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4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琥珀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琥珀的内涵:首先,要了解琥珀的背景知识,包括琥珀的起源、形成过程、特点以及与古生物的关系等。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琥珀的价值和意义。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明确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分享你的感受、观点,还是为了启发读者对琥珀的认识和思考。
3. 选择合适的文章:选择一篇关于琥珀的书籍或文章,确保其内容丰富、观点明确,有助于你展开读后感的写作。
4. 概括文章要点:在写作前,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等进行概括,为读后感的写作奠定基础。
5. 分段论述:将读后感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论述一个方面的观点或感受。段落之间要有过渡,使文章结构清晰。
6. 表达个人观点: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使读后感更具个性。可以结合琥珀的内涵,谈谈自己对琥珀的认识、感悟或启示。
7. 运用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和感染力。
8. 举例说明: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琥珀的实例或相关历史故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9. 注意语言表达:语言要通顺、
疫情之下的戏剧节:如何变危机为生机
——来自第八届乌镇戏剧节的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泓 陆健 光明网记者 李宜蒙
10月24日晚,第八届乌镇戏剧节落下帷幕。时隔两年,这一以戏剧之名打造的文化盛宴,再度成为业界内外关注的焦点。
8届,177部特邀剧目,124部青年竞演入围作品,167场小镇对话,超1万场古镇嘉年华表演……从2013年起,“文化乌镇”着手打造世界闻名的“乌镇戏剧节”,以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四个单元为核心,成为当前国内最负盛名的戏剧节之一。
千年乌镇,在保存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同时,完成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蝶变。一片片黛瓦白墙的枕水人家,因乌镇戏剧节而注入了丰盈的文化。
此次乌镇戏剧节,是因疫情暂停一年后的回归。在疫情阴霾仍未消散的背景下,今年的戏剧节与往届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年戏剧人选择来到乌镇?疫情给戏剧带来的是危机还是生机?记者在这届乌镇戏剧节上,找寻着答案。
青年竞演作品《一场关于琥珀的告白》剧照光明日报记者殷泓摄/光明图片
暂停后的回归:不只是戏剧
每一届乌镇戏剧节,都会有大量戏剧迷如约而来。在他们看来,戏剧节时的乌镇,如同戏剧的天堂。
开票不到一周,25000余张特邀剧目戏票全部售罄,单剧最快售罄用时仅8.4秒,全网购票参与人数35.6万人……无论是改编自中外名著的《红与黑》《日出》《哈姆雷特(藏语版)》《原野》,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创新作品《世界旦夕之间》《游戏男孩》;无论是大师的经典力作《曾经如是》,还是青年戏剧人的先锋作品《图多盖洛与斯派克》;无论是观照现实的《狗还在叫》《杂拌、折罗或沙拉》,还是注重表达的《五声》《七窍生烟》……题材不同,形式各异,却都展现着戏剧艺术的无穷魅力。此外,还有18部青年竞演擂台奔走,展开年轻生命力的激情角逐;10场小镇对话,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思想火花……
特邀剧目《红与黑》海报组委会供图
在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常任总监赖声川看来,乌镇戏剧节的成功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想。让剧场普及化、让戏剧接近观众,艺术不远、戏剧很近。“看话剧是一次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
还有更多不是戏剧迷的人,也慕名而来。他们可能只是偶尔走进一座剧院,随意观看一部戏剧。甚至有的人根本没有走进剧院,只是在乌镇的街头巷尾感受戏剧的氛围——上千场古镇嘉年华,五光十色,开启前所未有的大众狂欢。
来自杭州的王先生夫妇利用周末的时间,专门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乌镇。“我们没买剧场的票,孩子太小,还看不懂戏剧。嘉年华就很好,让孩子可以从街头戏剧开始接受启蒙。这两天,孩子玩得很开心。”王先生说。
除了嘉年华式的“转角遇到戏”,还有形式更为新颖的戏剧集。“戏剧的边界从来不会被剧场和舞台所限。在文艺集会戏剧集里,与戏剧有关的音乐、电影、艺术、阅读、展览……无所不有,变幻万千。”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主席陈向宏介绍。
导演、演员徐峥说,乌镇其实已经超越了戏剧节的概念,更像是戏剧生活节。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景区,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戏剧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青年竞演的繁茂:开启逐梦之路
蚌湾剧场本是乌镇众多剧场中并不起眼的一个,却因为青年竞演而成为关注度最高、观众排队时间最长的一个剧场。在这里,青年戏剧力量蓬勃生长,青年戏剧之光闪耀绽放。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总监制黄磊说:“我相信,未来乌镇戏剧节最大的特色和核心还是青年竞演,因为乌镇戏剧节就是为青年人准备的。”
8届戏剧节以来,青年竞演单元吸引了数十万名青年戏剧人才的关注,8000余人注册报名,累计收到2500余部参赛作品,最终成功入围124部青年作品。如今,他们已经是当今中国戏剧舞台的先锋力量,同时也在国际平台崭露头角。
第一届青年竞演最佳戏剧奖《巴巴妈妈》的导演陈明昊,参演的《茶馆》作为中国当代戏剧首次进入阿维尼翁戏剧节核心板块IN单元;第三届青年竞演最佳戏剧奖《静止》的导演吴彼,成为乌镇戏剧节评委,活跃在当今戏剧舞台及电视荧屏;第四届青年竞演参赛作品《山阳祭》的导演丁一滕,成为当今中国戏剧舞台的青年力量……
