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3 1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万物简史》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研究作者比尔·布莱森的背景,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此书的创作动机。 - 确认《万物简史》的出版时间、主题和内容范围。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万物简史》的基本信息,如作者、主题等,并简要说明你的读后感。 - 主体部分:分段落详细阐述你对书中的不同章节或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对这本书的评价和推荐理由。
3. "内容分析": - 分析书中的核心观点,如科学发展的历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等。 - 结合自身知识或经验,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 - 分析书中的写作手法,如语言风格、叙事结构等。
4. "个人感悟": - 分享你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包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对历史的思考等。 - 反思阅读这本书对你的影响,如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变化等。
5. "评价与推荐": - 对《万物简史》进行评价,包括优点和不足。 - 根据你的评价,推荐这本书给适合的读者群体。
6. "注意事项": - 保持客观公正
你我是否也曾遥望着深邃的星空默默想着天有多高?是否也凝视着河流而不知它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当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是否也惊讶于那些玻璃窗里面的千奇百态?在我们小的时候问过数不清的为什么,也许过数不清的愿望,希望自己长大之后,学了很多知识就能够解答儿时的困惑了。在十几二十年后的今天,在当我读《万物简史》的时候,才想起了小时候留给未来的作业。
一颗久违的探索之心——《万物简史》读后感
西青区检察院
侦查二科 郝博
《万物简史》这本由比尔•布莱森花费3年时间完成的科普读物,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对宇宙哲学、古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气候学、生命科学、地质学、人类学的很多基本常识都进行了清晰的解释。比如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世间万物是怎样演进的?等等。讲述了作者本身和许多科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些科学现象和科学事件,诚然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以一种简洁轻松又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一次科学普及,正如书中的副标题一样——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但这本书真真正正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智慧而又幽默的语言,也不是我如何明白了之前晦涩难懂的科学名词,而是这本书中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一种伟大的科学精神。
在读美国人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之前,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了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地发现和探索,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是一大动力,当然这很大程度归功于那些不懈努力地优秀的科学家们。但这并不是科学家们的专利,对于世界和未来强烈的好奇心,恐怕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孩子都曾经历过的阶段,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充满求知欲的年龄是多么地可爱,却又多么地一闪而过。
本书作者也并非理工科班出身,但正是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对宇宙、对地球的好奇和向往,在长大之后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科学的真相,而书中所提到在人类历史上留下那些巨大财富的科学家们,大多也都是仅仅因为对科学的向往,对真理的渴求,他们有的衣食无忧、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性格怪癖,相同的是那种对科学义无反顾的执着。更有无数并不是很有名气但是却仍为科学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的科学工作者,他们的名字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科学家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等巨匠,也有很多我们不曾想到的故事。这许许多多的故事给我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他们每个人心中,我已经久违的探索之心。
曾几何时,我们忙忙碌碌于各种升学、考试、辅导、培训,当然在我们眼中这也都是学习,经历过各种考试的大小学生们锻炼了出色的逻辑思维和记忆力。我们也善于解答问题,对于试卷上的问题无论如何疑难,我们也都不在话下。但是,当初我们小时候提出的那些问题呢?那些在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凭借着孩童纯真的本性提出的那些问题,我们现在解答了吗?我们现在还能够像小时候或者像那些科学家们一样,想着去探索些什么吗?知识不能完全代表能力,简单地给出答案也不是追求科学真理。
合上万物简史,要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找回了那颗久违的探索之心,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真正的科学精神,我们虽然不是科学家,更不是科学工作者吗,甚至不是一个很熟悉物理化学的理科生,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可以用发现的眼睛和探索的心不断地去认知那些我们还未曾明白的事情,不断地追求真理追寻真相。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探索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这种精神。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时候我生活在北方的小县城中,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就是坐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姥姥家。一路上我总扒着车窗向外看,因为那扇小窗里每一秒都在徐徐展现我没见过的画面:火车穿行于田地间,不同的农作物正在以不同的姿态招展;穿行于山水间,河流忽现,又忽然转弯看不见;穿行于天地间,远在地平线上的事物一会儿到了近前……我才知道,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如此奇妙,而我,而我们,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
长大后,我曾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探寻本质、探索规律,这是所有学段的理科教师都关注的事情,甚至是很多理科教师的思维惯性。我在做好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尝试着去学生们的“为什么”。这给我带来两个收获:一是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成年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二是不知不觉间我多了一个挑选、阅读科普书的爱好,闲暇之余买来不同版本的科普读物,翻看后记下可能用到的信息,选择如“人的祖先是海洋生物吗”等有意思的话题和学生讨论,并将其中优秀的科普书籍放到班级书架中,供学生们闲暇时阅读。
当我看到《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接力出版社),顿感眼前一亮。作者比尔·布莱森有“纵横捭阖”的智慧,用“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道路”六个部分的起承转合,了“地球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的问题,沿着“由起源至当下、由微小至无限”的路径,“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这本书也成为我大力向学生们推荐的科普著作之一。
《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是一本讲“科学”的书,它用少年儿童好奇的问题,引领着他们走进科学的世界。
该书呈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之路。几百年间,人类从未停止对孕育生命的环境和生命本身的探索,这些探索是对“我们从哪里来”的叩问及,也是这本书中几十个话题下上百个词条、故事、史料的布局线索。同时,作者也展露了对探索之路未来走向的思考与担忧,“人类接管地球”,“我们应当保护这颗成就我们的星球……可是我们做得却并不怎么好”。
该书也呈现了人类探索之路的艰辛。科学发现与探究始终是充满曲折的,该书通过“一次倒霉的观察、祸不单行”“糟糕的发明”等小故事告诉读者,人类在适应和改造世界时经历的失败和错误。但是,对万物的探索无止境,且探索过程与探索结果都值得铭记,这本书正是要为阅读者播种一颗能冲破困难、发现探索、思考创造的种子。
《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是一本充满童趣的书,书中到处是恰到好处的比喻和鲜活有趣的语言。如“每个细胞里都挤着将近2米长的DNA,实际上,你可能有长达200亿公里的DNA”,“如果把地球45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天的24个小时,那么单细胞生物起步很早,大约是早上4点,但在随后的16个小时中,一切都毫无动静呢,晚上8点,才开始出现微生物,晚上9点04分,三叶虫登场……人类是在午夜前1分17秒正式露面。按照这个比例,我们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刹那工夫”等,把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讲得如此浅显且逗趣。这既有作者的深厚功底,也有译者的准确把握和智慧表达,“地球不是滴溜滚圆的”,“暖融融、蓝莹莹、水灵灵的地球”,这样的描述就让读者真切地“看”到地球的样子。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400多幅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图画。这些插图有真实的照片,也有呈现太阳系行星、地球表面、飓风形成、岩层年代测定等的图片,更多的则是配合内容专门绘制的插图,如细菌军团的战斗、挖掘古人类遗骸的场景等,与书中内容相得益彰,提高了少年儿童阅读的乐趣和质量。
(作者:王艳玲 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