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101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6 18:42

精心挑选《101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101》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读后感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还是针对作品的社会意义、启示等方面进行思考。
2. 梳理作品内容:在写作前,要仔细回顾《101》的内容,梳理出作品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为作文打下基础。
3. 表达个人观点:在作文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对《101》的个人观点和感受,避免仅仅罗列作品内容。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4.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5. 适当引用作品内容:在分析作品时,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情节等,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作文的流畅性。
6. 分析作品特点:在作文中,要分析《101》的特点,如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7. 结合现实生活:在评价作品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探讨作品对现实的意义。例如,作品中的某些情节

《梦随风万里》:112、《中国知青图书要目》读后感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50一2018)读后感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一本272页装祯精美的书籍放在我书斋案上,翻阅流览还能感受淡淡油墨清香。这本书由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编辑,书的封面上注明:知青历史文化丛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B051)。书的编纂委员会主任阮显忠、副主任张刚。我与张刚相识多年,成功企业家,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曾做为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黑河爱晖县。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是由上海市各高校、历史、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和相关机构团体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注册登记,于2011年3月26日正式成立。他们耗时5年完成《中国知青图书要目》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

一、作品概述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收录不同版本和来源的2672种知青图书书目,按年份排序和不同体裁分类,其中:1950一1965年100条,1966一1981年531条,1982一2000年436条,2001一2012年870条,2013年一2018年735条。其中1966年之后就有2572条,也就是说收集了2572种知青历史文化的书藉名目。做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亲历者,我更多关注有关文革中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作品。翻阅书中作品名录,感慨何曾有一代人,人们称之为中国知青一代,因十年浩劫上山下乡,留下如此之多的回忆文章和文学创作。记录一代人将青春足迹,留在白山黑水,黄土高坡,山乡椰林,红土边陲,贫困村寨,荒漠草原,屯垦戍边,农田劳作。书目中收集了叶辛的《蹉跎岁月》,路遥的《人生》,张承志的《黑骏马》,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张抗抗的《红罂粟》,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肖复兴的《啊,老三届》,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一九七九.知青大逃亡》,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胡发云的《心灵的风一-个老三届的故事》,孙立哲的《情系黄土地:北京知青与陕北》,汪致正的《北大荒不会忘记》(上、下),仼毅的《生死悲歌一"知青之歌"冤狱始未》,王国征的《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史铁生的《回首黃土地》,冯同庆的《敕勒川年华》,周吉蓉的《饥饿荒原》,贾宏图的《沒有墓碑的青春》,陆天明的《桑拿高地的太阳》,叶辛的《往日的情书》,高红十的《延安一片月》,李振翔的《青春芦苇》,翁敏华的《遗落在北大荒的青春》,王力坚的《回眸青春一一中国知青文学》等书籍名录。这些书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近年来,大多数我都看过,在社会认知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之季,在青春有悔无悔的争论中,有真相才会有是非,许多政治议题不妨留给历史和后人评说,那时他们依据我们留下的史料,评价会更加客观公正。感谢这些作者们,用他们的文学作品,将我们1700万人用青春付出的代价用文字留存历史,而《中国知青图书要目》则是知青文化书藉检索指南。

二、风云记录

本书收录了众多出版社出版的知青书藉名目,也有许多知青刊物和无书号的自印书目。所谓正史、民间史、集体回忆与个人口述兼容并蓄。那些以县、农场为单位的知青回忆录,那些个人的知青回忆录,以真实多视角从当事人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型省市知青回忆录,更是知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肖岩主编的《北大荒风云录》,收集了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知青们193篇文章书信,讲述他们屯垦戍边的亲身经历。马晓力牵头编辑的《草原启示录》,兼顾草原放牧、农田耕作、兵团拓荒,是一部苍凉刚毅的知青历史长卷,布赫副委员长为书题辞:"草原上的人们永远记住这一代青年",我也曾是这本书众编委之一。王子冀主编的《回首黃土地:北京知青延安插队纪实》,讲述了北京知青在陝北上山下乡的难忘岁月。重庆知青编写的《红土热血一一云南支边生活实录》,记录下巴山蜀水儿女在澜沧江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艰辛历程。刘晓萌、定宜庄等人的《中国知青事典》,董宏?等的《我们曾经年轻一一武汉知青回忆录》,哈尔滨市政协的《昨日风雨路:哈尔滨知青大写真》,孟令昕的《浙江知青人名录》,谢春池的《告诉后代:厦门老三届知青人生纪实》,姚勇的《上海知青在新疆》,邢野的《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老鬼的《烈火中的青春一一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云南知青联谊会的《八千子弟一一北京知青赴云南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市政协的《天津知青故事》,成都市政协的《八年:成都知青云南支边纪实》,我下乡的阿荣旗政协郭英等的《知青记忆》,齐齐哈尔市政协的《齐齐哈尔知青往事(上册、下册)》陶湘宁主编的《岁月留痕一一我们共同的记忆》,安塞档案局的《北京知青在安塞》,周兴华、戴晓林的《宁波知青口述史》等极其丰富知青史料书目。从《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一书收集的这些浩瀚知青回忆录中摘录这些名篇书名目录,我突然发现,每本书的书名就是书内容的导语,用书名连接起来就是一幅知春历史画卷,书目书名用精湛的语言讲述我们波澜壮阔、历经艰难,与新中国同命运的青春岁月。

