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15: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庸的中心思想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中心思想: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中庸的中心思想。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中正平和”,强调在矛盾对立的事物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因此,中心思想应围绕中庸的核心理念展开。
2. 结构安排:作文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中庸的背景和核心思想,引起读者的兴趣。
b. 主体部分:分几个段落,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庸的中心思想。可以结合实际事例、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论证。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中庸的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论证方法:在论述中庸的中心思想时,可采用以下论证方法:
a. 引证法:引用中庸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如《论语》中的“中庸之道,其至矣乎!”等。
b. 举例法:结合实际事例,如古代贤人、历史事件等,论证中庸的中心思想。
c. 对比法:对比中庸与其他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突出中庸的独特之处。
d. 演绎法:从中庸的核心思想出发,推导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探索知识,认识自我。第一行“认识你自己”是一种“知”的原则,而第二行“凡事勿过度”是一种“行”原则。在我们的“中庸”思想里面,也蕴含了“凡事勿过度”的智慧。“中庸”思想就是一种知和行的智慧,这和古希腊人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很多时候,东西方古老的智慧都是相通的。《中庸》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里面,孔子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原则,也是做人做事的智慧。那什么是“中庸”呢?中庸也是中用,古代“庸和用”是同一的,“中用”或者说“用中”,其中“中”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法则,而“庸”就是实用和践行这种法则。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也就是说,行得通的方法或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策略叫庸。只有行得通,才能取得成就。中庸的智慧,就是对事物的全面把握,是包容对立双方的认识,对全局发展的全面认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各方面认识的中和。怎么理解呢?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在儒家思想里面,都以三皇五帝为圣人,是拥有至高德行的人,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而舜就是其中之一,而这种智慧来自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就表示两个极端。孔子说,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询问,又善于分析别人言语中的含义。隐藏别人的坏处,赞扬别人的好处。过和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了,然后,采纳适中方式用于老百姓,这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最后,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呢?《中庸》也讲的很清楚,需要具备三种品质,在《中庸》的第二十章中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通智,拥有智、仁、勇三种德行的人,才能到达“中庸”的至德。为什么是“智仁勇”呢?因为这它们是非常典型的三种德性:理智,勇敢,仁爱。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部分对应的德性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和《中庸》中的“知仁勇”是非常类似的。而且柏拉图认为,这三个部分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平衡和谐,人就是幸福的。所以,柏拉图说:幸福就是灵魂的和谐。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类似中庸的幸福观和道德观。他说,人类的一些关键美德,比如勇敢、节制、幽默、友好、耐心等等,它们都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比如,勇敢是过度鲁莽和过度怯懦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幽默是过于严肃和过于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灵魂与美德相一致的生活,而这种美德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或者说它也是一种“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合理适当的智慧,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如果用上面我们讲的西方智慧来说,就是“凡事勿过度”,而用道家思想来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凡事我们可以知道极端,但不走向极端,应该掌握一个“度”,或者“持中”,这是中庸之道的精髓。好了,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了什么是“中庸”,以及“中庸”的几个内涵,接下来我会分章节,逐一为大家分享,我们的文化经典《中庸》的全部思想。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中庸》原来是《礼记》第三十一篇,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极力尊崇,后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王阳明评价《大学》的主旨是是诚意,《中庸》的主旨是诚身,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个“诚”字。
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且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一种状态和境界)是天之道,追求达到诚的状态和境界是做人之道。达到诚这种境界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中庸,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事理,从容不迫地合于道,这就是圣人。追求诚,就要选择善,然后执著追求。
一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处于诚的境界,自然能够明达,这是“天性”。不断修行,让自己明达起来,最终也可以达到诚的境界,这就叫做“教化”。如此,诚自然明,通过明也可以达到诚的境界。
一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演化和生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演化和生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了。
一一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是自我修养而成的;道是自己应该走的路。诚,是万物的终结和开始。不诚,就没有万物。所以君子贵在使自己达到诚的境界。
一一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够治理天下的人伦纲常,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才能掌握天地演化和生育万物的道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