今年的青年竞演,竞争更为激烈,作品更趋成熟。截至2021年8月8日24时,共计1300余人报名注册,乌镇戏剧节组委会共收到报名材料571份,评审团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阅卷,最后郑重选出18部入围作品。
全程没有台词,只是用舞蹈和肢体语言表达母亲沉重爱的作品《我是从她身体里来的》;以诙谐和幽默的台词,引发观众对女性角色反思的作品《公主与殉情》;用戏剧的张力,关注被拐儿童如何回归家庭这一现实问题的作品《一场关于琥珀的告白》……演出时间虽然短暂,但每一出竞演剧目结束后,观众都会以长久的掌声来表达他们的喜爱。
在赖声川看来,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竞赛,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优秀戏剧人才能从乌镇戏剧节走出来的原因所在。
从青年竞演到特邀剧目,是成长,更是肯定。此次戏剧节,多位曾在青年竞演上闪耀的戏剧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家——2017年“小镇奖”获得者杨哲芬导演的作品《图多盖洛与斯派克》、丁一滕导演的作品《倒影》、2018年入围青年竞演单元的何齐导演的作品《霹雳》……
“这些自身拥有才华的戏剧人,以其优秀的作品通过层层选拔,将更好的戏剧作品展现给观众。未来,无数从乌镇戏剧节走出去的青年戏剧人会担负起中国戏剧的重担,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留下戏剧的种子,生根、发芽,再变成一棵棵参天大树。”黄磊说。
后疫情时代的戏剧:变危机为生机
后疫情时代的戏剧该何去何从?现场放映、线上戏剧将会作为替代方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吗?此次戏剧节上,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格外引人关注。
与往届不同,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没有来自国外团队的戏剧作品现场演出。疫情限制了国外优秀戏剧人的到来,但无法阻挡热爱戏剧的人在乌镇感受世界高水平戏剧的魅力。
环湖剧场是今年乌镇戏剧节启用的一个全新剧场。在7天的时间里,这里先后以现场放映的方式播放了来自爱丁堡艺术节、柏林戏剧节、阿维尼翁戏剧节等六大戏剧节(艺术节)的8部佳作。“来自世界的好戏放映并不单纯是因疫情而设,未来我们可能会把它作为乌镇戏剧节一个固定的单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戏剧、观看好剧。”陈向宏强调说。
除此之外,本届戏剧节开启全程“线上直播”新形式。无法来到乌镇的观众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直击青年竞演现场,跟随演员、观众一起体验观剧乐趣。
不过,对于这样的新模式,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人认为,戏剧电影算不上是“戏剧”,戏剧就该现场感受,真听真看真感受;但也有人认为,戏剧电影集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弥补了无法身临剧场的遗憾。
“戏剧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连接,这样的氛围感是通过大银幕或者在线上观看无法实现的。但疫情的反复,让观众去剧场看戏剧不再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乌镇戏剧节总策划丁乃竺认为,危机亦是转机。疫情给了整个行业一个自我检视的机会——未来,戏剧能否创造出一种既不是剧场又不是电影的全新模式,让危机变成生机,值得所有戏剧人去探索。
“之前觉得线上戏剧就是二手的,没有任何意义。但随着实践越来越多,我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在小镇对话上表示,线下演出放到线上的尝试,是在保留剧场的本质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人能够有机会了解戏剧、走近戏剧的方式。
对于质疑声,他认为,就像当年电影、电视出现的时候,有人担心会对戏剧产生冲击,但这么多年过去,事实证明,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戏剧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在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受众和喜爱者。运用VR技术,说不定能为戏剧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只有拥抱新技术,才能遇见更多的可能性。”喻荣军对后疫情时代的戏剧充满期待。
(光明日报嘉兴10月24日电)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5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7月11日是第十六个中国航海日。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航运离不开港口。港口的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无论是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到中央工作后,港口始终是他考察、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福建宁德任职时,习近平认为,沿海地区要想富,要先建港;在浙江任职时,把港口作为全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引擎,紧抓不放;在上海主政时,把港口作为上海走向国际大舞台的支点,大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对港口进行谋篇布局,规划航运强国建设。他经常利用国内考察或是出访的机会,到港口进行调研,指导工作:
2013年7月,考察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
2014年9月,在斯里兰卡考察科伦坡港南集装箱码头并出席港口城开工仪式;
2016年1月,考察重庆市果园港;
2017年4月,考察广西铁山港;
2018年11月,考察上海时视频连线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听取建设和运营情况介绍;
2019年11月,在希腊访问期间参观了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项目;
2020年3月,考察浙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考察调研有着怎样的深意?
