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07:41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家长指导孩子写读后感:注意事项与建议
正文:
写读后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深入理解书籍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家长,引导孩子写好读后感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家长在指导孩子写读后感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1.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确保书籍内容与孩子的认知水平相符。 2. 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他们更有可能投入阅读并产生写作的欲望。
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1. 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阅读感受,激发他们对书籍的兴趣。 2. 引导孩子关注书籍中的精彩片段,让他们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
三、引导孩子做好阅读笔记
1. 培养孩子边读边记的习惯,记录下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关键信息。 2. 鼓励孩子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方便后续整理和回顾。
四、帮助孩子梳理思路
1. 引导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读后感思路:书籍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 2. 帮助孩子分析人物性格、动机、成长过程等,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
五、指导孩子撰写读后感
1. 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写作格式,如标题、引言、正文、
有家长问,孩子的语文基础知识还不错,可是阅读和作文总是扣分扣很多,所以成绩一直都提不上来,到底怎么做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呢?
孩子喜欢读书,那么读完书籍后,可以仔细回顾读书过程,列出书中的重点、亮点及自己的反应和思考,也就是写一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写读后感。那么读后感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思考书籍主题
常见的书籍主题还包括以下几种:爱情、成长、冒险、反抗、探索、社会批判、历史、人生哲理、科幻、灵异,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就要思考书中的主题,例如人性、人生、社会等。写读后感尝试挖掘书中的深层含义,并提出个人看法和观点。
例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通过描绘不同阶层、职业、地域、人物的生命轨迹,把他们的遭遇、经历和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人物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快乐的,也有悲惨的。他们或许穷困潦倒,或许风光无限;或许追求真理,或许只是为了生活所迫。但他们的内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性格和情感,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除此之外,小说还着重描绘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比如,婚姻、亲情、友情等主题贯穿全书,展现出人类情感和道德观的多样性;而城市化进程、商业化冲击、阶层分化等现象则揭示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总而言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通透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并通过对各种人物和事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性与生命的思考。
在这里推荐给五六年级的小朋友啦!
第二,分析人物
一本书中至少有一个主要的人物,那么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写读后感时就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情节和人物来支持自己的想法,以便更好地佐证自己的观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和情节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喜欢或不喜欢,赞赏或批评等。
《四大名著》的特点就是人物众多,且个性鲜明,我们以诸葛亮为例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刘备的智囊,被誉为“千古奇才”,被后世奉为贤相圣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葛亮智慧过人,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并能够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例如《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它讲述了诸葛亮利用智谋,通过以少胜多的战术,成功地为刘备借到了箭。这个故事不仅是一则历史典故,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智慧和策略。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刻地体验到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诸葛亮以自己的智慧谋略,成功地化解了军队中箭矢匮乏的危机,挽救了整个军队的士气。同时,他有勇气和毅力去实践自己的计划,将战术成功落实,为刘备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成功和幸福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在人生中,要用智慧去战胜困难和阻碍,要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这里推荐给所有的小朋友,低年级的可以看连环画,可以看缩减版,电视剧。
第三,赏析写作特点
写读后感也可以从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描写: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生动地表现人物、物品、场景等事物的形象和特征。
对比:通过对比来强化矛盾,突出主题,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情感体验。
借景抒情:通过自然、山水等景观来抒发情感,表现出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写实主义:追求真实、客观,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事件和场景,强调表现真实。
浪漫主义:追求想象、虚幻,描绘理想化的人物、场景和事件,强调表达主观情感。
抒情:用诗意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给读者带来共鸣和感染。
叙事:用连贯的叙述方式,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来展示事件和人物的发展和变化。
象征主义:作者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增强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写读后感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作品来发现作者写作的特点。我们就举例一位比较熟悉的作者进行分析一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药》具有真实性和深刻性,揭示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透彻分析社会现象,并通过对人性的观察与描写深入到内心深处,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狂人日记》具有激烈的批判性,针砭时弊,面对各种不公和腐败现象,发出了强烈的批判声音,批判封建思想、旧习旧俗,批判国家的软弱无力,批判人性的丑陋与卑劣。
《孔乙己》具有教育性,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更重要的是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唤起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和反思。
《阿Q》突出原生态的风格。语言简洁、直白,并且经常采用本土话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感受到真实而质朴的情感震撼。
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融汇了真实性、深刻性、批判性、教育性等多种特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读后感可以针对一文,一书,一作者进行概述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会概括文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读后感要达到的要求。
刘庆邦的小说,一半是煤,一半是土,他多年的创作一直都没离开这两个方面。纵观他最近的作品,《黄泥地》关注乡村社会的精神生态;而《黑白男女》叙述的是矿难之后,矿工家属如何继续生活的话题;这次的长篇小说《家长》依然没有离开煤矿和乡土,却又不太典型:一方面,小说主人公延续了矿工家属的人物谱系,另一方面也包含乡下人进城的话题,在原有故事架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体现了题材上的求新求变。
《家长》开头的节奏比较舒缓,不急于进入故事,描绘出一派恬静自然的乡村生活场景。然而在闲谈中,又抖落出一段逸闻:六年级某女孩被爹娘训斥之后赌气自杀。在不经意间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令人不安的伏笔。不错,对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正是《家长》的重心所在。整个小说看上去更像是一部写给“家长”的“警世恒言”。
毫无疑问,用文学的方式处理这类社会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乡村和煤矿的故事与现实太过切近,固然可以引起有关家庭教育等社会学议题的讨论,但似乎很难从中提炼出可以生发的精神性命题。刘庆邦在小说序言里戏称自己是在“念难念的经”,对于评论者来说,小说本身又何尝不是一部“难念的经”?
