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2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韩非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对韩非子思想的评价:如法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等。 - 韩非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法治、道德、人性等方面的思考。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韩非子思想的独特见解。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以下是一种可行的结构安排: - 引言:简要介绍《韩非子》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部分:根据你确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你的观点和感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 阐述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如法治、道德、人性等。 - 分析韩非子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结合现实,谈谈韩非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分享个人感悟,阐述你对韩非子思想的独特见解。 -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和感悟。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每一个通读过《韩非子》的人,都会深深地被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里,韩非子的思想始终耀眼,虽不如儒家思想那样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思想那样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却真真正正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灭。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发“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与老百姓中,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术”是指君主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势”是指君主的权势。他对
于君主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作用。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乱世”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不是循环往复,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还曾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轨迹,接近了唯物史观的边缘。他把以往的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不同,治国方法也应不同,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嘲笑主张复古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识到新兴阶级代表着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些在当时可谓惊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几乎已经是大家所共认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智慧。
韩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认为人人皆有好利恶害之心,一方面君主应利用人的这一特性,做到赏罚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时刻警惕大臣,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枕边之人。在《八奸》之中,“同床”位列第一,其次为“在旁”,而在《备内》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严加提防。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当今他们仍然是导致违法犯罪、贪污腐败的原因。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严刑峻法和建立牵制考核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确提出执法者有力,国家才能强大,决不能允许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聪明。同时也在《八经》、《扬权》、《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群臣进行考核,如设置监察机构,公开宣传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权独揽的同时,更不要出现“胳膊粗过大腿”的现象。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韩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许多维护加强君主集权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独裁、专制、反民主的色彩,成为后世封建专制主义的开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这些思想为秦朝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正是韩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论。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初期,韩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强化国家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属于务实派,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轻视工商阶级,在《五蠹》明确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否定“仁义”在治国之中的作用,认为“仁义”靠不住,批判儒、墨两家的学说。在《有度》中,将廉、忠、仁、义、智阐述为乱世的产物,更在《显学》中,明确指出,儒墨两家不是白痴就是骗子,与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忽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须靠缰绳和马鞭来统治,而民众的见识犹如婴儿哭闹,不足采纳。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因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对侵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今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受益匪浅。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场政坛的血腥真实剖开;它像无情的显微镜,将人情世故丑陋本质放大,这正是《韩非子》的难得之处。因此,可以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韩非子的思想仍会发挥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们前进,闪耀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
