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4 08: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我是我自己》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内心变化,还是对作品中的某些观点或情感进行探讨?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故事背景等,并引出自己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人物分析: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内心变化等进行剖析。 b. 主题探讨:对作品中的核心观点、人生哲理等进行深入探讨。 c. 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 d. 评价与反思: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等进行评价,并反思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并提出对未来阅读的期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 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4. 观点鲜明: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我的方式、我的韵律。
这段话出自卓别林写的《当我真正爱自己》,读到它时,我的内心就被击中,这写的不正是我现在的心境吗。
可是,只有天知道,懂得这个道理,我耗费了多少光阴。
从青春期开始,我就变得迷茫焦灼。
那时,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对现状的不满意,对过去的放不下。太多负面情绪包裹绞杀着我,我就像不小心走落在沼泽地里的人,拼命挣扎,又不断沉沦。
我逐渐被自己编织的巨大的网困住。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且去放大它。不自信,挑剔,让我妄自菲薄。生活中细微的事情都被我放大成为无法跨越的障碍,不知道如何应对。最后,只能用逃避来掩饰。
那时我并未注意到这种情绪,认为是正常的。确实也正常,正如那句“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当我放任它肆意蔓延的时候,没有及时跳出来,就已经来不及了。
回想那些年,过得很艰辛。
我开始变得敏感消极,无缘无故的痛苦,无缘无故的哭。
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周遭任何事物都不能吸引我,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我吃不下东西,瘦了一大圈,头发不停掉。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苦口婆心的劝我别为了瘦减肥。为此母亲总是盯着我吃饭,焦急地带我看医生,检查说低血压,营养不良。医生面无表情又语重心长的和我说,女孩子别为了美减肥,这样伤身体。我笑着应和到。开了一堆药,我也没吃。
没有一点承受能力,一点小事都能击败我,比如忘记带家门钥匙,我就站在门口,气到哭责怪自己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下班满怀期待去吃东西,结果店没开门,委屈的觉得全世界都在为难自己,事事不顺心。上班犯的小差错也被放大怀疑自己的能力等等,我在万事万物中看到了困难,也在其中质疑自己。
我拒绝了社交,没有兴趣,没有心力应对。甚至到了白天都不敢出门地步,等着黄昏夜晚时,随便套件衣服,戴上帽子,这样不修边幅的出门。我独自不停的走在街上,看着昏暗的路灯,热闹的夜市,成双结对的人。而这些喧闹快乐和我统统没有关系。
我曾经站在平静的大海面前,告诉自己走进去,走进去就好了。我也在高高的桥梁上,往下俯瞰,认真思考,跳下去就解脱了。我看着湍急的河流,也想这样奔腾而去。 我躺在床上,思考过无数遍,何种形式才不够痛苦。想过怎么写封信留给父母,也想过墓碑上要刻上什么铭。我做好了捐献器官和遗体的准备,想着那个少年,当他穿着白大褂拿着手术刀的时候,注视着我,会不会想起那无数个下雨天。
我的内心像注了铅,它沉重、向下坠。我痛苦的喘不过气,似乎要从胸腔里冲出来。我疾步而走,努力的想要缓解它,可是我束手无策,只能痛哭。
我在这种反反复复,起起伏伏的情绪中浑浑噩噩的过着。在所有人面前依然是那个自己,可是只有我知道,我病了,病入膏肓。
可是我始终不愿意承认生病了,也不愿意看医生。我知道,看了医生,只会更严重。倘若没看,那就没病。
后来我努力的想要去改变,靠着仅有的一丝信念。我试过看书、运动、旅行,社交。可统统没有用。但是快速的投入些精力获得巨大的收益本就不现实,其次,频频回头的人,怎么能走远呢?那时我并未懂得这个道理。
我能感觉到自己像一朵花,正在一点一点的枯萎。而我靠着那少得可怜的求生意念,熬着,艰难的熬着。
后来,我遇到一个人,他鼓励我写作,去完成内心的梦想。
而我尝试去做了。
就这样,我开始活过来了。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量变到达了质变,还是内心的痛苦在写作中不断的释放出来。
很短的时间内,我已经完全摆脱了被抑郁裹挟的习惯。
我不再去恐慌未来会变得怎么,也不迫切的需要结果。过去的事情已经释怀一大半,遗憾不甘也是过去了。
除了写作,我又拾起书本,把零碎的时间用伟人的思想填满,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让自己的大脑清醒。
我也学着在站镜子面前,对着里面的自己微笑鼓励,告诉自己,你很好,值得拥有这个世界。以此来提升自信心。
工作中我也努力的抓住一切机会,去展现自己,成就感也是打败焦虑的重要因素。
