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2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德孝》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作品内容": - 首先要全面理解《德孝》这本书的主旨、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 注意书中关于德孝的论述,包括其定义、意义、实践方法等。
2. "明确写作目的": - 明确你的读后感是希望传达什么观点,比如对德孝的理解、感悟,或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3. "结构布局": - 开头:简要介绍《德孝》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等,并点明自己的阅读感受。 - 主体:分段阐述你对德孝的理解、感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德孝实践的建议或展望。
4. "论述深度": - 在论述德孝时,要有深度,不仅要停留在表面,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提出自己的见解。 - 可以探讨德孝在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5. "论证有力": - 使用恰当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如书中观点、历史故事、名人名言等。 - 注意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
忠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郎安红
近日,从书架上取出何庆良老师的《孝心不能等待》一书,再次细细品读。这是一本作者用真情实感写出的日记,共分为3个部分:守护篇、祭奠篇、追思篇。它是一个儿子为怀念母亲写下的心路历程,3个部分89篇日记是作者在三种心境下用泪水完成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守护母亲的25个不眠之夜写成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在母亲治丧期间分分秒秒抢记下来的,第三部分是作者在对母亲的追思中完成的。这本日记道出了丧母者的心声,它像感情和泪水一样自然流淌,不假雕饰、不掩瑕疵,为的是保留那一份真情、一份实感、一份追思、一份遗憾。《孝心不能等待》是一本写给天下儿女的日记,让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可以从作者字里行间汇入读者的心田,为当今社会贡献精神食粮。它是一部教育儿女最好的教科书。父母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而我们对他们的尽孝太少太少。古诗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许多失去父母的儿女都会有一个共同的遗憾:因为工作劳碌、抚养孩子、忙于应酬……各种各样的理由,忘了去关爱孤寂的双亲,没有抽出时间去孝顺他们。或许每个有孝心的儿女都会有一个心愿:当自己功成名就,当自己拥有汽车、豪宅的时候,给父母亲更多物质上的享受,让老人可以好好享受一把,然而,垂垂老矣的双亲的生命是有限的。《孝心不能等待》这本书旨在提醒尽孝的儿女们: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尽孝,因为孝心不能等待!作者用泪水、用真情写成日记,不但使自已哽咽,也让读者哽咽,最终转化为读者的思考与泪水。《孝心不能等待》这本书让我数次泪目,使我心灵震憾,给我诸多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奉行的是“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的信念,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历史上形成的良风美俗,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延续。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敬之心,他怎么会去真心实意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孝心的真谛是爱,孝心的本质是爱,孝心的源泉还是爱!我们不光要爱自己的父母,还要爱身边的所有老人。我在基层工作20余年,感触极深,特别是面对社区那些空巢老人、失独老人,我们更应倾注更多关爱与帮助,让孝心永存、让孝心常在、让孝心无疆!为了不再有爱的沙漠与荒原——孝与爱,岂能等待!细细品味着《孝心不能等待》,掩卷之时,我脑海里忽地闪现出父母双亲那期盼的眼神,想起老爸厨艺不如当年的家常菜、想起老妈孜孜不倦地学玩微信。每个周末、每个假期,老爸、老妈都在期盼孩子们回家。打开手机,微信里全是老妈的语音:“连续高温要注意防暑哟”“今年国庆长假准备去哪儿玩呢”“周末回家,想吃点啥”……他们时时刻刻牵挂与关心着孩子们,为我们做了许多许多。而我们作为子女,又该为他们做什么?“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哼着小曲,我直奔老爸、老妈的小区。我想今年的元旦假期哪里都不去,呆在家,多陪陪父母,带上他们就地三日游:逛忠州巷子喝盖碗茶、游独珠江村忆乡愁、登皇华岛寻古迹……(作者系忠县作家协会会员)《诗经》展现人间真挚的情感,而一切情感的源头在于亲情。
亲情包括夫妻、父子、兄弟之情,又以父母的慈爱与子女的孝顺为核心。
有关亲情,《诗经》中最为动人的是《小雅·蓼莪》,值得特别介绍。
《蓼莪》描述百姓劳苦行役,不得终养父母,于是想起父母深恩,不禁悲从中来。
全诗分六章,首章为: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莪”为蒿的一种,其茎抱根而生,俗称抱娘蒿。
意为:那长得高大的是莪吗?不是莪,只是一般的蒿菜。可怜啊!我的父母,为了生养我而辛苦劳动。
借物起兴,连植物都有“抱根”而生的,我一想起父母,就为自己无法终养他们而惭愧。
第二章改变两字,重申此意。第三章批评王道崩坏,小民痛苦,父母皆逝,让人彷徨,其中后四句: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母已逝,我失去最后的支柱,一出门就怀着忧愁,入了门又像还没有到家。
当国君不再可信,官府横行暴虐,人除了呼求父母,还有什么指望?没有了父母,家怎么算家呢?
