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论方法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8 00:41

写作核心提示:
《论方法》读后感作文注意事项:
一、理解作品核心思想
1. 熟悉《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2. 深入挖掘作品的核心思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明确读后感写作目的
1. 明确读后感的写作目的,即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感受和启示。
2. 确定文章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三、注意文章结构
1. 确定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2.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引出主题;主体部分结合作品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四、论述观点要有理有据
1. 在论述观点时,要引用作品中的具体事例或论述,使观点具有说服力。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作品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五、注意语言表达
1.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2.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六、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抄袭作品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避免使用过激或偏激的言辞,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3. 注意文章的篇幅,控制在一定的字数范围内。
4. 仔细检查文章,确保没有
真正掌握好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真正掌握好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理解“马克思主义”应该注意把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既分别是三门彼此相对独立的科学,又联合组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形成了“方法论基础——剖析资本主义——展望共产主义”的整体性逻辑。从内容体系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这个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是个别论断,也不是全部著作中的每句话或个别论断的总和;更不包括后人把自己的虚构、附和、错误解释,强加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包括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一个人的观点和学说。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也内在地包含了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现在大家看到的出版发行的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都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并列地排在一起的,这是因为这些书中的好多著作,比如《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等,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研究、共同创作的。再比如《资本论》,尤其是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生前留下的仅是一部草稿,有的章节还不够完整,经过恩格斯近12年的艰辛整理编辑,最终才得以出版。可以说,《资本论》倾注了恩格斯大量的心血,渗透着他的许多智慧和思想。恩格斯无意中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地镶嵌在这部伟大著作中了。而恩格斯的一些著作,也有马克思的思想在里头,比如只署有恩格斯一个人名字的《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有的章节就是马克思亲自撰写的,而且整部《反杜林论》的内容,恩格斯都一一念给马克思听过,经马克思同意后发表出版的。因此,这部仅管未署有马克思名字的《反杜林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包含了恩格斯这个与马克思合二为一的伟大人物的观点和学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以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对这个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1844至1883年——作者引),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恩格斯伟大高尚的人格和非常谦虚低调的优秀品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却看到正好相反的情况,有的人把不是自己写作的东西,采取“拿来主义”,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有的对共同写作的东西,为排名的先后闹得不可开交。因此,我们说要学习伟人的科学理论,实际上更要学而且首先要学习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谦虚的品质。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做事之前,先学做人。(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是马克思本人及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比如:就在《宣言》发表的同时,欧洲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又比如:1864年成立了第一国际,大多数西欧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已经联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国际工人协会。再比如:19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新的革命,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还比如:恩格斯还于1888年去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对等资本主义最新发展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杜林主义等同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革命和斗争的实践经验,以及考察研究的新成果都及时进行分析总结,用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恩格斯还对《宣言》的思想作了多处历史局限性分析和修改。恩格斯认为,《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总规律和总趋势的分析没有错,但以为当时资本主义的丧钟即将敲响,“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1】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对于《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三)另一方面,是后继者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丰富和发展,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而这种情况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领袖人物,第二个层面是学者。这里,主要从第一层面,概要分析一下列宁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一词最初是孟什维克派指责列宁,作为贬义词加以使用的。列宁从来反对“列宁主义”这种提法。列宁去世后,苏共中央郑重正式提出“列宁主义”,而且把“列宁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并列,用以肯定列宁一生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终于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此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斯大林于1924年4月发表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中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地说,列宁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是1924年7月共产国际五大在文件中才出现,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联结成为统一的先进理论,要求各国共产党进行宣传和学习。在外文中,“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二词是用一个连字符联结为一体的,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只有在中文中,才简化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更简称为“马列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是形成于不同时间、地点,基于不同世情与国情的科学理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列宁于1916年写成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亦称《帝国主义论》)这一重要著作,就被看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直接继续和发展,是一部那个时代的《资本论》。列宁著作的《帝国主义论》,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了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名著和其它有关著作中,列宁第一个分析了帝国主义矛盾、特征、本质,揭示了新阶段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批驳了有关的帝国主义谬论,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说,我们现在仍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今的美国已经进入国际金融垄断的资本主义时代,也即金融帝国主义,金融杠杆特大,虚拟程度极高,美元是漫天放水,经济泡沫很大,由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再暴发经济危机,不仅让全世界都跟着遭殃,而且利用美元是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大肆收割掠夺各国财富。这些再次暴露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本性和特征。只不过以前美国掠夺别国用的是用枪和炮,而现在多数情况下则是用美元、美股和美债等武器。(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比如,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即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走的是城市爆动道路。而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认为,中国的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伟大胜利的道路,而不应该照搬俄国的城市爆动的做法,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光辉思想是极其正确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与当时当地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科学理论。又比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没有作出过,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比如: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高度重视,专门研究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制度和措施,像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着力解决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的基础上,实行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按照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第二次分配是指在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而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实质性推动全体人民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实际上是对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对它的发展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12页。读《实践论》《矛盾论》,学顶级解决问题的思路
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我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听过,很多还在中学的政治课上学过,应该基本了解两论主要内容,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对《实践论》思想的提炼。
想读懂两论具体内容,还需要做些功课,毕竟时代不同许多词语用法也不近相同,代表含义也有差别。比如说德波林学派、形而上学等,如果不了解其当时的含义,文章理解起来就不顺畅。
当然,很多事情不是知道了结论就能够理解意思,就像我现在告诉你,宇宙非常大, 你也很难对这个大有一个精确的了解认识,而两论本身讨论的就是认识过程,认识方法,那就更抽象了,不照着做一下、执行一下来体会含义,也就只能明白个皮毛,就像有人告诉你怎么创业、怎么带团队,可是你真要是没干过,听的再多也就了解个方向,还是没有任何实质的领会。
读懂两论,必须把它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才能体会其中的深远意境。1937年中国发生了很多事,也是长征结束第二年,不是所有人在经历当时的艰苦情况下还能有信心去谋划前途谋划未来的。当时国内外、党内外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新形势怎么做?新问题怎么处理?党内思想的变化怎么统一?这都是当时党中央最大问题。毛泽东就是解决问题的顶级高手,解决问题最大的难点就是对各种形势的把握,矛盾论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预言也充分证明了其分析判断能力。
四月开始,主席在刚成立不久的抗大上了100小时的课,上课的同时也就把下面的思想脉络摸清了。思想有问题自然要靠思想方法来解决,七月《实践论》完成,八月《矛盾论》完成,当两次抗大公开演讲结束,两论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后面的历史不用细说,但从那时起,众多共产党人从两论中学习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智慧,这也就是为什么两论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的原因,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明珠,也被当做胜利的“重要法宝”不断使用。
1960年初,来自全国的五万多人汇集在荒凉松嫩平原开始石油会战,五万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地方的人汇合在一起,人多事杂、要啥缺啥、方言不通、办事思路各异,做过大型活动组织的小伙伴一听就会明白这个场面,当时的指挥部也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别说搞石油会战,后勤都是一塌糊涂了。为解决这个问题,石油部长余秋里开始组织大家学两论,上午学习,下午工作,余部长原话是“我看也没有那么忙,学习不影响工作”,学习效果很明显,大家很快冷静下来,思想统一了,工作顺畅了,大庆油田靠两论起家的说法,就是源自这里。而余部长就是抗大毕业的。
最后把实践论的意思用流行口语翻译一下给大家:“别吹牛,你不干你怎么知道啥是对的;别有点啥就牛逼了,你不再多干干试试,你怎么知道你那点事到底对不对。”卖个关子,矛盾论就请大家自己翻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