我抓紧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买喜欢的衣服、首饰、护肤品。以前为了抗糖不敢喝的奶茶咖啡,现在肆无忌惮。只要获得快乐,哪怕是即时的,也值得去做。
我开始变得强大,强大到我不在乎伤害与痛苦,它不可能掌控我。回头看过去,只觉得当初的自己可笑至极。
我的内心变得轻盈、和平、笃定。我再也没有那种迷茫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脚踏实地的感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向往。
我开始认真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去享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我由衷的快乐,也不在惧怕人生。
那荒芜的内心啊,已经在生根发芽……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家乡”和“故乡”这两个词都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家乡是说自己家庭世代居住,故乡是说自己出生或曾经长期居住。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故乡这个词就宽泛得多。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如果说家乡是嵌入在记忆深处的老屋,是童年以及老屋周围的一切,是实体,是具象的。那么故乡这个词便稍显虚饰,里面就有一种情怀,就有生命情感的外泄。
我觉得现在离乡的人很少有着浓郁的故乡感。而我,曾经是有过的。那时,我的故乡感是父母的担心与叮咛,是贴了8分钱邮票的一封封平信、是手摇的电话,是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是不经意慢下来的时光赋予的。我离开家乡是上世纪90年代,尽管其时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远离家乡,陌生的环境、异乡生活还是让我对老家顿生一种故乡感。也就在那时,我几乎深切地知道“故乡感”既有时间的距离,又有空间的距离。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足使“家乡”这两个亲切的字,一下子变得遥远与陌生,同时演绎出一种情结,生出别样的乡愁。
那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愁啊!如果那“愁”有着音乐的浸润与作为背景,真的就让离乡的游子愁绪万千,愁肠百结。我永远忘不了那样的愁绪。那时我刚到异地生活。那时每到黄昏,我所在的有着上千人办公的大楼人走楼空,空荡而落寞,而对面街道一家小饭馆里却适时地响起萨克斯。萨克斯本就是一种极其孤独哀伤的乐器,偏偏那时,他们每天傍晚重复播放的就是萨克斯《回家》。回家,回家——《回家》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浸透了无与伦比的经典的孤独和哀伤,如水一般覆盖了我整个的身心,让我一听就有种“游人一听头堪白”的凄凉。记得在那段时间里,每天听着这支乐曲,我就仿佛走向了不可预知的人生。特别是当一阵声嘶力竭后,一段低低的抽泣,思念故乡的情绪立即灌入胸间,让我产生无可名状的忧伤,有一种“吹向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的味道……
当年拼命地离开家乡,原也是为了回故乡。也许在别人看来,这种体验虽然奇妙而真实,却有一种矫情。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一种情结。生活在这种有故乡情结的时代是幸福的。这幸福便是我们矫情得有故乡可想,有故乡发生的一切不可知的东西可念。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现在我能依然感觉他笔下的故乡感的强大和深沉。“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他说“故乡好多了”,但说起故乡的美丽,说出故乡的佳处,却又没有影像,没有了言辞。“故乡本也如此”,他在故乡一边说,一边面对自己的母亲、8岁的侄子宏儿,还有那一个个走马灯似地晃在眼前的“豆腐西施”、闰土、水生,他的心情竟是那么的沧桑、隔膜,苍黄的天空和苍黄的故乡几乎调成了同一个色彩与格调……时间与空间的遥远,赋予天地苍黄和人性的沧桑、隔膜,世态炎凉也赋予他一种巨大的“故乡”感。尽管鲁迅与闰土的“隔膜”并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带来的。
现代的人将一切生活变得便捷和容易得多了。我们与故乡也许还是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但网络空前的繁荣、信息空前的畅通,却使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消失殆尽。我们说距离产生美,也产生故乡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但现在若问腊梅开没开,仅仅靠在手机上用一个指头点一下就解决了。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早已不再用写信、捎信的方式问“君”;交通变化的日新月异,也将家乡与异乡的路连接得紧紧,朝发夕至,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道是故乡即家乡。如我,北京到我的家乡现在就开通了几条高铁,当我一次次坐着高铁回到家乡,我只能说,我的“故乡”感消融得无影无踪了。徐 迅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