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0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禹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即围绕禹这一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展开,如探讨禹的品德、智慧、领导力等。
2. 突出重点:在文章中要突出禹的主要特点,如仁爱、勇敢、坚毅等,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3. 适当引用原文:在论述禹的形象时,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语句,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4. 结合现实:在分析禹的形象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 结构合理: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禹的背景和故事,主体部分阐述禹的形象和特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感悟。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7. 逻辑清晰: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避免出现前后矛盾、论述混乱的情况。
8. 适度批评:在赞扬禹的同时,也可以适度提出一些不足之处,使文章更具客观性。
9. 展开个人感悟:在文章结尾,要表达自己对禹的敬佩
鲧没有把洪水治好,被尧杀死了。直到舜帝接了尧的位子,洪水还没有退。舜又让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水。
禹三十岁才娶了涂山女为妻。结婚四天,禹就匆匆走了。去治水。
禹走了,涂山女天天爬到山上眺望。可是禹一去不返。涂山女忧伤地唱道:“候人兮猗!”《吕氏春秋》说这是南方诗歌的开始。涂山女等不到禹,就去找他,终于在田轘辕山找到了。
有一天,禹变成大熊奋力挖山,不巧被送饭的涂山女遇上了。涂山女吓得落荒而逃。禹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嵩高山,涂山女实在跑不动,变成了一块大石。禹急得朝她大喊:“你变成石头了,孩子呢?”石头忽然裂开来,里面一个婴儿,哇哇大哭着。禹抱出来,给他取名叫“启”。启后来做了夏朝的天子。
治水的禹自然没法抚养儿子,只得送给家人。儿子长得多大了?禹不知道。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能看他一眼。
禹从父亲治水中得到了教训,改堵为疏。慢慢把水引入大海,露出陆地。
这次洪水的罪魁祸首,据说是水神共工。禹与共工又是一场大战。不打败他,还会发洪水。
共工有一员大将,叫相柳。长着九个头,每个头张开口,就能吃下一座小山的土。禹刚刚筑好的堤坝,它一口就吞掉了。禹有当年黄帝留下的应龙做帮手。相柳被捉住杀死了。没想到,相柳一死,血流满地。它的血腥臭无比,流到哪里,哪里寸草不生,很快就形成一大片可怕的沼泽。禹用土填平,很快又塌陷。填了三次,塌了三次。没办法,只好把被它污染了的土挖出来,堆成一个高台。这个台,据《山海经》上记载,在昆仑山的北边。
共工这一次,算是彻底失败了。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
大禹治水的路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猛禽怪兽。其中最厉害的一个叫“无支祁”。
无支祁住在桐柏山,是一只白头青身的猿猴,火眼金睛,往来如飞,力气比九头象还大。颈子伸出来,有一百尺长。可见是何等的巨大。禹与无支祁血战了好几场,才把它擒获。禹用大铁索锁住无支祁的颈子,用金铃穿住鼻子,把它压在淮阴龟山的脚下。淮水这才风平浪静。
据《太平广记》记载,在唐朝永泰年间,还曾有人看到过它。民间传言,这个无支祁,就是那位“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孙。
大禹奔波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治好了。又过了几年,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的帝王生涯,几乎都在边疆巡视。不知道去了多少奇异的地方。有人说,《山海经》就是陪同他治水与巡狩的人的笔录。事实上,他走得比这还要远。
往东,禹一直走到了日出之处。这里有许多山、岛和国家。有个青丘国,让他无比惊奇。这里有一种九尾狐,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听得有点瘆人。性格可一点儿也不温驯,看到人就扑上来,咬死吃掉。这里还有一种叫“灌灌”的鸟,长得像鸠,叫声很奇特,像人在“呵呵”大笑。
最南边呢?禹一直走到了羽人国和裸民国。
羽人国的人身上长着翅膀,但是飞不远。这里有很多彩色的鸾鸟。他们就以鸟蛋为食。裸民国的人一年四季都不穿衣服。禹为了尊重他们的习俗,进去的时候也脱光了衣服,离开的时候再穿上。
再往西。很远的西边有个奇肱国。据说离玉门关还有四万里。禹不知道怎么走到了那里。奇肱国的人手艺好,喜欢搞各种发明创造。他们会造一种小小的飞车。架在高处,等到刮起大风了,就坐在车子上飞起来。在商汤时,曾经刮过一场大西风,就有奇肱国的人乘了一辆车子飞到了豫州。不知道为什么,汤王不想让人们看到这个车子,就砸坏了。等了十年,终于有一场大东风吹过来,这个人就又造了一辆飞了回去。
