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西湖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15:2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西湖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西湖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是围绕西湖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还是其他方面展开的。主题明确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西湖的背景,正文部分分析你的感受和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3. 观点鲜明:在正文部分,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提出独特的观点。可以谈谈你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也可以探讨西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或者分析西湖对人们心灵的熏陶。
4. 语言生动:在描述西湖的美景时,要运用丰富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注意用词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
5. 引用恰当:在文章中适当引用西湖相关的诗词、典故等,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但要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适度。
6. 情感真挚:读后感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因此要真诚地表达自己对西湖的感受。可以描述自己在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挚情感。
7. 分析深入:在分析西湖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时,要深入挖掘,提出独

王旭烽《西湖十景》读后感

这本《西湖十景》是我在微信读书里面偶然发现的,推介本书时说本书作者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名字很男性化:王旭烽,但其实是位女作家,而且人生履历丰富,1955年出生于浙江平湖,恢复高考后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在茶文化博物馆工作,后来到作协当专职作家,再后来以《茶人三部曲》荣获茅盾文学奖后,转入浙江农林大学教书,创建了茶文化学院,等等。

今天分享的这本《西湖十景》,就是作家自1995年历时十三年才完成的十本中篇小说汇集而成,标题就取自西湖十大经典美景,从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到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这名字取得真是好!光看名字都觉得景色十分美,而且不断有名人为其添光增彩,题词留画,更使西湖美景名扬世界。

我在2000年十一期间曾短暂游玩过西湖,当时雷峰塔还才准备重修,后来2005年8月到2006年1月又在杭州工作了半年,期间居住在武林路一小区,上班的地方在延安路,每天都是走路上下班,下班还早时,直接可以穿过一条小路就到了西湖边,周末更是不放过去西湖闲逛的机会,把湖边的一些景点逛了个遍,还去西湖里面的吴山吃过私房菜。一晃就二十年了,对西湖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了,忽然看到《西湖十景》这本书,不仅可以看文学名家的著作,还可以从书中丰富的插图了解西湖十景的来龙去脉,古今传奇,可谓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实在让我不容错过。


这本书我大概看了快一个月,断断续续,因为分成了十个独立的故事,所以并不担心会中断持续阅读积累起来的观感,而且看完之后,我又把每个故事大概的浏览了一遍,对文笔、文章特色、主题和作家解读在大脑中重新架构,简单的分享一番个人的读后感想吧。

用新瓶装旧酒来形容这本书应该不为过。说新瓶,是因为在新的编辑与包装下,这本书提供了关于西湖十景更多的历史资料,每篇故事结尾后,还添加了作家对故事哲理性的思考,然后还加上一个关于十景的神话故事,这种“故事+作家点评+小神话”的编纂风格的确够新。

但我为什么说内容是旧酒呢?

第一,就是这十个故事大多缺乏深度,有些还很肤浅,从《苏提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到《南屏晚钟》,这七个故事甚无新意,作家硬是在每个故事中嵌入一些杭州特色,比如浙琴、金鱼、经卷、书法等等,但仔细品味故事本身,其实没有什么有深度的内容。《断桥残雪》的故事编的还有些许新意,但结尾处强加所谓对纯洁与美的分析让我觉得作家有种拔高故事旨趣的动机,故事就是故事!除开以上八个,《双峰插云》和《三潭印月》这两个故事也写得不错,有深度,能够触及读者的内心深处。

第二,说句颠覆性的话,我觉得作家将西湖十景与十个故事进行结合是失败的。反过来说,人为的把故事与景点捆绑在一起,只会显得不伦不类,像《柳浪闻莺》中的工欲善与垂髫和银心的故事,编的太离谱了,和柳浪闻莺有什么关系?《花港观鱼》中的那欢,从日本回国后把几任男友拉来一起搞所谓“杭州是世界金鱼的故乡”活动,我承认的确长了见识,对金鱼多了些了解,可是这有必要带入那么多过去的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吗?类似这样的感慨还有很多,《雷峰夕照》中的子虚与悠悠,干脆在编鬼故事了,《南屏晚钟》竟然就讲了一个隐瞒与欺骗的故事,这值得吗?真的值得吗?这是作家的责任吗?

