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00:11
写作核心提示: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来源:工人日报
如何创新带徒方式,让年轻、活泼有激情同时也不免跳脱、有个性的一线职工更好地承担起老一辈的重托,是新时期的师傅们不断思考、探索、求解的问题——
年轻徒弟如何带,听听大工匠们怎么说
阅读提示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个时候不一样了。”不少师傅感慨道。
如何创新带徒方式,特别是让年轻、活泼有激情同时也不免跳脱、调皮、有个性的年轻一线职工更好地承担起老一辈的重托,是新时期的师傅们不断思考、探索、求解的问题。
曾经,为了让自己的徒弟们能够安心备考,积极参加劳动竞赛,有着百余项创新成果的全国劳动模范、大庆油田采油二厂采油工、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刘丽基本上把家都安在了培训教学楼里。
早上,徒弟们还没起,她就赶到了训练场。晚上,徒弟们背诵理论题目,她就坐在讲台上监督。家里没人帮忙看孩子,她干脆就把孩子带到晚课的课堂上。
“没办法,都是年轻人,难免有活泼好动,不用心的时候,必须得‘死看死守’。”刘丽笑着说。同时,她也强调:“他们有他们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在自己不断攻坚克难的同时也承担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刘丽,正是抓住了这些优势,通过因势利导,让徒弟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单。
师徒关系既是工厂、车间的基本人际单元,也是技术、能力、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所在。如何创新带徒方式,特别是让年轻、活泼有激情同时也不免跳脱、调皮、有个性的年轻一线职工更好地承担起老一辈的重托,是不少新时期的师傅们不断思考、探索、求解的问题。
以前师傅急了就踢一脚,现在行不通
“我当年学技术的时候,师傅急眼了上来就踢一脚,现在可不行了。”
行走在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恒昌小组车间里,组长、全国劳动模范马兵的笑声在宽大的厂房里回荡着。今天,在自己带了多年徒弟以后,马兵回忆当年师傅的那一脚,更愿意理解为“恨铁不成钢”。
“我师傅那代人特别严格。”在马兵的记忆中,师傅对于任何细枝末节的事情都不肯放过。至今,马兵还记得20多年前自己因为忘了给机床浇油导致设备温度升高,影响加工精度而被师傅痛批的情景。“时移世易啊,你看, 我们‘马组’现在用的都是数控机床,已经是自动喷油了。”然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代替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一代代马恒昌小组人正是凭借着严格、严密的操作,才使得这面共和国工运史上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
如何才能让年轻的徒弟们在这个操作更便利、技术更进步的时代保持住老一代人的严格作风呢?马兵充分利用“马组”的光荣历史传统,不仅利用各种机会给年轻人讲“马组”老一辈人的故事,还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去各种场合感受“马组”的光荣。通过感性、直观的体验,激发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担当。
“去年,师傅带我去长春参加了一个央视晚会的录制,当马恒昌小组的名字被主持人念出来的时候,现场的掌声和欢呼声,太震撼了。”1989年出生的李良是马兵的徒弟,这次难忘的外出不仅让他明白了“马组”的地位,更让他懂得了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
消除徒弟的迷茫 当工人也有出息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有些迷茫和困惑,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直到我读了工匠精神以后,我感觉心中的迷茫和困惑正在消散。”
这是中国一重年轻的技术工人陈志朋,在读完《工匠精神》一书后写下的读后感中的一句话。这本书是他的师傅、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送给他的,其他徒弟也都人手一本。
刘伯鸣发现徒弟们虽然工作年头不长,但是思维活跃,能出其不意地解决一些生产难题。“但是,他们的主动性不强,也是现在一些老师傅对他们的普遍认知。”
如何才能提高徒弟们的主动性?
