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17: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精神》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从《中国精神》这本书中汲取到的核心观点和感悟。例如,可以围绕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展开。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中国精神》这本书中的重点内容,如作者的观点、事例、论证等。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读后感。
3.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举例说明,如何将书中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层次分明:作文要有清晰的层次,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结构进行组织。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中国精神》这本书,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结构完整:作文要具备完整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中国精神》这本书,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7. 深入分析:在作文中,要对《中国精神》这本书中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阐述自己的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每一位九三学社社员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公众号的“书香九三”荐书栏目中,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绵阳市委会主委,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为全省广大社员推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希望社员们通过阅读此书,更好感知传统文化之美、中华智慧之渊,不仅从中增长知识、汲取智慧,更能以实际行动践行好“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特推出社员们的读后感选登。
有幸读到了社省委会副主委、绵阳市委会主委尚丽平教授推荐的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所著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这部著作。读完心潮澎湃,将即刻的感悟记于笔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古至今完整保留并且延绵不断的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思想深邃洞明,历史雄浑壮丽,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其中一个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四个自信”中最核心的也就是文化自信。
当前祖国的日益强大让我们自豪,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更是举世瞩目。然而,有极少数人的思维方式还没有转化过来,还处在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误区内。当今,西方部分国家民粹主义盛行,思想分裂,社会撕裂,且这种撕裂正在逐步地加深,有使整个社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这种资本主义对社会的异化已经让我们越来越警醒,所谓的民主自由包装的资本主义文化并不是我们向往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强调人自身的影响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来不盲目迷信任何怪力鬼神,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是与西方救世主思想所完全相反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它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当今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我们更须反求诸己,向内关照,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伟大的资源库去汲取智慧,以应对世界的变幻莫测的局势。
21世纪,我们将会越来越明显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治理的巨大作用,中国智慧为世界提供的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指引。让我们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帜,在它的智慧引领下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社绵阳市委会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 李成龙
有幸阅读了“书香九三”栏目推荐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该著作不仅详尽地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历史渊源。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贵和持中、刚健有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和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天人合一”方面,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作者指出,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在“贵和持中”方面,书中阐释了中华文化中注重和谐、中庸的价值观念。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以及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实现共同发展。
在“刚健有为”方面,书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作者指出,中国文化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支撑。
除了对这三个方面的阐述外,书中还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献资料,展示了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和独特魅力。总之,这是一本作者用精湛的笔触和深厚的学识为我们呈现的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精彩之作,阅读此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更为珍惜和自豪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将其精髓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绵阳市委会思想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 李祥
楼宇烈用这四个词语“源远流长,多元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抓住了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人文的精神。
最早关于“人文”的概念是跟“天文”的概念相对应的,出自《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刚柔交错的,我们通过感受阴阳刚柔的变化,可以看到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给了万物生的可能,万物通过四季的变化生长收藏。人文是什么呢?人文是文明以止,是我们人文的教育;人文化成,是以文来止、以文来化,它是跟以武来止、以武来化相对应的。
中国以人为本,这个以人为本不是让人去肆意地去主宰万物,而是人怎么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万物能够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发生和发展,而不用人为的东西去干预。中国的文化精神就是不断地提升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在今天,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真的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有一种自信心,因为从20世纪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一般的民众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尊重和信心。自信心的缺失让我们丢掉了文化的主体性,使我们不再在坚持我们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文化。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建立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
以上是楼宇烈所著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主旨,对弘扬文化自信无疑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是同时,个人认为楼教授在书中对传统文化的阐释仍过多局限在外儒内法的体系中,对墨家、名家等百家文化精髓没有给予太多重视,不能不说是一个小的遗憾。墨家是古典工程师文化,自带工匠精神;名家学派注重概念辨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哲学与科学的起点;道德经和易经(尤其是易经系辞)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它们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楼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是不错的读本,对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多有裨益。开卷有益,希望跟随“书香九三”的步伐,多读书、善读书,以此修身养志,增长智慧,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提升自我。
——社绵阳市委会科创委委员 张勇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包容,博大精深,这是毋庸置疑的。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使命。追随“书香九三”的脚步,学思践悟,阅读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深感其思想深邃、见解独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我们指明了在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楼宇烈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和独特的视角,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他剖析了传统文化的误读,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或误解的文化元素,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邃,这不仅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无论是对于个人品格的塑造,还是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传统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尤其是作为九三学社的一员,在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好“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时,我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更要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更让我们明白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书香九三,文化铸魂”,相信在“书香九三”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九三社员能以书为友,以学为伴,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省直工委三支社 孙莉
供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宣传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