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1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疼》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深入理解《疼》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观点和寓意。
2. "明确读后感写作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是为了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或是为了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3. "组织文章结构": - 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 作品内容的概述:简要描述作品的主要内容,避免过多细节。 - 感受与评价:表达你对作品的感受,包括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看法。 - 分析与探讨: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社会意义、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入分析。 -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或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4.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和感受。 -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过于主观的词汇。 - 注意文章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5. "引用作品原文": - 在
□贾登荣
我们常说父爱如山,是因为父亲在儿女心中像一座巍峨高山,虽无言,但依旧不能否认其伟大。在庞余亮的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中,却描写了一个严厉、暴躁,偶尔也会表现出温柔一面的父亲形象。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父亲在天上”,是献给父亲的文字,分别从卖甘蔗、种黄豆、过年以及父亲中风后等不同方面塑造了严厉却任劳任怨的父亲形象。第二辑“报母亲大人书”,是献给母亲的文字,从母亲的日常劳作,例如捣石臼、做汤圆等细节入手,描写了一个隐忍、温柔、坚强的母亲形象。第三辑“绕泥操场一圈”,是秘密成长笔记,从老师的视角描写乡村校园里孩子们的成长逸事,生动、有趣,又令人深思。第四辑“永记蔷薇花”,描写了读书、观影、旅行以及书店的搬迁、友人相聚等生活内容。全书是作家对父亲、母亲以及个人成长史的坦诚书写,是一次人间大爱的极致表达。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穿透人世间的阳光和尘埃,让人们看到岁月的无声流逝以及亲情的暖心力量。
阅读该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作者不矫情、不做作,坦诚而真实地讲述人生故事,让人们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第一辑“父亲在天上”中的9篇文章,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用率真的情怀,来书写自己的父亲。从作者点点滴滴的描写中可以看到,父亲是个脾气暴躁、不体恤别人、大男子主义严重的人。在《丽绿刺娥的翅膀》一文中,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我”跟随父亲在防洪堤下播种黄豆时,被一种掉在身上会让人又痒又疼的小虫“洋辣子”伤到了。听到“我”不停地哭,父亲居然“从杨树的枝头逮到一只洋辣子往我胳膊上使劲一按”,那“无数的疼、无数的痒”让“我”哭不出来了。《半个父亲在疼》一文,则讲述了父亲中风后直至去世期间发生的故事:母亲嘴上埋怨,但还是精心护理,直到父亲生命终结;一个哥哥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回家照料父亲,另一个哥哥虽然回来了,却只给了点钱就匆匆离开;妻子对瘫痪在床的父亲,也没有好脸色……一家人虽然对久病的父亲有埋怨、有隔阂,但萦绕其间的夫妻情、父子情,始终占据着生活的主流,让这个家庭的成员最终达成谅解,走向和睦。这样的描写,真实、坦诚,贴近现实,也是对散文真实性原则的坚守。作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写道:“父亲在世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父亲的重要,父亲走了之后我才觉得父亲的不可缺少。我再没有父亲可叫了。”这样的情感,是人之常情,是至真至纯的吐露,一点也不突兀。
