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语文课文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07:26

语文课文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语文课文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一篇文章或哪个主题展开。确保主题明确,有助于后续的写作。
2. 阅读深入:在写作之前,要充分阅读课文,理解其内涵、情感和作者的思想。深入阅读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3. 思考感悟:在阅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课文中的内容,提炼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可以是关于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但要与课文内容相关。
4. 结构合理: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课文内容,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6.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可以通过引用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等方式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7. 举例说明: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实例或故事。这些例子要典型、生动,能够有力地证明你的观点。
8. 避免

“语文农夫”黄厚江——读《作文课的味道》

作者:徐 飞

我的师父黄厚江老师常自称是“农民的儿子”。这其实不是自谦,我猜想,他内心对此大约有些小小的自得。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正变得越来越少。做个好的农民其实不易,需要通晓时令节气,了解农作物习性,听得懂布谷鸟的叫声,看得懂天气阴晴,懂得依时而为,顺性而施。师父出身于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务过几年农,是生产队里干农活的好手。农民的出身加上务农的经历,成就了师父一生不变的质朴底色。

语文应以本色示人

师父外出讲学,常常穿一件冲锋衣,蹬一双休闲鞋,挎一只小背包,普通得如同上街买菜的邻家大伯。有老师打趣,形容他是“最不像专家的专家”。师父如农民般质朴,这份质朴中带着些倔强。他看不惯花里胡哨的语文教学流派招式,认为语文应以本色、自然的面目示人。在语文教育这块土地上,他就像个朴实本分的老农,执着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园子。

听过师父讲座的老师,都会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他总爱用通俗的比喻将深奥的理论表达得浅显易懂,让人听后难以忘记。他常用的比喻,也散发着农民的质朴气息:“语文是农业,用太多化肥不好。”“本色语文就像农民种地,要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种菜中喜欢种菜,在种菜中学会种菜。”……质朴平易的表达中蕴含着大智慧、大学问。师父“高而能下”,通晓教育、教学理论,但不玩空洞的概念,不作无意义的理论建构,而始终匍匐于大地,以最原始的方式躬耕于田野,坚持自己的行动研究。

师父非常尊崇叶圣陶先生,潜心学习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常常提起叶老当年办过的一个农场——“生生农场”。叶老让孩子们在农场里自己种菜、种瓜。师父认为,叶老的“生生农场”,其意义不只是优秀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范本,更是叶老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如果将叶老办农场的教育思想迁移到语文教学上来,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喜欢语文,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能力。

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

《作文课的味道》这本书中精选了师父的15个作文教学案例。近几年,他潜心研究中学写作教学,成果颇丰。关于写作教学,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主张作文教学应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正如农夫耕作,选好一粒种子,播进土壤,给它合适的养料后,还要关注着它的萌芽破土,直至长成主干、展开分枝、生出绿叶。

师父的作文课常常围绕一条主线分层推进,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其中,选好教学生长点是第一关键。师父认为,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像一粒好“种子”,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这粒“种子”,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故事,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经历或随笔文章,还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美文。

选好“种子”后,如何用其来催发、培育学生的写作激情,也大有学问。我发现,师父在教学中很善于创设情境或设置矛盾,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场”。如“写出人物的特点”一课,黄老师将自己“奉献”出去,做学生写作的“模特”;再如“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一课,他选用了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雪地贺卡》一文。这样做,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会说得越来越精彩,写得越来越漂亮。同时,师父又善于借助矛盾追问,让课堂具有饱满的张力。

听师父的作文课,我常常联想起《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声音的描写,常常会有“愈翻愈险、愈险愈奇”之感。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师父总能翻出新意,让学生愈发主动,生成愈发精彩。师父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似与学生聊天,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熏陶。聊天中,他常常笑眯眯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动声色地追问、质疑、补充,带着学生往更深处思考。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说欲望被激发,种下去的写作与表达的“种子”,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听师父的作文课,无论是上课学生还是听课老师,总会深深沉浸在课堂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学问深处是性情

好的农夫不会将优质的种子私藏起来,而是会拿出来与人分享。师父就是这样的好“农夫”。

有一次,我执教一节作文公开课,请师父点评,师父做了中肯的点评后,对我这节课所使用的材料之一——一句非洲谚语,非常感兴趣,思考了良久。隔了没几天,他约我到苏州中学听他上一节作文课。我一听才发现,这节课所用的材料与我那节课的完全相同,所教的内容却完全不同。师父的课堂,围绕那句令他深思的非洲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展开。第一环节,师父让学生谈谈愿意选择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并说说理由;第二环节,他根据学生在第一环节选择的观点分组,让大家尝试否定对方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环节,他引导学生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第四环节,他提示学生回看题目,结合快与慢、远与更远两组矛盾,再次解读一个人走与一群人走的关系。整节课,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说得越来越好,连听课的我都感觉到思考的快乐与畅快言说的喜悦。听完课,我与师父说起感悟,他笑称,这节课的一些设计还是受我那节课启发,这便是“一切妙境皆共生”。

