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18: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相思》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即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是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
2. 概括诗歌内容:简要介绍《相思》这首诗的背景、作者、创作时间以及诗歌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诗歌情感:深入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相思之情、离别之苦、思念之痛等。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4. 评价诗歌艺术特色:评价诗歌在艺术上的特色,如语言风格、意象运用、韵律美感等。可以从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
5. 结合自身感受: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谈谈诗歌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感悟或者情感共鸣。
6. 引用诗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相思》中的诗句,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引用诗句时要注明出处,保持文风的严谨。
7.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引言、诗歌内容概括、情感分析、艺术特色评价、自身感受、结尾。
8.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今天是我在抄书第24天。
今天抄录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感悟
读杜甫的《月夜》,仿佛穿越千年,与诗人一同在清冷月光下,感受那无尽的思念与深沉的家国之痛。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诗中,杜甫以独特的视角,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写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那轮明月下,妻子形单影只,满心牵挂。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孩子们还不懂得母亲为何思念长安,不懂父母分离的痛苦,更增添了这份相思的苦涩。在这里诗人对儿女的怜爱之情跃然纸上,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蒙蒙雾气沾湿了妻子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她的玉臂生寒。展现出妻子深夜望月的专注与憔悴,让人感受到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什么时候才能一起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思念的泪。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整首诗,杜甫将个人的思家之情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相融合。在这小小的家庭相思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动荡不安,无数家庭被迫分离。他不仅思念着自己的亲人,更担忧着国家的命运。这种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交织,让《月夜》超越了普通的思乡之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月光依旧,千年后的我们读起这首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与哀愁。杜甫用他的笔,将人间至情与家国大爱,永远地留在了诗中,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来源:湘西网
高 翔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周南·卷耳》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为一日,何以三秋?这就是心理感觉。出现这种感觉时,人还会表现出茶不思、饭不想,甚至夜不成寐,这不是病了么?
《诗经·卷耳》暗暗地告诉我们,这是病。
当然,对于《诗经·卷耳》的解读,《诗经》研究者们,由于视角不同,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毛诗序》的“后妃之志”说,《淮南子·真训》的“贤人思明君”说,余冠英《诗经选》的“怀念征夫”说。吾以为,单从文本视角而言,这是一首妇人的相思心语,基本认同余冠英“怀念征夫”说。
全诗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实写,写采卷耳女人。她心里怀人无处诉说,她在道路旁忙着采卷耳,以此掩饰愁肠百结的心思。但是,心不在焉的她,一枚浅筐终究采不满,于是干脆将浅筐丢在大道旁。后三章为虚写,前人认为写的是女人的丈夫。吾以为,虚写的应当是女人自己。虚写她的幻想:自己骑马上了土石山、站在了山脊梁、到达了乱石冈,累病了马匹,累病了仆人,以期去痴望别离的丈夫。离别的人自然是看不见的,看见的只能够是那曾经别离的方向,于是借酒灭愁……但,酒终究是浇不灭心里的愁绪的。女人心头缱绻的情思,久久不散,无奈中吐出一句“云何吁矣”,那吐出的分明就是深隐心底的呻吟。
这呻吟,就是内心里的暗疾悄然发作了。元代徐再思在《折桂令·春情》中说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说的就是如采卷耳女人一样的暗疾。
这暗疾的源头,皆因把那个病根——他(或者她),种进了内心里。
在这个世界上,种过这病根的,不止采卷耳女人。世人谁没种过?比如李清照,她就把赵明诚种进了内心里。那时,新婚不久的赵明诚外出,李清照孤守家中,她看到皎洁浸人的月光,洒满西边独倚的亭楼时,她幽然叹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李清照种的不是特别刻骨铭心,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种得可谓是深入到骨头了。当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一病不起,她想到爱了一生的人儿,终不属于自己,最后“香魂一屡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气绝而亡。还有明末清初的昆旦名伶商小玲,在演《牡丹亭》时,她把自己现实里的难以遂愿的情缘纠缠,融进了戏中。戏事凄艳,自己情也凄艳,哀思成疾后,商小玲在一句“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见”中,魂散寂灭而去。
种下的这些病根,要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性命,是否可以躲过?
不可以,即使你不主动种,他也会找上门来,哪怕你在睡梦里,都会进驻你的内心,然后生根发芽。看看,在《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自家的后花园里入梦时,遇见了情郎柳梦梅,遇见了一场春情的姹紫嫣红,遇见了一场缠绵悱恻……梦后,竟然念念不忘,相思黯然刻进了骨头,乃至一病不起……
这人世的暗疾,苦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性命。
不过,明末文人张岱的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活于人世的你我他,有一思慕的这暗疾存在,有一痴爱的这暗疾存在,皆不是你我他的真性情使然?
而这真性情,不正是我们活于人世的,那难能可贵的人之本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