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06:11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读后感教学设计作文时需注意的五大事项
正文:
在撰写关于读后感教学设计的作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以下为五大注意事项:
一、明确读后感教学设计的主题
1. 选取合适的教材或教学案例:选择与教学设计相关的教材或案例,确保读后感作文有实质性的内容。
2. 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在作文中,要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避免偏离主题。
二、阐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阐述教学设计旨在达到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详细描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技能点等。
3. 教学方法:介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4.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等。
5. 教学评价:阐述教学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三、分析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总结教学设计的亮点,如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等。
2. 不足:客观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四、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措施
1. 针对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2.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传统的阅读观和写作观都强调大量实践和个体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被教育者和学习者奉为圭臬。诚然,对于缺乏教育机会且教育科学研究落后的时代,持之以恒地大量阅读确实是领会文章主旨、悟出写作技巧的不二法门。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得到了革命性的更新与发展。
杜威经验论对阅读课堂的要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但又不停留于儿童的经验,要“引导学生有一种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让儿童从个体的小世界走向一个事件和空间都无限扩大的世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而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根据杜威的理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因此,良好的阅读课堂应当是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以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提升儿童母语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课堂。特级教师周益民收入《造梦课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的13节创意语文课就具备了这些特点,这些课堂的构思和设计为追寻高效的阅读课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造梦课堂》里的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重构
《造梦课堂》中收录的教学内容并非教材内容,而是周益民精心挑选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诗歌、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等。虽然这13节课的内容不同,但总体思路和理念却有着相同的追求。在这些教学实录中,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教师思考和交流的平台。每一节课的总体设计都较好地体现了阅读课堂需要的逻辑与顺序。
值得学习的是,周益民所选择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着有机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体现了阅读教学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王荣生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对授课内容的选择,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师的语文观和价值观,还体现着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作为一个追求“主张”“理念”和“情怀”的执教者,尽管选择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考,但所选篇目都接近学生的认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记忆的同时延展了学生的能力。这样的选择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去呈现阅读教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超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学习的局限。
小学生诗歌的学习方式大都以背诵和简单讲解为主,疏于诗歌基本理论的学习。但在《诗中的声音》和《一起看声音》两节课中,周益民就选取了有一定难度的音律和修辞作为主要授课内容。《诗中的声音》里选择了七首诗歌作媒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探索和掌握基本的音韵知识、体会通感的作用,感悟“无声之声”的哲学意义。《一起看声音》则用《颠倒歌》导入,用《笑声》中的动词让学生体会从“听”到“看”的感受,总结出“听觉化作视觉”的诗歌写法,再用《两个呼噜噜》巩固刚刚建立的经验,用说句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声音有温度、有味觉等……
枯燥的诗歌理论就这样被周老师处理得轻松活泼,举重若轻。这样的课堂内容因为没有现成的资料,需要教师根据授课主题去大量阅读和挑选。如何在有限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给教师的阅读力、价值观和对学生理解力的判断提出更高要求。周益民选择的课程内容为教师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教学活动顺序
在周益民一堂堂有生命力的阅读课堂中,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经验建构过程的发现与引导。即使是很小的细节,周老师也很少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逻辑关系去分析和判断。“经历”“经验”“评判标准”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例如《诗和图画的婚礼》一课中,周老师在导入环节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成语。学生说出答案时,周益民并没有急于表扬和鼓励,而是提问“怎么猜出的?”当学生后,周老师给出了具体的肯定:“这就是会观察、会联想。”并立刻示范使用成语,提醒同学课后学习可延伸的内容。这样的环节在周老师的教学中随处可见。“怎么猜出的”这种提问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是经验建构的第一步。
而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周老师十分注重由浅入深,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例如《诗中的声音》的设计就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路径。周老师从带学生拍手打节奏开始,让学生从拍手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中联想他们曾听到过的声音的节奏和旋律。接着,周老师引导学生进入儿童诗《夏日音乐厅》,“音乐厅在哪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有什么变化?”提出系列问题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画面,听出声音里的情绪和场景,进而让学生模仿小动物和虫子们的声音进行对话,充分感知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随后学习的《巴喳巴喳》,再次让学生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有了这两首诗感性认知的铺垫,周老师继续带领学生学习《花朵开放的声音》,让学生在谈话教学中自己发现“无声之声”、“心弦”的内在含义。在很多人看来很玄妙的诗歌理论被周老师处理得深入浅出,“通感”“比喻”“拟人”等术语虽然没有出现,但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些修辞方式的表现形式。
纵观周老师的阅读课堂,能够将学生阅读经验的生成规律与教学内容和顺序建立紧密联系,以此彰显杜威提出的“经验观”,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激发学生阅读体验。谈永康老师曾在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赏析中这样说,“益民种种练习,不过是事物的表象,透过表象,我们可以读到其间藏着的唤醒。他课上有各种各样的唤醒,比如生活经验的唤醒,再比如语言的唤醒等。”阅读是一种唤醒,需要唤醒的不只是学生,成人和教师也需要被唤醒。这种唤醒不只是有情怀、有热情就可以实现,它需要把握阅读教学内在的逻辑,需要平心静气地研究和探索,需要像周老师一样“走自己的路,让自己的风格更鲜明,发出更大的声音”(成尚荣语)。
(作者:余雷,系昆明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1日第11版
作者:朱靖华
做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有好的教学设计,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假期中,我看了美国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写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书,就教学设计和如何学习本书,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设计教学的立足点:是站在学生角度,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按作者的话讲:“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我们的教学计划该如何制订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知识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有较高能力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力稍逊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和风格的学生。”
这些话我们读来并不陌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这些类似的话,我们也常讲。其实,我们讲的这些话与书中所讲并没有本质差别。但思考下来,书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是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缺少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落实。
第二,设计教学的切入点:是关注教学结果,借鉴“逆向设计”的思维方式方法。书中“要求设计者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详细阐明预期结果,即学习优先次序,以及根据学习目标所要求或暗含的表现性行为来设计课程”。这种从结果出发,再反推回到教学过程,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应当说,这不是我们多数教师做教学设计的常态。这为我们设计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第三,设计教学的落脚点:是让学生理解,要把“理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宗旨。作为教师,无论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必须以学生理解为目的。本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设计”和“理解”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展开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如果把“逆向设计”看作是一个果,而“理解”则是果中之核;如果把“逆向设计”看作是一种理论,而“理解”则是这个理论的灵魂;如果把“逆向设计”看作是一种方法,而“理解”则是这个方法要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目的。这也正如作者在书中反复讲的,“如果理解是目标,那么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
第四,学在书内,也要学在书外。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自1998年起就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一理念引入了教育领域。20年来,他们一直没有中断此项研究。这中间,又“经过六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根据读者的反馈、自己的观察,经过多次修改”才推出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该书第二版。这种坚持,体现的是敬业精神。两位作者都在中学做过多年教师,也都是资深的科研工作者。对这一很有意义的改革成果,他们认为:“这一改革视角既不是完全原创的,也不是非常彻底的。这本书与过去十多年里很多教育家、研究员、改革家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作者这种坚定、执着的工作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注重调查和实践的工作作风,学习、尊重他人工作成果的工作品格,还有客观看待自己工作成果的科学态度,都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工作品质。这种书外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书内带给我们的更珍贵,更值得我们学习。(朱靖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