禹往北也走得很远,一直走到了冬神玄冥住的地方。这里太冷了。到处是光秃秃的冰雪荒原。禹没有停留,赶紧往回走。没想到迷了路。抬头一看,到了一个瑰丽神奇的世界。没有风霜冰雪,也没有花草树木。男男女女都是彬彬有礼,神情安祥喜乐,身上飘着一股幽香。
这个国家的中间有一座山。一股泉水分成四道从山上流下来,到山下变成宽阔的溪水,缓缓地朝远方流去。人们就临溪而居。他们不用耕种,饿了就喝几口溪里的水,马上就容光焕发。不能多喝,喝多了就会一醉半个月。用溪水洗一洗,皮肤会变得又滑又嫩。这水叫神瀵。
这里的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执,更没有帝王。男女自由自在地相处,不用婚娶。差不多都能活一百岁。死的时候,很平静,没有什么悲哀。因为离中国太远了,就叫终北国。不过禹也没有过多停留,很快就回了中原。据说后来周穆王也来过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齐桓公也来过,都不想回去了。在大臣的劝说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大禹回到阳城,把九州重新划分。铸了九只巨鼎,每只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和神鬼妖怪。九鼎放在都城,表明他是九州之主。从此之后,九鼎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轻易不要询问,“问鼎”,就是要夺权了。九鼎一直传到秦朝。据说一只落在泗水里,秦始皇派了上千人捞了半天没捞着。其余八只下落不明。
大禹即位为天子的十年间,几乎一直在路上,了解民情,督促官吏。走到会稽时,禹一病而亡。死后葬在大禹陵。《水经注》上说,每年都有成群的鸟儿飞过来为禹陵除草。春天啄去草根,秋天衔去枯草。人们说,连禽兽都感念大禹的功德啊。
大禹一生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他用脚为中国人走出了一条生路,又用脚为中国人走出一个广阔的家园。他一步一步,把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串成了一个泱泱大国。他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他到过的地方,甚至比大地的尽头还要遥远。后来的人们,就用“禹迹”来代表天下,“禹迹”就是中国。
大国最初的形成,靠的不是征伐,而是造福。(申赋渔)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潘畅
两千多年,《尚书》流传至今,可以说是命运多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末楚汉战争时期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每一次都是对《尚书》的流传产生致命的打击。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流传《尚书》?而《尚书》又好在哪里?
所谓《尚书》,是上古之书,乃上古史书,记载着上古先贤的言行,让我们知道先贤的治政之本,使我们明白朝代的兴废之由。“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州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与唐朝魏征跟唐太宗两人论证“君舟也,民水也”,以人为本的思想何等相似!《尚书》,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在篇目里,他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我们又为何不流传《尚书》呢?
《尚书》篇多且难,说到《书》,便不得不提及到一个人所作的贡献——伏生。后世曾描述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伏生,一生舍命护《书》一生攻读《尚书》。才使我们能够见识到被称为“证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的风采。
有时候我会在想华夏何为一体?于是翻开《尚书·禹贡》,去领略几千年前中国的容貌。“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带领族人划分土地的疆界,顺着山势行走,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来奠定界域。用十三年,大禹便走华夏,访民间疾苦,与黎民同心,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我才明白,中国华夏何为一体?中国华夏自古便是一体。
“人心向背,德政兴替。”翻开《尚书·牧誓》,领略周武王不惧强敌,一心为民的英雄气概。商纣王,残暴冷血,为扩大宫殿,填充库存,派恶吏强征税收,抓男丁充奴,听传闻圣人的心有七窍,便派人挖开忠人的心脏一看究竟……当时只拥有戎车三百梁,虎贲三千人的周武王为救黎民于水火,在牧野慷慨宣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立起你们的矛!我要开始宣誓了。牧野一战,庞大的商王朝轰然倒塌,新生的周王朝强势崛起。牧野之战,他也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得人心者的天下。
《尚书》的流传不易,《尚书》传达的精神更是难得,愿我们让上古先贤之美德传于天下,民本德政,福泽世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