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4 07: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的2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重点:在200字的篇幅内,要抓住书中的重点内容,如苏东坡的生平、性格特点、文学成就等,避免泛泛而谈。
2. 结构清晰:文章应具备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简要介绍《苏东坡传》的作者和主要内容;中间部分阐述自己的读后感,可以围绕苏东坡的某个方面展开;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感悟。
3. 语言精炼:在200字的篇幅内,要尽量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避免冗余和啰嗦。注意避免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
4. 体现观点:在阐述读后感时,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苏东坡的敬佩、对历史的思考等。
5.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内容或相关资料,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篇幅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6. 体现个性: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尽量展现自己的个性,使文章更具特色。
7. 注意字数:确保文章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避免超字或不足字。
以下是一个参考范文:
《苏东坡传》是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的传记,作者林语堂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才
天地逆旅中的精神丰碑——论苏轼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启示
——★黎同学(2025.5.6)★——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苏轼丰满而鲜活的灵魂。当我们深入研读这部传记,展现在眼前的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位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终坚守自我、追求精神超越的文化巨人。
一、东坡居士的性格特质:儒释道融合的完美典范
林语堂称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但这一评价远不足以概括其丰富复杂的性格特质。苏轼实际上是“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人生哲学是儒家的担当、道家的逍遥与佛家慈悲的完美融合,堪称中国文化中“人间修行者”的典范。
苏轼的旷达超然并非天生乐观,而是苦难淬炼出的精神觉醒。从“乌台诗案”的生死劫到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他将每一处流放地都转化为精神原乡。在黄州垦荒东坡时,一句“自笑平生为口忙”,看似自嘲,实则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猪肉颂》中“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更将困顿生活烹煮成了充满智慧的哲学滋味。面对天地,他既可以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展现出对宇宙的敬畏;也能在岭南啖荔枝时高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尽显“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胸襟,超越了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局限。
在尔虞我诈的官场,苏轼始终葆有孩童般的率真。他既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又批评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偏执,自称“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这种“一肚皮不入时宜”的耿直,使他成为新旧党争中的“独行者”。然而,正是这种不折腰的气节,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同时,他的情感世界丰沛而真挚,悼念亡妻时“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锥心之痛,思念弟弟时“明月几时有”的缠绵悱恻,与佛印和尚斗嘴时的机锋妙语,无不展现出他至情至性的一面。
苏轼更是苦难的解构大师,擅长用幽默化解命运的荒诞。贬谪惠州时,一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让政敌章惇恼恨“苏子尚尔快活耶”;流放儋州时,他戏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蛮荒之地是“奇绝冠平生”的探险乐园。他发明“毳饭”招待友人,在《老饕赋》中自封“馋太守”,用幽默消解了士大夫的端肃面具,使文人形象变得鲜活可亲。
苏轼的洒脱从未走向虚无,而是扎根于对苍生的深切关怀。在杭州疏浚西湖、筑苏堤,在徐州抗洪抢险,在密州收养弃婴,在儋州开化民智,他始终践行着“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的为政理念。他研究医药、推广农具、改良酿酒,甚至为“东坡肉”写食谱,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转化为“治庖厨、疗疾苦、安黎庶”的具体实践,尽显济世情怀。
苏轼性格的魅力还在于其内在张力。他豪放与细腻并存,既能挥毫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词,也能在海棠花前低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超脱与执着交织,一面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面又在临终前叹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二、少年成名:天才的锋芒与命运的伏笔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的书香门第,父亲苏洵以文名世,母亲程氏授以史书,弟弟苏辙相伴共学,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1岁那年,他与苏辙同登进士第,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震动主考官欧阳修。欧阳修惊叹:“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然而,少年得志的背后,北宋党争激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直言敢谏的性格相互碰撞,早已为他后半生的漂泊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三、宦海沉浮:贬谪中的觉醒与精神超越
苏轼的仕途堪称一部“贬谪地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放杭州、密州等地;又因“乌台诗案”险丧性命,终贬黄州。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脱下文人的长衫,躬耕东坡,与渔樵为友,在困顿中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一句诗便将苦难化为诗意,展现出他非凡的精神境界。此后,再贬惠州、儋州,他足迹遍布天涯,却始终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姿态,在蛮荒之地开书院、兴农耕,播撒文明的星火,实现了从文人到文化传播者的升华。
四、文心纵横:艺术全才的千年绝唱
苏轼是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全能型天才”。在诗词领域,他打破“诗庄词媚”的桎梏,以诗入词,开创豪放一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阔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并存,使宋词的境界得到极大拓展。其散文成就同样斐然,《赤壁赋》融哲理于山水,将人生无常与天地永恒交织成超越时空的对话;《记承天寺夜游》寥寥数笔,道尽文人雅趣。书画方面,他位列“宋四家”,书法《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枯笔淡墨间尽是人生况味;绘画倡导“文人画”理念,以墨竹写胸中逸气。在生活美学领域,他发明东坡肉、研制“罗浮春”酒,将日常琐事升华为文化符号,展现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五、精神突围:儒释道的圆融之境