三、文献史料

《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中记载1950年至1965年的知青文献,凤毛麟角,上山下乡的城市和知青数量有限,当推新疆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等先行者,其他多是回乡知青,一些先进事迹及也是时代产物,100条那时书目名字也有深深时代烙印。真正的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始于浩劫年代,狂潮席卷10年,挟众1700万人口大迁徒,牵动数以千计的城镇,数以万计的村庄和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上山下乡千军万马一条路,返城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满曲折坎坷。很感谢知青中那些学者风范,富有责任感的人们,用文字创作记录真实的我们那一代人的历史。米鹤都的《心路一一透视共和囯月龄人》,《回忆录与反思:红卫兵时我风云人物(口述历史之一、之二)》、《回忆与反思:难得本色任天然(口述历史之三)》,我与米鹤都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他是师大一附中老三届68届毕业生,去陜北当过知青,后来当过兵入伍,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曾供职中央国家机关,也到大洋彼岸名校担任访问学者。他的口述历史,收集了浩劫年代许多风云人物的口述回忆,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杨健的《"文化部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一书,有我熟悉的史保嘉、徐浩渊等人创作经历的故事,也有我们抱团聚暖浩劫年月"路线宣传队"的往事,还有白洋淀诗派和他们读书沙龙的活动,可惜我未能这样幸运,七十年代,我还在黑土地长垅锄地,在阿荣旗度过我九年漫长的知青岁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定宜庄和刘小萌的知青研究权威专著中国知青史,其中定宜庄的《中国知青史一初阑(1953一968)》,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史一大潮(1966一1980)》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我与他们都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定宜庄快人快语,她毕业于北京101中,我们有共同的中学朋友。刘小萌博士热情耿直,他曾反复强调,他研究知青,只不过是想要做点事情,做点应该做的事情。刘昕的《我的后知青时代》则收录了众多知青们返城后不同的生活轨迹,告诉人们成功属于自强不息、有奋斗精神的人。刘昕是内蒙呼市知青,曾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她倾心编辑了多本知青文集。胡献忠的《中国青年运动重要史迹选》,孙成明的《四川知青史》,殷光临韵《安徽知青口述史》,杨明生的《兵团岁月一一在新疆建设兵团的日子里》。知青文化书藉繁多,不一一列举,综上所述,这些书留存了历史,为后人探究真相,总结教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四、告诉未来

纵观本书书目,全国许多省的市、县政协、党史研究室等单位都编辑了当地的知青记忆、知青口述,知青史料,这无疑对留存这段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一书,由上海市知责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担任本书编纂委员会主任,研究会秘书长张刚是副主任。阮显忠曾做为上海知青下乡黑龙江省逊克县,他曾任中国教育监察学会理事,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他为本书写总序:《在历史和现实中认识自我和告诉未来》,他指出:曾经的故事已经过去,生动的现实正在进行,未来的前景仍需展望,历史的回音还将持续。人们总可以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和发现自己,总可以在历史的分析中昭示现在和未来。原中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委主任龚心瀚在《序言》中说:《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50一2018)》终于呱呱落地。感谢你们一一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朋友,你们又为历史做了一件好事。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编辑出版的书藉还有:《知青老照片一一上海知青在黑龙江》、《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1968一1981)》、《青春逝水一一上海知青网十年文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中、下)》等书。期待他们有更多思想价值和史料翔实的书面世。