航运系国运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航运,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历史经验证明,强国的路径有多条,但通过一个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国家地位的提升,这在世界产业经济中是少见的,航运业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尤其是当代一些国家的快速崛起,都离不开航运的发展。
“强国”的基础是经济,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贸易,而贸易的最重要载体就是航运。航运业始终处于国际市场的前沿,是国际经济走向的晴雨表。作为全球贸易最主要的载体,航运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的航运业起源于唐,兴盛于明,于晚清开始衰败。近代的仁人志士都把振兴民族航运作为梦想追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发展航运和海港作了专门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运事业开始新的拓荒。
如何做大做强航运,总书记一直记挂在心。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考察,一下飞机就冒雨前往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调研。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今年3月29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刻,习近平前往浙江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宁波舟山港。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复工复产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港口对于当前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供应链、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而宁波舟山港又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这里率先恢复生产,对推动我国企业复工复产、恢复物流体系、恢复全球产业链都具有重要意义。
沿海港口率先全面复工复产。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4%,6月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复苏、恢复物流体系和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
“海丝”通天下
港口是对外交流的纽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支点。如何撬动港口这个支点,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一个重点。
有两次对港口的考察,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一次在国内,一次在国外。
2017年4月,距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和铁山港。
这是2020年4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广西北海铁山港。新华社记者雷嘉兴 摄
合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端的起点,在2100多年前就成为了中外通商往来的重要门户。
合浦博物馆里,陶器、青铜器、金银器、水晶玛瑙、琥珀松石……一件件当地出土的文物,见证了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的历史。
在铁山港码头上,习近平总书记同职工们亲切交谈。他强调,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他提出打造“向海经济”,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我们现在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这是2017年5月7日,中远海运的货船驶出比雷埃夫斯港(比港)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发(帕诺斯·托马达基斯 摄)
2019年11月,在访问希腊期间,习近平主席专程前往位于雅典西南约10公里的比雷埃夫斯港,考察中希共建“一带一路”的这一龙头示范项目。
习主席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他对比港建设成果的赞许:“今天我在这里看到,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不是口号和传说,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
习主席还对当地员工说:“你们把比雷埃夫斯港建设好,就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海丝”通天下,港兴续新篇。
我国港口已同世界200多个国家、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港口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正在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打造一流强港
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是新时期建设航运强国的重要命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作出了部署。
2018年11月,他勉励洋山港建设者,要有勇创世界一流的志气和勇气,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创造更多世界第一。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港码头,了解港口码头作业和自动化设备运行情况。
这是2019年8月8日无人机拍摄的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群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促进会统计,按重量计算,海运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90%;按商品价值计算,则占贸易额的70%以上。
目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运大国:年造船产能达到6000万载重吨,全球第一;海运量世界占比达到26%,全球第一;注册运力1.8亿载重吨,全球第二;全球前20大货物吞吐量的港口,中国占15个;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7个。
我国海运航线和服务网络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海运在促进世界经贸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作为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中国航海人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新的篇章。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赵超
统筹:何雨欣、杜宇、王敏
主笔:齐中熙、魏玉坤
视觉|编辑:张惠慧、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