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1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桃园》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赞美桃园的美丽景色,还是赞扬桃园人民的淳朴善良,或者是通过桃园的故事反映社会现象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桃园》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阐述对桃园的感悟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人物形象: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探讨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b. 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探讨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c. 社会背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桃园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d.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阅读《桃园》后的感悟,如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对《桃园》的喜爱之情。
3. 语言表达:读后感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修辞手法: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
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
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美的“本末轻重”是什么?我们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有至善的心态才能感受美,有至诚的心灵才能生发美。
美的标准源自真善美,又创新创造了真善美。真善美是我们判断事物的三种认知维度,又是三重境界。
朱光潜先生谈美,首先强调的是态度的重要性,心态是本。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认知维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格局和精神境界。
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实用的态度偏重用利弊得失去判断事物,为善才能去恶,必须看淡得失,愿意分享,才能取得共羸。
科学的态度偏重用理性客观去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伪存真,追求真相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和独特魅力。
美感的态度偏重用直觉和形象回归人的内心和本能,让人和物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和谐共生。
实用和科学的态度都向外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术”的范畴,而美感的态度是向内求,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道”的范畴。
但,这三种态度没有对错,都是合理的存在,只是认知的维度不同。
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更要看到其内在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又是一体三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
所以,没有真善美的心态,便感受不到真善美,发现不了真善美,更不可能创造真善美。
那么,如何判断美的“本末轻重”呢?
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著,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
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取舍恰到好处,分寸拿捏到位,才是美的艺术。
审美的“本”,一是本色,二是本真,三是本心。
本色,就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唯大英雄能本色”,美的艺术来源于本色的生活。
朱光潜先生拿一首诗举例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心中没有源头活水,哪里会有“天光云影”呢?
所以,欣赏你的生活,欣赏你自己,以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看天下,看众生,本色示人,赤诚待人,自然会心有灵犀,心灵相通。
本色就是不虚伪,不无病呻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现实生活,创造新奇生活。
本真就是真诚的态度,美来不得半点苟且。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
真正的艺术家在锤炼作品时常常呕心沥血,一笔一画不肯苟且,一字一句推敲多日。
小节见大义,细节定成败。没有极致的追求,何来极致的享受。
美的本真就是极致的热爱,发自内心的执着,持久而热烈,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本心就是初心,发乎心,践于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自然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情趣本来就是物我交感心灵共鸣的结果。心在哪里,美就在哪里,美的价值都是内在的。
所以,朱光潜先生说,“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才是至上的美。因为心灵自由,不被现实利益、善恶、美丑所束缚,完全依靠本心去探索,去创造,美是纯粹的爱。
当一个人的生活就是美的追求,美的创造,美的风景,这个人美不美呢?
如果我们理解了美的本末,美的轻重就迎刃而解了。
美向内求,不向外求,真情实感为重;
美在内容,不在形式,心灵相通为重;
美在联想,没有条条框框,灵魂自由为重;
美在创造,不在模仿,随心所欲不逾矩;
美在美感,不在快感,心领神会,无所为而为;
美在自然,不在刻意,取舍为重;
美在距离,过犹不及,分寸为重。
美是生活,美是人生,美是情趣,美是艺术。美是艺术地生活,又是生活的艺术。美是人生的情趣,又是有情趣的人生。
文章的结尾,我也想引用那句发人深省的话,来表达我对美的理解:“慢慢走,欣赏啊!
上到初中二年级,中学语文老师搞了一次改革,把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种课本。汉语只讲干巴巴的语法,文学课本收录的尽是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名篇,我最喜欢了。
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是《田寡妇看瓜》,一篇篇幅很短的小说,作者是赵树理。我学了这篇课文,有一种奇异的惊讶,这些农村里日常见惯的人和事,尤其是乡村人的语言,居然还能写文章,还能进入中学课本,那这些人和事还有这些人说的这些话,我知道的也不少,我也能编这样的故事,写这种小说。
这种念头在心里悄悄萌生,却不敢说出口。穿着一身由母亲纺纱织布再缝制的对襟衣衫和大裆裤,在城市学生中间无处不感觉卑怯的我,如果说出要写小说的话,除了嘲笑再不会有任何结果。我到学校图书馆去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进图书馆的门,冲着赵树理去的。我很兴奋,真的借到了赵树理的中篇小说单行本《李有才板话》,还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名字记不得了。我读得津津有味,兴趣十足,更加深了读《田寡妇看瓜》时的那种感觉,这些有趣的乡村人和乡村事,几乎在我生活的村子都能找到相应的人。这里应该毫不含糊地说,这是我平生读的第一和第二本小说。
我真的开始写小说了。事也凑巧,这一学期换了一位语文老师,是师范大学中文系刚刚毕业的车老师,不仅热情高,而且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尤其是作文课,他不规定题目,全由学生自己选题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真是令我鼓舞,便在作文本上写下了短篇小说《桃园风波》,大约三四千字或四五千字。我也给我写的几个重要的人物都起了绰号,自然是从赵树理那儿学来的。赵树理的小说里,每个人物都有绰号。故事都是我们村子里发生的真实故事。同样不能忘记的是这是我写作的第一篇小说,已不同于以往的作文。这年我十五岁。
车老师给我的这篇小说写了近两页评语,自然是令人心跳的好话。那时候仿效苏联的教育体制,计分是五分制,三分算及格,五分算满分,车老师给我打了五分,在五字的右上角还附添着一个加号,可想而知其意蕴了。我的鼓舞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同桌把我的作文本抢过去看了老师用红色墨水写的耀眼的评语,一个个传开看,惊讶我竟然会编小说,还能得到老师的好评。我在那一刻里,在城市学生中的自卑和畏怯得到缓解,涨起某种自信来。
我随之又在作文本上写下第二篇小说《堤》。车老师把此文推荐到语文教研组,被学校推荐参加西安市中学生作文比赛评奖。车老师又亲自用稿纸抄写了《堤》,寄给陕西作家协会的文学刊物《延河》。评奖没有结果,投稿也没有结果。我却第一次知道了《延河》,也第一次知道发表作品可以获取稿酬。许多年后,当我走进《延河》编辑部,并领到发表我的作品的刊物时,总是想到车老师,还有赵树理的田寡妇和李有才。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