通过深入地聊天,刘伯鸣发现徒弟们普遍存在着迷茫的心态,总觉得当工人好像就没出息了,自己能够把一辈子一眼望到头了。
“我就是从一名技校毕业的学生,成长为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的。”在与徒弟交流中,这是刘伯鸣最常说的一件事。近年来,中国一重不断打破常规,让高技能人才也能走上领导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刘伯鸣是这个政策突破后提拔的第一个工人出身的副厂长。师傅的励志成长让徒弟们的眼睛有了亮光。
在刘伯鸣看来,自己值得徒弟“复制粘贴”的做法,就是对技术精益求精,永不放弃。
“我自己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追求者、受益者,现在我也要变成传承者。”在刘伯鸣看来,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贯彻,是徒弟们实现有价值人生的重要能量。
“我负责为他们铺路,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个时候不一样了。”在刘丽看来,现在的徒弟们和她当徒弟的时候相比,文化水平高,自信心强,家庭生活条件也比较好,孩子们学技术并非是为了解决温饱,吃口饭。“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目标。”刘丽介绍说,这几年,大庆油田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待遇都在不断提升,这也让一些年轻人看清了自己的上升通道所在。
“我不能只关注他们眼前是否学会了技术,更要关心他们长远的发展。”刘丽说,和以前自己当徒弟的时候相比,现在的年轻人眼界更开阔了,广泛的信息也让他们思考的问题更多了。“别看他们平时嘻嘻哈哈的,但是心里可有数了,都很关注自己长远的发展。”
正是抓住了年轻人的不同关注点,刘丽不仅给徒弟们传授技能,还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帮他们规划未来。依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刘丽带领着徒弟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有突破。
在创新过程中,她倾囊相受,毫无保留。但与此同时,她也会挖掘每个徒弟不同的特点。“3D打印、动画制作……年轻人的学习能力特别强,掌握这些新技术也很快。”通过挖掘每个人的不同,徒弟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荣誉感。
近几年,刘丽工作室里走出来的徒弟中,3人获得了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一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负责为他们铺路,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刘丽如是说。记者 张世光
【原标题】希望的亮光,就这样照亮了“黑眼湾”
新华社纪录片《走出黑眼湾》:一部移民搬迁、脱贫攻坚的“慢直播”
黑眼湾,是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子——地处大山深处,只有十几户人家,交通基本靠毛驴,村民们除了种几亩薄田,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土地贫瘠、生态恶化、交通闭塞的黑眼湾,正如当地方言中“黑眼”的意思——没有指望。
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在国家易地搬迁和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黑眼湾的十几户人家经过1983年、2000年、2011年的三次搬迁,彻底走出黑眼湾,诀别过往、寻找出路、迎接希望。
像黑眼湾一样的村子还有很多。
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音视频部和宁夏分社历时近一年联合录制、反复打磨、重磅推出的纪录片《走出黑眼湾》,以全国人大代表、黑眼湾移民之一马慧娟写作的《走出黑眼湾》一书为脚本,真实再现了书中小人物见命运、见世界、见内心的成长经历,记录了时代大潮中一座村庄的百年兴衰、一群人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生动深刻地诠释出中国脱贫攻坚工作改变贫困代际传播的深远意义。
缘 起
“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互关联,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写这个村庄的故事,也能体现出这几十年宁夏生态移民、脱贫富民政策给西海固地区带来的深刻变化。”202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40岁的马慧娟在她的新书《走出黑眼湾》首发仪式上如是说。
2016年3月,宁夏分社采写的《宁夏回族妇女马慧娟:用“拇指文学”记录移民百态》全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那时的马慧娟已经在田间炕头坚持用手机写了40多万字随笔和散文,光手机就摁坏了7部。
作为第一家报道马慧娟的媒体,新华社的这组稿件成为撬动她命运转折的支点:她出版散文集,走进鲁迅文学院学习;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乡村文化、家乡建设鼓与呼;她被吸纳为中国作协会员,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命运从此被改变。
“马慧娟这个人物太典型了,她是贫穷代际循环历史性终结的见证者、参与者、记录者,也是受益者。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与命运相搏的故事,更是家国的故事、时代的故事,值得深入挖掘,做一部令人感动、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的好片子。”这个“西海固农村女人”,引起了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陈凯星的关注。