苏轼的旷达是历经劫难后的精神淬炼。他深受儒家济世理想熏陶,却屡遭现实挫败;浸淫佛道思想,却不弃人间烟火。在黄州,他参禅问道,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悟透执念与放下的真谛。他将儒家的担当、道家的超脱与佛家的空明熔铸一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最终抵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澄明之境,实现了精神的突围与超越。
六、千年回响:不朽的文化符号
苏轼逝于北归途中,临终前笑言:“平生未尝为恶,自信必不坠地狱。”他虽未实现政治抱负,却以文人之笔重构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版图。后世文人视他为精神偶像,林语堂称其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余光中感慨“如果要选一个人同行,不选李白太狂,不选杜甫太苦,只选苏东坡”。他的诗词跨越语言与时空,成为全球华人的文化基因;他的处世哲学,在浮躁的当代社会被重新解读为治愈焦虑的良方,其文化影响力至今绵延不绝。
苏轼的一生,是在天地逆旅中不断追寻精神自由的历程。他以卓越的才华、豁达的胸襟和高尚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在今天,重读《苏东坡传》,不仅能让我们领略这位文化巨人的魅力,更能从他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注:本文图片从互联网上下载借用,若有版权争议,请告知删除。多谢】
人生若觉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作者:古人有云
这一年多来,凡是涉及自我心理建设的书籍和文章,都让我着迷。我不仅购回《思想的浮冰》《这个世界会好吗》《少有人走的路》《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类鸿篇巨著认真阅读,就连网络上的一些“心灵鸡汤”也不放过。如此孜孜以求的背后,全因自己有一个巨大的精神迷思——人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自家书柜翻出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书购置日久,白底封面已泛出微微黄色。翻看书的“原序”,林语堂这样描述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作者进而说,“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何以过得快乐?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纵览苏东坡的一生尤其是他的仕宦之途,按世俗的眼光看,他哪有什么快乐的资本!他尽管拥有卓越的心智和才华,文绝千古、名重九州,但却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以时间为序,他曾前后四次跌入人生低谷:第一次,是他面对王安石维新变法衍生之弊及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刚愎专断时,仗义执言,连上三书,遭到罢黜,流放杭州。之后,又颠沛流离于密州、苏州、徐州等地。第二次,是他被奸佞小人所害,陷入捕风捉影的“乌台诗案”,入狱四个月又二十天,差点丢了性命。第三次,是他幽居黄州时,“廪入既绝,人口不少”,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得不“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由众人仰慕的士大夫化身为“垦辟之劳,筋力殆尽”的农夫。第四次,是在宋哲宗即位后,他及所谓“元祐党人”都以破坏先王德政之罪再遭贬谪。这一次,苏东坡被流放岭南惠州,后来更是被远谪到海南岛——彼时的中国本土之外。按他的话讲,那里“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大率皆无尔”。特别是每逢秋季,岛上多雨,自广州、福建运送食粮的船只停航,他时常面对饥饿之虞,不得不煮苍耳为食,甚至发明出“食阳光止饿”的办法。
每每读至苏东坡身处困厄之时,都不禁怆然欲涕,深深为之鸣不平。一般的人,如像苏东坡那样屡屡遭受不公甚至迫害,大体很难保持平静,更不用说快乐了。即使不凡如王安石,在其失意的晚年,亦变得凄苦抑郁,对人非常怀恨,常常“喃喃自语,有如狂人”。但苏东坡不这样,他任由风浪滔天,终生不改进取、正直、悲悯、乐观、旷达的本性,随意挥洒,进退自如,硬是把常人眼中的苦活成了诗。
支撑苏东坡快乐的,首推其富足的内心。他以超凡的洞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总是能从寻常万物中发现别人见不到的美。当年,他幽居黄州,寄居临皋亭。这本是一座普通驿亭,但在苏东坡眼里,却成了“风涛烟雨,晓夕百变”的绝妙之地。每每酒醉饭饱,他喜欢倚于几上,看“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过着“若有思而无所思”的神仙日子。
这种内心的富足,源于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苏东坡曾写过一篇论“乐与苦”的短文:“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尔。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其大意是说,所谓“乐”与“苦”,不过人们事先的臆测罢了,等到事发皆不过尔尔,并终将消匿无痕。为此,他一直崇尚“俭素”之道,奉行“安寝无念,神气自复”的养生之术,过着“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快意人生。
苏东坡生活上的“俭素”投射到他的仕途上,便是不计利害谋算,始终保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崇尚“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的率真。纵使卷入政治漩涡之中,他依然“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大道至简,但非无为。苏东坡淡泊名利,却醉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干得轰轰烈烈。他的文学造诣自不消说了,作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文纵横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留下《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千古名篇,在我国璀璨文学史上独领风骚。他还善书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强调“合于天造,展于人意”,追求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的和谐统一,成为文人画派的掌门人。鲜为人知的是,苏东坡同时是一名充满奇思妙想的工程师,他主政徐州、杭州、惠州时,修筑防洪长堤,疏浚运河盐道,建设西湖苏堤,并撰写了《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水利著述。这些真正有价值的成就,给人以满满的意义感和崇高感,充沛的快乐由此而生并接续不断。
苏东坡的快乐,离不开民胞物与的精神。他虽屡遭人陷害,却并不怀恨于心,显示出非凡胸襟和气度。最为典型的例证,是他与“拗相公”王安石政见相左,遭其罢黜,可他在从黄州谪迁汝州的路上,仍专程去看望了已垂垂老矣的王安石。历经岁月淘洗,他“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全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按他写给其弟子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在大爱的引渡下,苏东坡实现了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全面和解,进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至境。
从更深层面来讲,苏东坡的快乐得益于儒释道的共同滋养。林语堂认为,儒家正视人生,佛教否定人生,道家简化人生。三者各有长短,苏东坡杂糅萃取,既怀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儒家豪迈,又抱持“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的佛家敬畏,还具备“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的道家空明,形成自己混合的人生观。有此指引,凡事皆能自洽,外界再难侵扰,快乐自可亘续。(古人有云)
来源: 四川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