宗得帖,命朝中多位大书法家(褚遂良、欧阳询等)临摹,命冯承素双钩复制,此帖得以广泛流传。太宗临终遗命以此帖殉葬,现在传世的是冯承素的复制品。


修禊因王羲之一文一帖而提高而普及,现在兰亭修褉之地是山阴观光景点,政府重建现场,修禊是旅游的一个项目。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神品,而是乱世的人生哲学

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12年,匈奴大军攻破洛阳,西晋王公贵族被胡人军队一网打尽。

镇守下邳的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扶持下,占据江南虎踞龙蟠之地,并在5年后正式称帝,史称东晋。

这时最显赫的士族是“琅琊王氏”。

王导做丞相主文治、王敦掌军事镇荆州,家族的叔伯、兄弟、子侄纷纷占据要津,连带着亲戚、小舅子、七大姑八大姨,东晋几乎一半的大权,都被“琅琊王氏”收入囊中。

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王家人很开心,走路都虎虎生风。但在后院里却有一个小孩子不高兴,

他叫王羲之。

他的父亲王旷一路官至淮南太守。

公元310年,王旷率领3万兵马直奔山西,想要收复被匈奴人占据的上党郡,却全军覆没,王旷也下落不明,留下小小的王羲之在寒风中凌乱。

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王羲之都在怀念那个宽厚的身影,虽然他是个领兵的军人,但眼中的温柔,却骗不了人。

现在,那个叫父亲的人再也不见了,他每天面对的,都是同龄人投来的白眼,和鄙视。

蹉跎的仕途

家族的冷眼、父亲的失败,让王羲之从小就立下大志向:“读书做官,光耀门楣。”

对于“琅琊王氏”来说,他的志向是锦上添花,但对于王羲之来说,却是一条必须走到尽头的不归路。

好在“琅琊王氏”家大业大,没有父亲的王羲之,还能享受到最顶级的教育和生活,让他小小年纪就表现的出类拔萃。

13岁那年,大V周顗在府里请客吃饭。

车水马龙的客厅里,达官显贵们在周顗面前卖力表演,希望能得到提携。王羲之也来了,但他不跟别人争抢表演机会,只是在角落里默默的吃着美食。

或许是看惯了世人的虚情假意,突然冒出个不争不抢的王羲之,让周顗感觉像是高山流水间的泥石流,那么惹人注目。

像个吃货一样的王羲之,偏偏被周顗看中了。

正因为欣赏王羲之,周大V就把压轴菜“牛心炙”端到他面前,请他吃第一口,而这原本是最尊贵的客人才能得到的待遇。

在这里,王羲之第一次享受到万众瞩目的滋味。

恩,感觉不错,太美妙了。

▲丧乱帖

王羲之的好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3年后,太尉郗鉴想为女儿择婿,就派亲信下属去拜谒王导,想让他推荐几个优秀子弟。哪知道王导大手一挥:

“王家的孩子很多,各个都优秀的不得了,还是你去家里挑吧。”

当听说太尉大人派人来挑女婿,王家的子弟们梳发型、穿新衣、包香囊,一个个都在型男的路上一去不返。

就在兄弟们忙着参加选秀的时候,王羲之干嘛呢?

小王同学正躺在书房读书呢。

想想吧,太尉亲信兴冲冲的来选女婿,结果一扭头看到王羲之四仰八叉的躺在那,一只手摸着光肚皮,一只手捧着书,这画面太美不敢看。

当王家的情况传到郗鉴那里时,他偏偏就觉得小王同学不走寻常路,马上就定下来:“我要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人在家中卧,妻从天上来”,顺便还创造了一个成语:东床快婿。

短短3年时间,王羲之撞了2次大运,从此有名、有妻、有靠山,出人头地的光明前程向他走来。

都说王羲之运气好,其实他只是不愿亦步亦趋。与其走别人的老路,不如跳出固有圈子,另起一段。

▲平安帖

有家族的背景和岳父的提携,王羲之想不当官都难。

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间,他从秘书郎起步,一直平步青云做到征西将军府长史、宁远将军兼江州刺史,再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他顶着“王右军”的名头行走江湖,到哪里都有人让着、敬着、巴结着,看似走到人生巅峰了,可做官是他的理想吗?