原文@北城海 载于中读App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穀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韩非子·喻老》)
①楚庄王:名侣,春秋时楚国君主。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励精图治,在邲击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莅(lì):自高处向下监视,引申为治理,统治。莅政:执掌国政。这里是指即位为君。②右司马:官职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御座:侍座,侍候在旁。隐:隐语。这里有猜谜语的意思。③止:栖止,停留。阜(fù):土山。④翅:张开翅膀。嘿(mò):同“默”。嘿然:闭口不作声的样子。按:隐语中“鸣”“声”“名”押韵。⑤以:用这种方式。长(zhǎng):生长。⑥民则:人们行为的准则。⑦冲:向前或向上猛进。⑧惊:使感到惊骇,使感到震撼。按:庄王的答语“翼”“则”押韵;“天”“人”押韵。⑨释:放下。释之:放下这件事。⑩不穀:不善,君王对自己的谦称。⑪处(chǔ):居,过。乃:然后,才。听政:执政,处理政务。⑫所废者:指废弃不用的官员。起:提拔。按:“废”和“起”也可以指政事言,指废除旧政、兴办新政。《吕氏春秋·重言》《史记·楚世家》《新序·杂事二》等均记庄王听政后主要从用人入手,未提及其他方面的举措。⑬举:任用。处(chǔ)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的人。⑭举兵:率领军队。诛:讨伐。⑮败:打败。徐州:应作“俆(shū)州”,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战国时属齐国。按《史记·六国年表》,楚威王七年,围齐于徐州。韩非误记为庄王时事。⑯河雍:即衡雍,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bì,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击败晋军。《淮南子·人间》:“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高诱注:“庄王败晋荀林父之师于邲。邲,河雍地名。”⑰合:会合。合诸侯:指召集诸侯会盟。按:楚庄王十七年败晋军于邲,二十年围攻宋国都城(今商丘),城中食尽,宋大夫华元出城以实情相告,庄王于是与宋国订立盟约,罢兵而去。⑱霸:称霸,即做诸侯之长,在诸侯联盟中居支配地位,可以对其他诸侯国发号施令。⑲为小害善:〔清〕王先谦认为“害”字不当有。小善:指小的善行。蚤:通“早”。见(xiàn):表现出。这个意思后来写作“现”。示:显示。⑳下面的引文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希:稀少。按:“晚成”据学界考证当依帛书本作“免成”,意思是无成。韩非的理解似与后世通常的解释相同。
楚庄王即位后三年,没有发布任何政令,也没有处理任何政事。有一天,右司马在庄王座前陪侍,与庄王一起玩猜谜语,右司马说:“有一只大鸟,停栖在南方的山丘上,三年里不张开翅膀,不飞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字?”庄王曰:“三年不张开翅膀,是要以此来长成自身的羽翼;不飞也不鸣叫,是要以此来观察人们行为的准则。虽然一直没飞,可只要飞就一定直冲九天;虽然一直没有鸣叫,可鸣叫就一定让天下人都感到震惊。您放宽心,我都完全明白。”又过了半年,庄王才亲自处理政务。他罢免了十个官员,提拔了九名官员;诛杀了五名朝廷大臣,从平民中举用了六名有才德的士人。于是楚国由此强盛太平起来。于是率领军队讨伐齐国,在徐州把齐军打败,又在衡雍大胜晋军,在宋国召集诸侯会盟,于是成为天下的霸主。庄王不做微小的善事,因而成就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想法,因而建立大功。所以《老子》上说:“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高妙的音乐很少发声。”
这则故事非常有名。韩非用楚庄王的故事,解读印证《老子》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两句的涵义。楚庄王乃一代霸主,却是晚成;多年沉寂之后,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为君时还是“方弱”之年(见《国语·楚语上》。韦昭注:“方弱,未二十。”)面对国内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政治局势,庄王没有任何动作,而是完全不问政事,热衷于声色犬马。三年后以霹雳手段一举掌控了楚国的形势。
庄王在三年中表面上“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实则暗中一直在“长羽翼”“观民则”。长羽翼,是提升自身的政治洞察力,培养自身的实力,积累各种资源,规划楚国的发展方向,运筹将来的大政方针;观民则,是深入观察楚国的政局,把握楚国政治机器运行的机制,真正搞清楚其中的关键和细节。
庄王多年的苦心思考,使他对楚国的方方面面都成竹在胸。因此一旦实施,便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将楚国的政局引领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庄王虽然年轻,却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智慧,他很清楚宫廷政治的险恶,明白驾驭权力机器绝不可以盲人瞎马,依据主观愿望贸然出手。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权力体系下,新君王的任何动作都可能招致既得利益集团不惜一切代价的抵抗。韩非在《孤愤》中说:“故当世之重臣,主变势而得固宠者,十无二三。”君王的权势有改变,便是指新君继位,改变权力格局,因而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
韩非警告道:“人主欲为事,不通其端末而以明其欲,有为之者,其为不得利,必以害反。”(《韩非子·南面》)君主要行一项新政,如果在没有详细了解、掌握全部情况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那么等到真正实施的时候,不仅不会得到利益,反而会招来灾祸。这是因为臣子们会充分利用君王表露的想法,将事情朝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去做;同时他们会制造出无限忠诚的表象,于是当臣子们将新君的想法做到极致的时候,事情便已经走到过犹不及的地步了,这时君王就必然要承受“以害反”的后果。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老子讲的是哲学,是对大正若反的客观真实的表述。韩非对老子的言说作了政治学的解读,论证了君王“守虚静”的必要性,并由此发展出“任理去欲”“权不欲见,素无为也”“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等观点。君王要想有所作为,首先需要无为;只有君王虚静无为,臣下才无从琢磨并利用君王的想法和作为去营私舞弊,才会尽职尽责地为君王做事。
君王的虚静,是要一飞冲天;君王的“希声”,是要一鸣惊人。倘若君王喜欢繁音密响,臣下就有充分的机会使君王设想的历史大戏演变成荒腔走板的滑稽剧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