作者十分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行文充满生动之美、灵性之美。在记录自己与父亲驾船去城里卖甘蔗的《原谅》一文中,作者描写父亲撑船时的动作,“父亲把湿漉漉的竹篙往下按,长长的竹篙就被河水一寸寸地吃了……他把竹篙往河中央一点,河中的碎金更碎了”。这样的描写,既生动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
文字的美,只是文章的外在形式;思想的美,才是文章内涵的要旨。庞余亮不但讲究形式之美,更重视内涵之美。在“报母亲大人书”一辑中,作者写与母亲有关的穰草扣、香草、慈姑的若干种吃法等,这些“有关母亲的小事物”像一张生命清单,被逐一记录在册——柳编线箩、石臼、雪汤圆、锈蚀之针、皲裂的血口、铝钥匙、旧草堆……涓滴回忆,都带着家的温度。甚至是与母子之情有那么一点儿关系的远方的两个地名——恩施与孝感,都被作者那颗敏感的心紧紧抓住,如同一个绝望的孤儿,突然想抱抱街头陌生而又慈眉善目的温厚女性。“永远有一棵母生树,这母生树上有两片叶子,一片叫作恩施,一片叫作孝感。”文字里蕴藏的思想之美、深情之美,得到了完美呈现。
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不是被美化过的父子情深,而是那个年代中国乡村的一部父亲简史,是岁月漫漶之后留下的乡土社会人伦图景。它是献给父亲的挽歌,也注满了儿子反抗、妥协的疼痛与愧悔。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庸常琐碎、俗世悲欢,便构成了让我们留恋着的人世间。
是个人人心里带伤生活的时代,带着疼痛,也带着救赎。
我们能做的是在清醒中疼痛,在无望中救赎。
看了太多的傻白甜、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今天小编来推荐一位写作风格脱颖于新一代作家的——孙频。借用一位心理咨询师读后感中的一句话:趁着阅读时做回一个“穷人”,那么,你便更有能力在现世中做更好的“富人”。
请您慢下来,用几分钟的时间,看一看下面的内容,我想您也一定会喜欢她和她的作品的。
作家简介
孙频 女,1983年生,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太原文学院。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被各大杂志小说选载。
孙频自己说:“我并不是要写人性的丑恶,而是要写人性的复杂。我的标准是越复杂越好,因为复杂,才接近人性的本质。”
孙频对笔下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和独到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细腻的笔触,就象一支轻柔的痒痒挠,不轻不重,不急不缓地伸向你的内心深处,让你与小说人物一起,感受着她们的悲喜与哀愁。那无休无止的悲哀,也顺着这支痒痒挠,慢慢抵达你的全身,进而将你整个地淹没。
女主角对男人肉身的厌恶,在作者笔下却变得风起云涌、惊心动魄。对这具没有意识的肉身,对自身的恐惧和无奈,在这里显露无遗。“这些魂魄像建筑材料一样被铸进了这具残破的摇摇欲坠的皮囊里。”那种嫌弃和无奈,在这里变得可观、可感、可触,具有质感。
嫌恶和凄楚在这里有了形状,有了颜色,有了动作,有了姿势,并直接引起你的痛感。虽然看不见,但比看得见更可怕。它无处不在,“从墙缝从地板里”,从一切可能存在的地方,向你袭来。若是它直接上来咬你一口也就罢了,但它并不急于攻击你,而是在慢慢接近你的过程中让你感受越来越强烈的恐惧,让你受足了煎熬,然后再将你一点点侵蚀吞逝。它是令人可怕的,是让人绝望的。作者写得如此细致深入又淋漓尽致将笔下所有人物矛盾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那些奇妙的文字,不温不火,不惊不乍,就象一只无形的手,让我们的心长久地就那么揪着。又象一场安静无边的秋雨,不知不觉中将心淋湿了,在一点一点的浸透中……
孙频小说中看到的是对女性内心世界了如指掌,正是这种接近真实的内心描写,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她的作品大多有非常明显的人性极端化书写的迹象,在作品中她以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把人物的变态心理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她的文字里面有着她对女性、男性及社会的思考和焦虑。
下面是孙频的朋友侯磊写的关于孙频的故事,看看熟人笔下的她,又是什么样的。
记
孙频
文/侯磊
最初认识孙频时,我刚从她的老家山西交城回到北京。后来她经常和我说起她那叫交城的故乡。我看我拍的交城照片,看到满是泥泞的老街老巷和远处的高楼大厦,还看到屋檐上湛蓝的天和屋檐下灿烂的阳光。那深蓝与浅黄组合成的颜色,正像孙频小说中的颜色。