再次,我一直很好奇这十个故事中的“我”,有三个是女性,《断桥残雪》中的我是一位女士,《三潭印月》中的我是一位王老师,在《南屏晚钟》中直接成了故事的女主人紫鸽。但作家又两次以男性的“我”来叙事,一个是《苏堤春晓》中的韩蒿,另一个是《花港观鱼》中的沈二傻。如果我看过一百个作家的书,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会在书中把“我”的性别搞错的,男作家绝对不会以女性的“我”来叙事,同样,女性作家也不会以男性的“我”来叙事,我以为这是身份认同后产生的思维定势,也便于读者理解。可是,王旭峰作家竟然可以在西湖十景中,既以男性的“我”叙事,又以女性的“我”叙事,这让我有些迷惑,是构思的时候就确定了“我”的角色?还是其他?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真的难辨啊!

至于文笔,我觉得大概在良这一阶层,和同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阿来、王安忆相比的话,差了一些。主要还是偏堆砌和僵硬了一点,个性融入的少,在思想方面举重若重,缺少巧劲。

就说这么多吧。

涵碧楼畔觅峥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涵碧楼今貌。 蔡立佳摄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潮州,一座别致小巧的二层小洋楼矗立于潮州西湖之畔,名唤“涵碧楼”。小楼面对粼粼绿水,背倚郁郁青山,“涵碧”芳名由此而来。楼檐顶端的红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红星下高悬郭沫若手书的“涵碧楼”三字,遒劲有力。这座白色小楼,曾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改造后的涵碧楼革命纪念馆被纳入广东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

涵碧楼始建于1922年,1939年被日寇炸毁,1963年贺龙同志视察潮州时提议修复涵碧楼,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代。1964年7月,涵碧楼在旧址依原貌重建,并辟为革命纪念馆。小楼沐风栉雨近百年,几乎与中国共产党同龄。

1925年3月7日,中国共产党参与的国民革命军反封建军阀东征军进驻潮州时,黄埔军校学生军办事处就设在涵碧楼,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在这座小楼里办公。1925年11月4日,第二次东征的国民革命军再克潮州,涵碧楼仍是东征军领导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后,按照中共中央南下广东、争取恢复广东根据地的原定决策,千里转战,向潮汕挺进。9月23日,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郭沫若等带领起义军占领潮州城,以二十军第三师的教导团和第六团一部戍守潮州,师司令部就设于涵碧楼。在楼前的红棉树下,周恩来等起义军领导人向群众发表革命演讲,动员群众开展革命。9月30日,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下,起义军决定撤出潮州城。起义军来潮州时,建立了红色政权——潮安县革命委员会,在潮汕地区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与农、工、商、学、妇等各界群众团体并肩战斗,潮州人民亲切地将这段历史称为“潮州七日红”。涵碧楼成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载体。

涵碧楼重建开放后,不少老一辈革命家怀着崇敬之情重游战斗故地,抚今追昔。1965年夏天,郭沫若重访涵碧楼,当年的革命激情依旧澎湃,彼时的潮州奋战记忆犹新,他将高扬的激情倾注于笔端,为涵碧楼赋诗。“弹指光阴卅八年,潮安每在梦中旋。楼台倒映涵虚碧,旗帜高扬似火燃。一夕汤坑书附羽,千秋英烈血喷烟。今来重到金山望,日月更新别有天。”1979年12月,粟裕将军在南昌起义52周年后重来潮州,亦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写下《颂涵碧楼》:“伟哉涵碧楼,战局费运筹。潮州七日红,青史垂千秋。”

如今的涵碧楼,既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入了更多潮州本土及红色元素。一层左右展室增设“血战竹竿山”和“庆祝潮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雕塑群;二层展厅按时间排序,通过历史图片、文字和文物等向参观者讲述“潮州七日红”的革命故事。新增的VR体验设备,以更具科技感和参与感的方式,让“体验者”化身为一名起义军战士,身临其境地融入到“强渡韩江”战役中,同其他革命战士一起,一路浴血征战并取得最后胜利。涵碧楼外,增设了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彭湃6位革命家的雕像群、“欢迎起义军进城”和“南昌起义军主力挺进潮汕”的雕塑群,为人们再现一幕幕振奋人心的历史画面。

伴随着奔腾不息的韩江水,“潮州七日红”的红色印记已深深融入潮州人的血脉。涵碧楼以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前来参观,成为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