得到官位的目的,是为了建功立业啊。可王羲之做官一辈子,都干了些什么?他又能干什么?

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为了适应“清谈”的大环境,他不得不加入其中。可王羲之内心清楚的知道:“这种扯淡,是没有前途的。”

他在跟谢安游览建康冶城的时候,就曾站在城头指划山河:

“你看周围的大小山头,连绵起伏。现在天下局势也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整军经武,不能清谈啦。”

看着王羲之义愤填膺的样子,谢安不禁感到好笑:“你看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老老实实干工作,对吧?结果呢,还不是二世而亡?”

一听这话,王羲之彻底懵逼了:“这是一回事吗?”

在东晋这片污泥浊水中,没有一滴甘霖能够生存。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选择离开。

在王羲之内心苦闷的时候,殷浩不失时机的帮了他一把。

公元347年,桓温平定四川崛起成为实力派,总领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就提拔扬州刺史殷浩来对抗桓温。

自从南渡以来,东晋就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北伐。

谁能完成北伐、恢复中原,谁就是再造乾坤的功臣,裂土封疆甚至走向九五之尊,也不是不可能。

殷浩和桓温争夺的,就是北伐的主导权,而司马昱主导的朝廷,支持的当然是殷浩。

作为朋友,王羲之觉得有义务提醒一下殷浩。他就写了封信:

“现在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啊,农民的收入也不高,随时都会有陈胜吴广之辈出来搞事情。不如好好整顿国内、养精蓄锐,等到实力足够了再北伐,必定大功告成。”

殷浩看了信后,就回了俩字:“呵呵。”

公元353年,北伐失败。

在桓温的弹劾下,殷浩被废为庶人。如果说殷浩是咎由自取,那几万将士的牺牲、怀才不遇的人生,就像一根绳子勒在脖子上,让王羲之喘不过气来。

出身贵族、身怀绝技、志存高远,却偏偏遇上黑暗的时代、肮脏的官场,王羲之欲哭无泪。

再加上他和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痛定思痛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去他大爷的,老子不干了。”

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要适应世界。

哪怕眼前山崩地裂,心里也要歌舞升平。

从此以后,那个官场的王羲之死了,而“书圣”却涅磐重生。

▲上虞帖

书圣是怎样炼成的

在忙忙碌碌的官场生涯中,王羲之留下的传世作品很少。

一方面是公务繁忙,一方面是境界不够,直到他放弃半生执念后,才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不知不觉中,王羲之的心境变了。

他早年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很飘逸:“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眏水,碧沼浮霞。”

在半生的琢磨学习中,他又博览秦汉以来的篆、隶、碑等古迹,形成古朴、刚硬的另一种风格。

现在一柔一刚、一文一武两种字体风格,在“自由博大”的心境中合二为一。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般融会贯通,真正纳百家为一炉,成自家之风格:

“动必中庸。”

以“中”为核心,求取楷书与草书的平衡,形成独创的行书。

而“中”也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在理想与现实、人生与山水之间形成平衡,真正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王羲之的字有多好?当时的人们就有一个评价:翩若惊鸿,宛若蛟龙。其实用这个评价形容他的后半生,也恰如其分。

在王羲之的生命中,唯一真心的朋友是书法。

在他孤独寂寥的时候,毛笔和纸张告诉他:别怕,有我在。

在他难过无助的时候,龙飞凤舞的汉字带着他的心,直上重霄。

在他失意彷徨的时候,无数的帖子在陪伴着,听他的喃喃自语。

为什么1700年来,无数人学习王羲之的字,却从没有人达到他的成就?

就在于王羲之把书法当作最亲密的朋友,相互了解、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在自由精神的指引下,成就“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何如帖

人无癖,不可交

刚到浙江任会稽内史的时候,王羲之就看中了这片山水宝地,打算将来就终老在会稽了。

辞官之后,他彻底放飞自我,每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硬生生活成一个大逗比。

在诸多动物中,王羲之唯独喜欢鹅。

他听说会稽有位老太太养了一只鹅,鸣叫起来声音特别好听,放佛在唱歌一样。王羲之顿时来了兴趣,他带着亲友不顾山高路远,跑去听这位“动物歌星”的曼妙歌喉。

没想到啊没想到,刚敲开门说:“大婶,能把你家的鹅给我们看看吗?”