她经常说:“我在这里长到十八岁才离开,我就是个县城人。”事实上她的小说里就有一个庞大的交城版图,她一直在写那个小县城里的小人物。
孙频是个朴实而严肃的性情中人。她细瘦修长,细胳膊细腿,丹凤眼中凝聚着洞穿一切的犀利的光。有时候会涂极艳的口红,头发很长,如黑缎般披在身后。她说话和走路都很快,但脚步很端正。一个人的脚是正的,那么膝盖就正;膝盖正,那么脊柱就正。脊柱正,那么人就正。性情且正直的人其实并不多。
我们有幸成了同学。上课的时候,她多不发言,总是板着脸静听,偶尔轻微地点头。只要她发言,多会有惊人之语。她很直接,从不拐弯抹角,大家熟悉了,也多无所谓。她会直接拒绝你提出的事,那口气斩钉截铁,容不得半点商量。有一次在校园里吃过晚饭,天色已黑,校园中人迹罕至,并起了风。她说想去买药。我说跟她一起去,她断然拒绝了。我给你拎包?不用!同学们起哄似的说笑。过了一会儿,我们都没有走远,她又告诉我,我家跟她去的地方不顺路,不愿让我白跟她跑一趟,也嘱我早点回家。后来用她的话说,是自己有一种近乎强迫症似的独立。“为了一种需要而强迫自己朝这个方向生长”,这话真值得琢磨。
由于经常去山西拍古建筑,我和她聊得多些,我跟她讲,我翻山越岭到山西一个不通车的村子,问那村子里的人:“你们搭不上车时怎么出村?”他们居然说:“我们一般不出村。”孙频说:“一辈子没出过村的人很多。”她对她的故乡明显有一种很深的很复杂的感情。
活泼开朗的时候,她会朗声谈笑,旁若无人。有时像男人,会豪气冲天,在酒桌上大喊:“XX,你敬我酒,居然用水!”“XX,你都三十好几了还不找女朋友,难道是双性人?”“XX,你一大男人,居然不喝酒,还怕老!”诸如此类,令人无言以对。更有时候,她会极为敏感地感知到生活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悲伤,心思和感情纤细如发,忽然间就扑簌簌地落泪。高兴或悲伤都毫不掩饰。女作家果然是这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
她的小说够狠,笔下人物非死即伤,总带有些扭曲之情。她勤奋而多产,号称短篇不过日,中篇不过周。尤擅中篇,笔下中气十足,一气呵成。人物往往不多,但都个性鲜明。在课堂上,我们讨论了她的《东山宴》,写了用粪坑养鲶鱼的事。大家就如何养鲶鱼讨论了一节课,结果是鲶鱼不能再吃了。我去读她瘆人的《同体》,想不到那一男一女之间畸形的恋爱,末了男的竟然利用女的做仙人跳去敲诈贪官,把敲诈出的钱支援农村教育。最后竟以男的为了女的而甘愿被捕结尾。读罢令人唏嘘良久。
从她的小说里能读出烈日、老玉米和酒,还有莜面拷姥姥和山药蛋的味儿。我有本她的书,读后感觉不错,请她签名。她连连说写得不好,在扉页的右下角写上几个方方正正的小字,字如其人。瘦、硬,又不失温柔。她非要把人逼向绝境,把事情写到极端,这种小说我很喜欢,但写不了。郑小驴说:“写作时的孙频,就像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杀完人,还要坐在教堂里忏悔,请求神的宽恕。然后再去杀下一个人。”我深以为是。
这个时代的写作者,很多都受电影影响。孙频阅片无数,看过很多韩国电影,特别推崇电影诗人李沧东,还有金基德与贾樟柯。大约是因为她觉得这几个导演与她内在气质有暗合之处。她喜欢把小说往深里挖,但我想,人还是别把很多事情看得太透,都看透了就没有意思了。难得糊涂。
她说自己经常在窗前发呆,还会固定在朋友圈里发她窗前的照片,有冬天盖满大雪的,有春天柳树抽条的,有夏天绿叶如盖的。以表示她经常站在这窗前发呆。我问她为什么发呆。她说自己没爱好。除了读书写作看电影以外,就没事情可干,那就抽空发呆。再者说,人要是有个十七八样爱好,兴许文学和心理医生一样,是个不必要的东西了。后来知道她喜欢种花,喜欢做饭,尤其喜欢葫芦这东西,觉得可爱,俏皮。她经常说自己是个颠沛流离的人,从交城到兰州(她在兰州上的大学)、到太原、到北京,再到南京,仿佛永远没有个定居的地方,没有家,也没有自己的爱情。我看过她老家那个硕大院子的照片,里面种满了花草和蔬菜,夏天在躺椅上乘凉,必定很是舒服。她说她家院子里还种着枣树柿子树还有葡萄树,还长着葫芦。言辞之间尽露天真。她说她是个顽固的人,不太通变,换了地方就很难写作,需要适应一段,但怕刚适应又要离开。
同为写作者,我估摸写作者和这个世界的对谈不能太顺畅,总会聊得波折,太和谐就没的可写了。孙频会时常坐在窗前,独自发呆,或玩自己染过的红指甲。有时候上课上着就会拿起别人笔袋里的笔来看,充满探究欲望。仿佛她犀利的目光一定要洞穿一个世界。但我相信她的内心有一座湖,湖畔是一片绿草,那里是属于她的地方。
我更相信,她对这个世界,一定会找到最为舒服的交流方式。
新书速递
《疼》是一本由5个中篇组成的小说集。这5个小说都试图从人的精神里身体里挖到一个最深最疼痛的地方,然后把这份疼痛无限放大。这些从人心里长出来的丑恶、恐惧、无助深深刺痛了每一个看到的人。
阎连科、莫言、韩少功、苏童一致力荐的80后稀缺作家
在人人心里带伤生活的时代,疼是活着的另一张面孔
封面插图:林林兮《花火》
林林兮,隐居在宋庄的画家,
对瞬间消逝的美丽着迷,
在绘画中抒发自己的压抑和反抗。
双重性格,内柔外刚,
喜欢简单、明朗、直接的东西。
绘本作品《孤独闪耀在璀璨星辰里》即将上市。
书评 ∣ 书单 ∣ 书摘 ∣ 书话
投稿邮箱:898888766@qq.com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