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组歌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2 08:2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组歌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组歌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组歌的艺术价值、歌词内容、音乐风格,还是组歌背后的故事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组歌的背景,如作者、创作时间、所属流派等; - 概述自己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兴趣。
4. 主体部分: - 分析组歌的艺术价值,如旋律、歌词、编曲、演唱等; - 结合具体例子,阐述组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 - 评价组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与其他组歌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之处。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 - 表达对组歌的喜爱和敬意,或提出改进建议。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表达;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流畅自然。
7. 举例说明: - 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组歌中的歌词、旋律等,以增强说服力; - 结合自身经历

为生命绘上鲜红的底色——威信“扎西会议”红军小学红色教育经验谈

编者按:8月1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云南红军小学工作组在昆明市绿劝县召开红军小学校长交流座谈会,表彰优秀师生,并成立"云南省红军小学教育帮扶志愿服务队"。昭通市“扎西会议红军小学"授表彰并进行经验交流,校领导介绍了该校自"扎西红军小学"挂牌以来的教育经验。昭通市彝良、昭阳、大关三县红军小学参加了8月1日的活动。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家、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昭通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李岐应邀参加表彰活动。


威信"扎西会议"红军小学六措并举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威信“扎西会议”红军小学原名叫威信县扎西小学,创办于1906年,是历史文化名城扎西中心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学校有教师206名,学生4549名。“扎西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继遵义会议之后,在威信县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今年年初,习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对扎西会议做了最新定位:“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胜利走向新阶段。”为了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学校在“上进教育”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因校制宜大力开展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听、唱、看、游、写、演”等多种形式,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努力为学生生命绘上鲜红的底色。

一、听——开展听红色故事红歌活动

通过收听红色故事和红色革命歌曲,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将红军精神传扬,让红军故事家喻户晓。学校创办了红领巾校园广播站,自开播以来,栏目不断更新,从小播音员的选拔、培训到上岗等,都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比如,《红色故事我来讲》《音乐天地》等栏目,就广受孩子们的青睐。为在全校深入推广健康向上的红色歌曲,学校利用晨会课前、中午及下午放学铃声后5分钟时间,定时播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红军小学红军娃》等红色歌曲,孩子们跟着哼、学着唱,不知不觉就受到了教育。

二、唱——开展唱红歌比赛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开展“校园之声”小歌手比赛,并且规定红歌为必唱曲目。在2017年的小歌手比赛决赛中,30名选手以饱满的情绪、良好的唱功演绎的《卢沟谣》等系列红歌,感染了几千名现场观众和受邀嘉宾,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和有关媒体的报道。另外,学校红领巾合唱团将红军小学校歌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组歌作为必排节目,坚持定期排练。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迎国检时,合唱团为国家检查组表演了一组红歌,受到相当高的评价。

三、看——阅读红色书籍,欣赏红色影片

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全面改薄”项目统一配置,学校配备了近十万册图书,其中,红色书籍是重点采购的类别。学校在校园走廊设置了学生公共阅读区,建立红色书籍专柜,同时在各班教室均设置了图书角,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红色书籍。这样一来,学生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随手阅读红色书籍,让红色教育融入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点滴时光里。

另外,学校55个班级均配备了国家统一标准的现代化网络教学设备。利用这一契机,学校开发了电影课程,为各年级学生指定了相应的红色电影,在班会课、晨会课上组织学生观看。其中《战狼2》《闪闪的红星》《扎西1935》等红色影片深深地鼓舞着孩子们。

四、游——走进红色教育基地

威信扎西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1935年2月,中央红军辗转来到了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威信扎西,并于2月5日至10日,分别在威信县境内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连续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统称“扎西会议”。为了纪念“扎西会议”,威信县建造了标志性建筑——鸡鸣三省标志碑、扎西革命烈士陵园、扎西会议纪念馆。

利用这些资源,学校开发了游学活动课程,定期组织少先队员为革命先烈献花篮、扫墓,组织小记者重走长征路,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采风,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当学校的小记者来到红军苗寨时,热情好客的苗家小咪彩(意为“小姑娘)和小记者一起唱起了苗歌、红色革命歌曲并跳起热情似火的芦笙舞蹈。小记者们纷纷表示:这样活动永生难忘啊!

五、写——撰写观后感、游后感、读后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红色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将红色革命的种子传承与播撒,学校通校级刊物《星星河》引导孩子们多以红色为主题的观后读、游后感。在刊物上的红色故事专栏、小记者专栏,孩子们用稚嫩笔触记录接受红色教育的的感受、去传承红色文化,读后感让人深深感动。同村,学校还以该刊物为依托,定期组织与红色文件化有关的征文文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

六、演——组织以红色为主题的艺术排练演出

学校适时开展文艺活动。如:2017年4月,学校组织了题为“唱响红色经典舞动艺术校园”的首届校园艺术节。该艺术节一共分为四个部分:“说扎西 讲扎西”的红色革命故事演讲大赛、“写扎西 画扎西”的书画展、“唱响红色经典”革命歌曲合唱比赛、“舞动艺术校园”大型文艺演出。四个部分,历时三个月,浓浓的艺术气息贯穿在整个校园。艺术节闭幕当天,“唱响红色经典,舞动艺术校园”大型文艺演出刷爆了红色扎西这座小城的朋友圈。舞蹈《茉莉花》和大合唱《红军小学红军娃》还获得了昭通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