老太太一看来人丰神俊朗,就说:“你是王羲之吧,早听说你们要来了,我就把鹅炖了招待你。你看,就在锅里呢。”

啥玩意?炖了?

王羲之的脸拉的比驴都长,掉头就走。

没过多久,又听说山阴有个道士养的鹅不错,他拿根拐杖拔腿就走。这次他谁都不带,自己悄悄的去,打枪的不要。

到了山阴,王羲之看着白白胖胖的鹅,心满意足。

“道长,卖我一只吧?”

“如果能给我写一篇《道德经》,就送给你。”

写字对于王羲之来说是小意思,一张纸哪有可爱的鹅珍贵?他开开心心的写完《道德经》,带着一笼子鹅高高兴兴的回家。

一路上嘴角45度上扬,哼着“我得意的笑,我得意的笑......”

王羲之就是这么任性。

有一年秋天,王羲之看到房子旁边的橘子熟了,就打算给朋友送点。

他亲自摘了300枚橘子,并写了一封信:“这有300枚橘子,给你丫尝尝鲜。但还没有霜降,再多就没有了啊啊啊。”

后来橘子被朋友吃了,信却保留下来,这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奉橘帖》。

又一年冬天,茫茫山野间下了一天大雪,到傍晚时分,大雪才停。

王羲之在屋子里吃着炖肉、喝着小酒,看着屋外银装素裹,正惬意的很。突然想起一件事,马上给山阴的老张写了一封信:

“这里下了一阵雪,还好现在停了,你那里好吗?那件事情一直没能帮上忙,实在不好意思。可人生嘛,就是这么无奈,想开点。”

老张有没有想开不知道,可这封信却成了国宝,它就是《快雪时晴帖》,如今也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曾对这幅帖子爱不释手,评价它是“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在放飞自我后,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更加炉火纯青。

没有任何拘束,全凭天马行空,反而随手一写就是流传后世的珍品。点画勾挑都不露锋芒,结构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

其实人活到极致,就是两个字:舍得。

舍去人生中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得到的却是陪伴一生的伴侣。

在删繁就简中培养一两项癖好,才能有深情、有真气。

▲快雪时晴帖

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那一年的王羲之还没有辞职。

他在劝诫殷浩无果后,就知道北伐必然是失败的结局。怀着悲愤的心情,他和谢安、孙绰等名人雅士来到山阴,喝酒赋诗,玩着“曲水流觞”的游戏。

那天,他们42人喝了无数的酒,趁兴写下37首诗。当日暮降临聚会结束时,他们把37首诗编成诗集,请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仰身而起,望着“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场面,

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日子里,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在国势沉沦、仕途梦断的时刻,这是他难得的消遣。

王羲之很开心。

人生就是这样,虽然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但当遇到开心的事,就会发自内心的满足,不觉时间流逝。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帖

今天这么开心,是因为逃离了城市的喧嚣。

重归苟且的生活后,开心的记忆也将成为永久的怀念,太遗憾了。

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论富贵还是贫贱,终究是过眼云烟,一赔黄土了此一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世界如此广大,人生如此无情,人该怎么自处?

是像孙连城一样,放眼宇宙不管身边事,还是蝇营狗苟,每日羁绊于琐事?

不,人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

人在世间生活几十年,不应该默默的来、悄悄的走,而应该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当后世人看到的时候也会感同身受,就会知道:“他来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尽兴而写的《兰亭集序》,其实想要说的就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要浑浑噩噩的了此一生。

舍去不必挂怀的琐事,养护一生陪伴的癖好,向世界发出深情的问候,对人生抱有真气的活着。

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上留下痕迹,可以是高尚的道德,可以是内心的友善,可以是传世的文化。

不在于权力大小、财富多寡,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向世界表达你的存在。”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