今天的纯文学作家普遍不愿涉足公众话题,大概会觉得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做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小说流于通俗而不愿屈就;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样看来,《家长》对于当下创作的启示显而易见。“新闻结束的地方,小说如何开始”的老生常谈在刘庆邦这里有了新内涵。
《家长》中,王国慧一家大概算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父亲忙于工作,对孩子的事完全不操心,不仅不闻不问,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对孩子施加诸多负面影响。母亲王国慧对孩子要求太多,管得太多,管得太细,管得太死。对于她来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这大概是所有家庭悲剧的根源。而为了儿子则体现在对孩子学习的片面关心上,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一切都必须为孩子的学习让路,所有的悲剧也因此而来。错误的家庭教育会毁掉一个幸福家庭,而《家长》显然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集中反映。
整个《家长》的叙述语调包含着一种微妙的反讽,小说并不指望读者依据移情机制顺利地站在主人公王国慧一边,相反,作者有意要让人们看到她的自以为是,从而塑造一个负面的母亲形象——“中国式家长”的典型。应该说,王国慧这样的家长构成了今天中国家长的绝大多数,他们自己辛苦奋斗大半辈子,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导致儿子何新成精神失常。这显然是当代文学中一个令人警醒的母亲形象。因此,《家长》试图引出的话题在于,我们今天怎样做家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家长变得越来越焦虑,围绕学区房、课外班和升学考试挖空心思、寝食难安。《家长》犹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的焦灼与不安,也让我们不断检讨自己,王国慧会不会就是我?我的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何新成?小说揭示出某些家长狭隘的成功观:有钱有地位才是成功,快乐不是成功。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不愿意让孩子甘愿去做一个平凡人。因此,《家长》的警示意义在于,如果所有家长都在不断“奔忙”,所有的孩子都在被迫“上进”时,何新成的悲剧就在所难免。
对于《家长》来说,乡下人进城也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叙事线索。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母亲王国慧显然适应得不错,尽管她刚开始甚至不知道开家长会要不要坐在操场上,但她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地按照城市逻辑行事。但对于未成年的儿子来说,这种转变很难被迅速适应。纵观何新成人生轨迹的突变,从农村到城市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何新成一下子失掉了在乡村小学时的优越感,他在班级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从雷打不动的三好学生变成学校里被嘲笑、被欺负的对象,这不可避免使他的心里装满了委屈。而作为家长,王国慧不仅没有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反而以各种形式加重它,最终让孩子走上歧路。小说在这里设置的进城情节,将单纯的教育问题勾连起复杂的城市化进程,为所探讨的家庭教育问题平添了现实的厚重。
《家长》也写到一些别有意味的细节。比如,作为三好学生的何新成有一次旷课跑到赵老虎家,帮卧病在床的赵老虎倒尿壶,结果被王国慧狠狠教训了一顿。这里当然有赵老虎忽悠未成年人、让他为自己服务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却让我们看到何新成内心的善良。结合此后的花猫事件,以及与周丽娟的恋情,小说偶尔会透露出一种微妙的叙事声音,呈现孩子的赤子之心和纯真天性。恰恰是这些隐而不发的部分,能够让人感受到整体讽刺氛围中溢出的情感涟漪。
“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实,可谓三平有幸。”林斤澜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刘庆邦的小说。以平淡朴实的方式,关注寻常人生,进而提炼出平凡却深切的启示,这是刘庆邦的贡献,而他的《家长》,再次让我们领略了这种可贵的品质。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