自被全国红办授予“红军小学”的称号以来,学校在“上进教育”办学思想的引领下,秉承“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的主旨,大力推进红色校园建设。通过努力,校园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红色旋风。今天,校园上进氛围更浓了,小小红军娃的文明礼仪习惯更优雅了,精气神也更足了。

来源:公益昭通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丽青

审核:祝小涵

从长征出发地再启程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在江西于都集结休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红军8.6万余人顺利从于都河北岸8个主要渡口过河,从此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开始了。

如今,站在长征渡口,“长征,从于都出发”的主题雕塑高耸矗立,于都河平静流淌。历经87年沧海桑田,长征出发地于都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草一线编织鱼水深情

“打草鞋的步骤很简单:把草打软理顺、搓麻绳、编织、穿绳、修剪……”冬日午后,暖阳倾洒,《工人日报》记者在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见到了正在打草鞋的老人肖南斗。他双手粗糙,坐在打鞋凳上,身边摆放着稻草与草鞋耙,正向游客讲解着打草鞋的步骤。

肖南斗打草鞋的手艺和工具传承于他的父亲肖昌传。1934年10月11日开始,红一军团抵达于都县段屋乡,部队在寒信村附近休整补充并进行思想动员。

“父亲说,那时候的红军很艰苦,他看到好多人打着赤脚,便招呼着村里人一起帮忙打草鞋。”在肖传昌的带领下,寒信村中10来个村民通宵达旦为红军打草鞋,6天时间打了几百双草鞋。

如今,许多游客离开寒信村的时候,都会把肖南斗打的草鞋当作纪念品,甚至还有人从网上“代购”他打制的草鞋。“现在会打草鞋的人越来越少,没事的时候我就坐在祠堂前打草鞋,告诉大家当年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硬邦邦的草鞋,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于都的许多地方,为红军打草鞋是当时常见的场景。如今在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中,有一面墙是用80双草鞋勾勒出来的中国地图。

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草鞋是当时军民情深的一个缩影。为了保障红军顺利渡过当时有600米宽、波涛汹涌的于都河,当地老百姓调集了几百艘船供红军使用,更有百姓捐献出家中的门板、棺材板用来搭建浮桥。那时苏区老百姓常说,“最后一块布送给红军做衣裳,最后一碗粮送给红军做粮食。”

“人人都是红军后人”

“我的五爷爷会在哪里?”采访中,丁观称老人总是在不停发问。

丁观称是一名红军后人。当年,他的爷爷兄弟几人都跟随革命队伍长征去了。出发前,丁观称的五爷爷告诉家里人,自己是跟随着卫生队走在队伍的后面,安全得很。但随红军出发后不久,家里人再也没有收到五爷爷的书信。后来,红军烈士证明书送到家中,写着五爷爷“北上无音讯”,可家里人至今坚信五爷爷“安全得很”。

在于都,有很多人像丁观称一样,始终不知道家人的去处。1934年从于都出发的8.6万余人中,于都籍红军战士就有1.7万多人,可以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于都人。新中国成立后,于都幸存下来的红军战士,只有277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讲解员钟敏也是一名红军后人。如今,她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每日向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于都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从事讲解员20多年来,钟敏带出了一支业务过硬的讲解员队伍。“讲解员队伍里人人都是红军后人,大家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先辈的故事。”

讲解员身份之外,钟敏还担任了学校里的义务辅导员。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来到纪念馆担当讲解员。目前,纪念馆共有小红星讲解员100多人,最小的只有6岁。这些孩子已义务讲解上千场,得到各地游客的点赞。

打响“长征”品牌

长征源学校、长征路……走在于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与长征有关的元素。近年来,于都县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打造“长征品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成立于2010年11月的长征源合唱团,由来自全县70多个单位、企业的160多名业余歌唱爱好者组成,大部分团员是红军后代。

每周三晚上,长征源合唱团的艺术总监、指挥邹伟民都会准时出现在排练现场。作为一名85后,当身边朋友热衷于听流行歌曲时,邹伟民却对红歌情有独钟。“我们这块土地上有太多红色故事,从小听着长大,红色基因已经印刻在我的血液里了。”邹伟民告诉记者,在合唱排练和表演中,他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于都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曾向荣也是合唱团的一名成员,他表示:“在我看来,我们不仅是一个合唱团,更是一支宣传队、一支轻骑兵、一支战斗队,为弘扬长征精神、播撒红色种子不遗余力。”

至2020年12月,合唱团开展公益演出465多场。《长征组歌》是他们的保留曲目,合唱团计划,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他们要完成《长征组歌》520场巡演。

目前,于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六个一”模式,即一个“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一首《红军渡长征源》,一堂“微课堂”,一个“长征源合唱团”,一支“长征源宣讲团”,一群“小红星讲解员”。数据显示,2019年,于都全县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688.5万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达56.87亿元,同比增长61.2%。

2020年,包括于都在内的赣南苏区114.3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老区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工人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