2020年“五一”小长假刚结束,新媒体中心摄制组飞抵宁夏。设在马慧娟家中的农家书屋成了临时摄影棚,一台笔记本电脑联通北京,马慧娟与千里之外的陈凯星隔空对话。3个多小时“云采访”,从马慧娟的童年记忆、求学经历,谈到个人成长、内心悲喜,再到移民搬迁经历、命运变迁感悟,细致、深入、坦诚,也为纪录片打下相同的底色。
同年7月,音视频部导演团队再次飞抵宁夏,对《走出黑眼湾》中人物进行深入采访,力图创作一部关于移民搬迁、脱贫攻坚的“慢直播”。
记 录
“20岁之前的生活,一个字就说完了,穷。”纪录片《走出黑眼湾》第一篇章“见命运”开篇的这句独白,概括了西海固贫瘠土地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是马慧娟书中描述的真实场景。
摄制组前后两次带着搬迁移民回到黑眼湾旧址,爬上陡峭、逼仄、泥泞的山路,一路艰难前行,在旧地重游中听他们讲述曾经的黑眼湾是如何养育同时也禁锢了他们——追求原汁原味的真实,用镜头语言将书中所写内容进行真人真事、实地实景、真情实感的重现,是《走出黑眼湾》一片的一大特点。
《走出黑眼湾》书中有一篇《高万华的房子》令人印象深刻。为了真实还原高万华“换房记”,摄制组在黑眼湾几经周折寻找房屋旧址,最终在山顶的一片蒿草中找到了湮没其中、仅剩四根红砖柱的曾经全村最气派的房子。
山中干枯的泉眼、遗弃的农具、院落的残垣断壁……大量纪实镜头辅以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黑眼湾的昨天被一幕幕还原。
“每个真实的人物、故事都在揭示,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才是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走出黑眼湾》主创人员之一、新媒体中心记者高洁说,当无力解决贫困问题的个体终于等来移民搬迁与扶贫开发政策,命运的改变就在一瞬间。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在过去30多年里,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累计移民120多万人。他们搬迁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地方,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看到更广阔世界的马慧娟,不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她重拾热爱的文字,从在网上写作,到写散文、出书,实现了“人活着总要留点痕迹”的愿望。
“片中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时代的故事、国家的故事。”导演李姝莛说,摄制组在拍摄制作中,始终把人放在时代和环境当中,人—村子—西海固—宁夏—中国……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暗藏全片。
“人在吃饱肚子之后,又有了新的追求,有人喜欢唱歌跳舞,有人想要学习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见内心”篇章,扶贫的意义更多关照到移民的全面发展、心灵建设。
生活日益富足的移民,精神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金雪萍在红寺堡渐渐变成“名人”——出演微电影,参加歌唱比赛,开直播卖枸杞,生意红红火火。马慧娟和周围的姐妹们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识字、读书、交流、分享,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花园。
“一部纪录片的终极意义,除了真实记录历史和历史中的人之外,还要能够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李姝莛说,这正是《走出黑眼湾》的创作目的。
在《走出黑眼湾》里,每一个人物都有成长、有变化,生活中有矛盾、有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又有回响。这也正是本片最大的亮点所在——把人还原为人,他们在见命运、见世界、见内心的过程中,有挫折、纠结和痛苦,也有爱、遗憾和自豪……血肉丰满,真实自然,不再是一个个代表贫困或者幸福的符号。
回 响
为了寻觅书中故事发生地,摄制组曾两次跟随老支书走进黑眼湾。当雨后山路的泥泞裹住双脚、每个人的鞋底都负重两三斤泥巴的时候,当老支书无奈地感叹“村里就是种出金子来也卖不出去”的时候,摄制组终于理解了这里的人为什么要走出黑眼湾,也深刻体会到易地搬迁政策对于阻断贫困的重要意义。
为了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他们蹲守在玉池村,和村民一起干农活、唠家常。让编导姜卓记忆深刻的是,去村民家里询问是否可以取景时,村民大都热情洋溢,有位阿姨还从自家院子里摘了桃子让他们吃,很甜。
拍摄视频素材近3T、时长超过60小时,采访20余人,先后修改30多个版本……《走出黑眼湾》正式发布,被全网置顶推送,浏览量迅速突破1.21亿次,留言超过16万次。
“这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扶贫版的《百年孤独》。”
“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从黑眼湾可见一斑。点赞!”……
网友如是说。
“很感动,一些我自己忽略的东西被新华社在片子里发掘出来了,一个个镜头、场景无不用心良苦,但又呈现得非常自然连贯。我的家人说,这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山海情》。”马慧娟如是说。
西海固已不是原来的西海固,宁夏也不是从前的宁夏了。脱贫攻坚,换了人间。而我们,还将继续关注、记录在这片土地上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人们,希望与未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记者 刘海、任玮)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