第四章是重点,前后八句一气呵成,无限哀痛: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
意思很清楚:父母生我养我,爱抚我照顾我,成长我培育我,思念我叮咛我,出入都怀抱我。想要报答这样的恩情,连昊天都无法穷尽。
没有父母就没有我,就算天地再大也没有我容身之处。
中国人重视孝道,肯定百善孝为先,就是源自《诗经》这一类诗句的启发。
唐太宗生日时,想到自己在这一天要承欢膝下而永不可得,就口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诗。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只要顾念亲情,思念父母之恩,再由近及远推广出去,就不会偏离人生正途太远了。
人应该孝顺,但这并不表示父母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
父母是凡人,自然也有智愚之分与贤不肖之别。
那么,万一自己的父母出现偏差的作为,子女又该如何?
孟子对于《诗经》中两首诗的分析,提出了精辟的观点。
一首诗是《小雅·小弁》。
这首诗应是周宣王时,名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
原因是吉甫娶后妻,生子伯邦。后妻谮伯奇,使吉甫听信谗言,将伯奇逐出家门。伯奇受此冤屈而作《小弁》。
诗中充满忧思,不知自己如何得罪了天,要受这样的苦。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何辜于天,我罪伊何?”
他对父亲未能详察真情而枉屈了他,也有直接的抱怨:“君子信谗,如或醻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
意即:君子听信谗言,好像有人敬酒就接受;君子不照顾人,不肯从容考察真相。
孟子对此诗有何看法?
他认为,父母的过错太大的话,子女如果不抱怨,就等于决心疏远父母,就此断绝关系,这即是不孝。
若是表达适当的抱怨,说不定可以让父母觉察真相而有补救机会。
孝顺应该包含委婉地使父母走上人生正途在内。
《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可见这是儒家的基本立场
第二首诗是《邶风·凯风》。
内容是七个儿子感念母亲的辛劳,但又自觉无法安慰母亲的心。
这首诗的背景历代没有共识,有的说是寡母思嫁,使七子认为自己没有尽孝;有的说是七子表达孝顺继母的心思。
依孟子之说,此诗所指为“亲之过小者也”。
意即,这位母亲一定犯了明显的过错,但还不算严重,七子觉得是自己不够孝顺,才造成母亲犯错。
诗中提及凯风、寒泉。凯风是夏日长养万物的风,比喻母亲养育七子,既劬劳又圣善。
寒泉在夏季使人舒爽,但七子却未能消减母亲的劳苦。
诗中不但没有抱怨之词,反而多是七子自责之语,这种心意十分可贵。
孟子的结论是:
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怨恨,那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子女怨恨,那是一点都不能受委屈,也是不孝。
《诗经》代表古代文学,总能引发审美情操。这种情操造就了温柔敦厚的性情与作风,其实正是导人于善行的好办法。
不过,美与善的融合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关键即在于正确的诠释。
儒家有关《诗经》的论述,显示其承先启后的特色。
一方面把握“思无邪”的要旨,肯定真挚情感之可贵,认为“真诚”能引发向善的力量,由此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则聚焦于亲情,亦即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为出发点,推广到各种人际关系。
有关系则必生情感,喜怒哀乐若是发而中节,表示修养抵达理想层次,人生的快乐也将如影随形。
德行的修养需要一生的努力,而审美的意境却是随手可得的。
只要熟读《诗经》,不难享受这样的意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