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18: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首诗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诗歌的意境、情感、意象、手法还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
2. 诗歌分析:对诗歌进行逐句分析,理解诗句的意义、意象、修辞手法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体裁、韵律、节奏等; -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等; - 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宁静等; - 诗歌的修辞手法: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3. 诗人的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思想观念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个性化解读:在分析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可以谈谈诗歌对自己产生的启发、感悟或触动。
5. 结构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引出诗歌的主题; - 主体:详细分析诗歌的各个方面,如结构、意象、情感、手法等;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前言:文章系原创首发。今天是毛主席的诞辰,让我们一起共读毛主席的诗词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老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是当年上初中的我们人人都会背诵也是最熟悉的诗词。只是当时懵懂的乡下少年并不能真正领略词里的豪迈情怀亦不能想象诗中的气势景观。
而今步入中年再来读这首词,心境完全不同,读完身心是如此的舒心畅快,眼前也仿若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扑面而来,美哉,美哉!
以前并未过多关注主席的诗词,自开始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后,慢慢的关注多了,特别是大会第四季,第五季里面关于主席诗词内容的题目明显多了起来。每次特别开心在屏幕前和选手一起答题,也特别喜欢听嘉宾老师的点评讲解,风趣幽默轻松愉快中很多知识点就都学到了。
康震老师说主席的诗词永远是充满着向上向前的希望,永远凸显出豪迈博大的胸怀,永远在他的诗词里看不到悲观,消极的情绪。确实细读主席的每一篇诗词,都给人大气磅礴之感,饱含哲理,情感丰富,深刻体现出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的非凡气度。
作为地道的湖北人自然首爱《菩萨蛮 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首词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主席心情苍凉,但字里行间我们却找不到一丝苦闷茫然的情绪。
阔大深远,烟雨迷茫的江景印照着黄鹤楼在主席的笔下豁然有了一种雄浑之感,主席不畏失败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心也跃然纸上。
如果说我作为湖北人最喜《菩萨蛮 黄鹤楼》,那湖南老乡应该最爱《沁园春.长沙》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上段对景的描写生动形象,让人读来赏心悦目,转而借景抒情,表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志向。
下段回忆往事,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是何等的昂扬和豪迈。抚今追昔,激情澎湃。读者也跟随着进入到令人兴奋神往的景观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英雄创举。历时两年,行军25000里,纵横14个省,经历主要战役约120次,跨越千山万水,其中的苦难和艰难令人无法想象。
主席的七律长征语势豪迈,字句铿锵有力,充分展示了红军的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英雄气概,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作了最为辉煌的总结。令人读来心潮澎湃,振奋人心。
“天高云断,望断南飞雁”,《清平乐 六盘山》作于1935年10月,这首词字字辽阔高远。“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人人皆知广为流传的名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红军将士的豪壮之情,雄浑豪放,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据说后来解放战争的时候,某个小部队和敌人战斗,势力悬殊。部队最后就剩下通讯人员和两三个同志,他们已决意牺牲了,准备最后把随身携带的物品毁掉,转念一想,调好设备,想再听一遍党的声音。当时广播里正在播送主席的这首六盘山。
几个战士听完感觉力量涌遍全身,他们决定冲出包围圈,最终他们冲出来了。多么振奋人心的英雄故事,多么强大无比的文字力量。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主席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写于1935年十月是一首贺胜利的诗。第一句简单六个字精炼的概括了陕北高原地形地貌;第二句描写红军将士所向披靡,威武雄壮的高大形象;第三句巧妙提问,一个威风凛凛,藐视一切的将军形象屹立眼前;第四句给出答案,表达出对彭将军的由衷赞扬。全诗粗狂豪放,气势磅礴,人景相衬,相得益彰。读起来畅快淋漓。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史书。《贺新郎.读史》就是写他读史的心得。“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人类历史浩如烟海,终其一生也读不完,要想用一首诗词来概括更不是件容易的事。远古时代,石器时代,青铜铁器时代,封建社会,阶级社会,五帝三皇,起义风流人物在主席的笔下一一呈现。贯今通古,气魄之大,意境之深,无人能比。笔墨纵横之间尽显恢宏气象,令人感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这些朗朗上口的名句佳作,读来让人多么的身心愉悦,主席的诗词太多太多,不能一一写来.读主席诗词不仅折服于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表达,更佩服于主席借用典故,化用古诗词的恰如其分之巧妙。由此也可以看出主席读书范围之广,读书功力之精。希望有趣的人都去读一读,品一品,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收获到属于你的情怀和力量。
诉衷情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词,写于1975年底,当年82岁,1976年9月9日0时毛主席与世长辞!
作为中国人且可以读懂中文的同志就一眼看出这首诗词饱含悲沧和惋惜之情。
为何毛主席最后写出一首如此悲沧的诗词呢?
我查阅有些资料,我是这样理解的,毛主席的晚年身体不好,重病缠身,到了1975年底已经很严重了。而1975年底正是毛主席的最值得信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病危的时候,周恩来于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与世长辞。
毛主席非常了解周恩来的病情的,红军长征时期缺医缺药,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周恩来已经犯上了严重的疟疾病,后来转化为肝炎,最后肝癌。
1975年底,毛主席想到自己的挚友周恩来的情况,不禁心潮澎湃、心痛万分。我觉得这是毛主席写这首诗词的第一个原因。想长征当年,遵义会议以后,以毛主席、周恩来等为核心,领导红军主力战胜无数困难、突破和粉碎了蒋介石反动派设下的军事围堵,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如今,周恩来已经是弥留之际,毛主席感慨万千!
无独有偶,1975 年是“文革时期”未声了,毛主席已经82岁高龄了。当时,各种思潮和人民内部矛盾也存在的,建设治理国家的的任务依然严峻。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要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高质量全面提高 ,面临很多困难。
毛主席在1959年底到1960年初提出我国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但是,到1975年底时候,并没有按照他老人家的思想策略实施 ,也没有实现什么“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今天是21世纪的开端了,也实现不了“四个现代化”。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的国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方面建设确实取得辉煌成就。
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些工作要开展谈何容易?毛主席想到自己和和周恩来都已经老了,夙愿未酬,心里也有千言万语、向谁诉说呢?这是毛主席写下这首诗词的第二原因吧。
关于毛主席最后一首诗词写给谁的呢?根据庆振轩、阎军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全集辑注》和《毛泽东传》,这首诗词是毛主席为周恩来而作的,这正好说明了毛主席和周恩来这两位伟人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所结下深厚情谊!
我们不妨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一步理解。“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你我之辈”可以理解为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不单单是指毛主席和周恩来 两位,“夙愿”是什么?也就是毛主席提出“四个现代化”。最后一句是毛主席在告诫提醒人们,也对祖国的命运忧虑和深切关注。
欢迎批评指导!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