五、青春足迹

本书收录的知青回忆录、学术专著,小说散文、诗歌画册、论文述评等书藉的目录。有许多是有知青经历嗤声海内外的作家、学者、教授,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朋友,但也不妨他们都是做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如果说几十年间星光灿烂不断绽放的中国知青文学是波澜壮阔的悲壮史诗,他们记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知青人青春记录,仅从书名就让人感动不已。刘晓航的《我要回家》,子蕴的《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舒婷的《双桅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陆星儿《留在荒原的碑》,张坚持的《写在黑土地上》,白描的《苍凉青春》,刘明恒的《山道弯弯》,叶辛的《孽债》,王安忆等的《知青小说一一蹉跎岁月永叹调》,米鹤都的《红卫兵这一代》,阿蛮的《泥泞的青春》,群众的《命运列车:知青返城沉浮录》,张玉林的《麦子上的村庄》,老鬼的《血色黄昏》和《血与铁》,都梁的《血色浪漫》,赵健雄的《散落在乌兰察布的脚印》,张玉林等人的《荒原九色花》,刘庆邦的《梅妞放羊》,许永惠的《秋天的心灵》,孟晓青的《永远的大草原》,黃建华的《那山那水那嘎达》,郑幼华的《初升的太阳垄上行》,周培兴的《炕上无眠》,杨惠雨的《在那遥远的小山庄》,高梦龄的《梦回延边》,魏正玉的《远山的红杜鹃》,张刚主编的《北疆知青第一村》,邢仪的《我在陜北延川插队的日子》,徐海啸的《山路留痕》,王克明、宋小明主编的《我们仟悔》,宁牧的《鄂尔多斯骆驼》,孙正兴的《金秋的落叶》,仅标题就感人至深、这些书的名目画龙点睛、如同一首青春之歌,令人过目不忘。我的《林小仲杂感集》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梦随风万里》也有幸收录其中。如今那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早已经烟消云散,功过是非见仁见智,历史评判以人为本,当年的知青绝大多数进入暮年,可喜的是还有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会这样的老知青们,"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们豪迈气概,不乏激情文釆,不乏历史责任感,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历经大量艰辛工作,终于将几十年知青文化书目集于一册,成书留给历史和子孙,愿后人以史为鉴。

六、结束语

知青图书从面世到发展至今,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中摘录下的书名,感受一本本书承载蹉跎岁月的记忆,领略着知青一代人在难以选择的历史环境中的生活风貌,体验许多人经历过暴风骤雨后理智的反思。也应该感谢本书的编著者:陆亚平、朱盛镭,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组织筹划、尽心出力之人。建议张刚秘书长将这本书寄送国家图书馆、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和全国各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以保存好这些珍贵史料目录。我这篇小文,与其说是一篇读后感,不如说是一篇书的推荐函,故希望我的朋友们关注并转发本文,使更多人关注《中国知青图书要目》一书。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以中国知青一代为主题,经久不衰湧现出如此之多的知青文学作品的现象。《中国知青图书要目》将2672种知青书目编辑成书,但难免还有许多书目未收入本书,要继续推荐未能收录知青书藉名目的各界朋友,请将书名及相关资料发至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邮箱(电邮、kurui1919@163.com)以便珍贵的历史资料《中国知青图书要目》更加丰富完整,这是我做为这本书读后的建议。 (林小仲2019年9月7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林小仲,新中国同龄人,1968年北京师院附中毕业,赴东北呼盟阿荣旗度过九年知青岁月,1976年3月入党。1977年返城,曾在北京羊绒衫厂工作。1981年调团中央机关历时十年,任干事、副处长、处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1990年调交通部招商局集团直属企业,曾任十年北京华鹏大厦董事、总经理。2003年至2018年6月任北京雨霖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大学毕业于首师大政教系,著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梦随风万里》一书。

痛别!又有两位巨星陨落

痛心又有两位巨星陨落

感光材料专家邹竞院士逝世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9日凌晨4时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邹竞,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感光材料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她研发的三代乐凯胶卷曾圆了全中国人一个彩色的梦。2022年6月9日,她在天津走完了她多彩的一生,享年86岁。

把居里夫人当偶像的女孩

邹竞,193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平湖,是江南古镇乍浦望族邹氏之后。她是娇小玲珑的大小姐,从小家境优渥,幼时因战乱和家人迁至苏州生活,在苏州最好的学校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中学时期,她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那个充满革命激情和理想的年代里成长起来,并树立了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那样,去探索奇妙无穷的化学世界。

1954年,高中毕业的邹竞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18岁的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写了化学和化工院系。高考揭榜时,她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成为苏州高级中学(现江苏省苏州中学)54届6名留苏预备生中的唯一女生。专修一年俄语后, 1955年夏,邹竞赴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攻读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专业。这个涉及照相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多种化学学科的专业让邹竞着了迷,这也让她和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感光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时期的邹竞,学习之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她喜欢看芭蕾舞剧和话剧,听音乐,阅读俄罗斯名著,参观博物馆,还喜欢结伴出游。大学三年级暑假,她本计划回国探亲,但当列宁格勒留苏学生会号召留苏生为祖国捐献一架飞机时,她毫不犹豫地把两年节衣缩食省下的回国探亲路费全部捐了出去。也正是在这年,邹竞在位于乌克兰肖斯卡市的苏联第三胶片厂实习时,遇到了国内派来的实习团并得知,国内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为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建,这也是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在困境中坚守的女科技工作者