唯开放才能革新,唯革新才能共生。师父虽然是名师大家,但他不端架子,始终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待人、处世、做学问。他琢磨出一节新课来,便像农夫培育出新品种般喜悦,常常招呼我们这些徒弟前去观课。有一次,我和几位同门连听了师父的两节课,一节教作文,一节教现代诗。课后,我们围坐一起谈语说文,毫不客气,有一说一。师父在一旁笑眯眯地“洗耳恭听”。那幕场景,可谓“共生妙境”也。

学问深处是性情。跟随师父学习的时间愈久,愈能发现他为人的性情与趣味。有段时间,师父正在创作一部中篇小说,情节、人物煞是动人。师父爱拉着熟人,一遍遍讲述小说里的故事。其情景之有趣,颇像一位耕作的农夫,守着即将丰收的庄稼,拉住路过的乡邻,兴奋地絮叨着。是的,当劳作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成为自己的志趣所在,即便辛劳也是甘甜的。恰如汪曾祺先生在果园里开心地喷着波尔多液,搭着葡萄棚,劳作已成为一种享受,我的师父黄厚江,就是这样一位快乐的农夫,他挽着裤腿,赤脚走在语文的田埂上,播种语文回归的希望……(徐飞)

看王崧舟《爱上语文》有感

七八月间,央视《百家讲坛》连播王崧舟先生十二集《爱上语文》,看了很有感想。他是我们章镇人,现在是杭师大教授,国内语文界“诗意语文”教学的创立者,2010年评上全国劳动模范。之前,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播出,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如今看他上《百家讲坛》,果然是文采斐然,言无虚发,可谓“含英咀华”;旁征博引而又清扬自如,称得上“侃侃如也”。但我以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所切入的问题都相当精致,不落窠臼,富有新意,又发挥得融会贯通而恰到好处。这都同文化判断力相关,是真功夫,是他从教三十一年来始终专心读书和认真教书的结果,更是他勤于总结、善于创新的丰硕成果。

王崧舟的《爱上语文》多涉及诗歌——诗是他的最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最崇拜孔夫子。孔子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想必王崧舟对这些话有着独到的领悟,所以他讲授诗歌深入浅出,又能举一反三,如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也因此,他的讲课学生子喜欢,像我这样的老童生也爱听。我想,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这个课题,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多出诗意,无论什么课文都要教出有情有趣的诗意人文,然后才能达到让学生“爱上语文”的目的。显然,这个要求具有普遍的引领意义,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其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文要求,因为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创新,其实质意义是对语文教学常态模式的突破。较长时期来,语文教学受“语文工具论”及其应试教育控制,很被动地从事形式上的“精讲多练”,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语文内容的人文性。从小学到高中,大体因袭着字词句段篇的结构教学模式,重文字不重文学,重记背不重能力培养;诗意文心常被回避,因为被认为无关考试。照理,语文学科应当是一门最富文化教养的学科,而之所以总被批评为苍白枯燥等,主要不在于教材的单薄与固执,也不在于教师的“先天不足”或匠气太重,关键在于“题库教学”下的模式体制使然。因此,王崧舟的身体力行,他的“让诗意语文回归课堂”的奔走呼吁,首先体现了锐意改革的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遗忘了“乐学”这个教学原则和“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常以应接不暇的作业试题取代文本阅读,让学生以题目为伴而不以诗书为伴。王崧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首先是教材怎样以足够的文化含量,然后教师怎样以足够的文化水准,从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审美陶冶。他主张教师应该以有声有色令学生难忘的启发指导,来助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夫在尽可能多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以致深厚。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很好地学习和发挥了于漪老师的“教文育人”、“文道统一”和“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思想理论,即: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一句话,王崧舟注重以文化熏陶教育,强调“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提倡知、情、意的全面教养,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立身、立德、立业打好基础。

在《百家讲坛》上,王崧舟讲的最后一集是“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他通过三首宋词来讲授寻求学问的过程境界: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很适合王崧舟本人的治学过程,他的《诗意语文》成功的足迹,就是经过大量的阅读体验,艰辛的集中课题研究,再经过千百度寻求之后的成果获得。现在他正年富力壮,如晴空一鹤。祝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上秋光正好,太阳正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