正是这样的机缘,让邹竞在1960年完成学业回国时,毅然选择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北方古城保定。当时的保定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新建的电影胶片厂位于西郊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进厂第一顿饭是用粗黑的陶瓷大碗盛着的吃起来牙碜的地瓜干和胡萝卜汤,十几个人睡大通铺,从小衣食无忧的她尝到了吃“瓜菜代”的饥饿滋味……而此时比生活条件更为艰难的是,还没有建成的胶片厂正面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的困境。

来到保定电影胶片厂,邹竞被分配到刚组建的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从事军工胶片的研究,她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紧急军工任务。而此时,刚刚24岁的她面临的科研条件却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实验室工作条件极差。

但,即便这样又如何,邹竞硬是带着两名18岁的青年工人,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中,开始了高、精、尖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制。依靠在大学里学到的胶片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在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她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1960年底到1965年底,在短短五年内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当时国防军工的急需,而邹竞的科研能力也初露锋芒。

为圆国人“彩色梦”不断登攀的女科学家

在天津大学档案馆,邹竞院士写于1978年的两份手稿格外珍贵。在这两份名为《国外彩底发展的动向及试制Ⅲ型彩底的初步设想》和《彩底Ⅲ型试制方案》的手写稿中,邹竞详细阐释了当时国外彩色电影胶片的情况及技术发展动向,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研发构想。

在这两份手写稿中,邹竞写道:“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十五到二十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如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彩色电影、彩色照片早已不陌生。但当时世界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当时的中国,一卷小小的彩色胶卷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研制国产彩色影卷的蓝图开始绘制,而邹竞正是这幅蓝图的主画手。

为了完成这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竞带领团队经过七年的科研攻关,到1985年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1986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卷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为尽快缩小与国外名牌产品的差距,邹竞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先后研制出乐凯BR10彩卷、BR100彩卷,GBR100彩卷等。这些国产的乐凯彩色胶卷,记录了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运动健儿们的雄姿,记录了1993年海峡两岸珠峰联合登山活动的壮观景致,更记录了中国千家万户一个个美好生活的瞬间。乐凯胶卷的问世并逐步在技术和效果上追平国外品牌,不仅使进口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明显低于其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使彩色摄影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寻常百姓家庭。

归于校园潜心育人的师者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数字成像技术逐步取代传统银盐照相技术,胶卷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已届古稀之年的邹竞快速调整了主攻方向,带领年轻科技团队将研究领域转向功能薄膜材料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她还把培养青年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03年开始,邹竞在天津大学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2010年她全职任教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专门从事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创立了天津大学印制电子材料研究方向,引领了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高端功能化学品领域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邹竞带领团队推动了化工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突破透明导电薄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重大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作为师者,学生眼中的邹竞院士和蔼可亲,“她从不跟学生着急,总是深入浅出地引导你。”2009年跟随邹竞院士攻读博士学位的吕丽云说,邹老师跟学生们强调最多的一是做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她推荐的一本如何做研究的书至今还放在实验室;再就是特别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常常是,做事情必须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而更让大家感受深刻的是和邹竞院士交往中如沐春风之感。化工学院的王虹老师从2003年开始担任邹竞院士的科研助理,让王虹感受深刻的是邹竞院士身上的平和之气和君子之风。“那时候她还住在保定,我每次去,她都会提前到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王虹说,她没有大学者的架子,非常容易接触,如果和她一起出差,她还会处处为你考虑。此外,在王虹眼中,邹竞院士是个特别爱美,非常注意自己妆容的人,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出门也一定要化个淡妆,而每到一地,她都会抽时间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科研之外,邹竞是个喜欢文学和艺术的人。

近两年来,邹竞因为深受帕金森等多种疾病的困扰,深居简出。2021年的10月2日,也是天津大学校庆日这天,已是85岁高龄的她一头银发,化了淡妆,身着亮丽的红色上衣,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校内的北洋广场。女儿谢红用手机给她拍摄了一张照片。谢红说,母亲一生爱美,喜欢音乐,即便是人生最后的日子,只要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还能用俄语跟着哼唱,而家里大部头的俄文文学作品,也是她多年珍藏的最爱。

她的来路战火纷飞,她的归途繁花似锦。一路走好,邹竞院士。

(按照家属意愿,为缅怀邹院士对我国感光材料和彩色胶卷事业的突出贡献,讣告和通稿均使用彩色照片。)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周勤之院士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周勤之,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7日在上海逝世。

周勤之,1927年11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50年毕业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曾任东华大学教授、上海机床厂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勤之是我国静压轴承开创人之一,新开发的动静压轴承在高精度外圆磨床用卡盘夹磨工作圆度

2022年以来

共和国至今已痛失16位两院院士

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原机械工业部(局)科技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毛用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陈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3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网友纷纷留言悼念

(济南时报综合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澎湃新闻、网友评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