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朝读经典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读经典的目的和兴趣所在,从而确定作文的主题。是想要探讨经典中的哲学思想、历史价值,还是关注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2. 深入阅读:在动笔之前,要对经典进行深入阅读,充分理解其中的内容、主旨和内涵。这样,才能在作文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经典作品,正文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
4.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突出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人物形象: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b. 主题思想:挖掘经典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其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启示。
c. 艺术特色:分析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
d. 历史价值:探讨经典作品的历史价值,分析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5.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举例说明经典作品中的观点是如何
□麻城市盐田河中心学校八(5)班 李倩
我从五年级就开始读《朝读经典》,读了三四年,确实有很深的感触。书里有的是经典诗句,有的是讲故事让人明白事理,也有些是纯讲道理,引人深思的。
《朝读经典》里有谈到容止风度的。在古时候,容止风度是读书人都追求和推崇的,古人认为容止风度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德行。
《西施》是《朝读经典》里给我极大触动的一篇文章。西施本是越溪旁一个浣纱女,越王勾践为雪国耻,决心用美人计对付吴王夫差,遂将西施送往吴国。吴王果然沉迷于西施的娇态万方,专为她建一座馆娃宫。等到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夫差后,西施选择遁隐江湖,后遂无人知其下落。
那么,西施的容止风度又如何呢?
浣纱时,沉鱼落雁的她,不问世事,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种安闲自在是不是一种难得的容止风度?
国家需要时,她一介贫女挺身而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去国离乡,以柔弱的肩膀扛起国家赋予的使命。这样的勇敢无惧,胜于匹夫的担当是不是一种更难得的容止风度呢?
完成使命回到越国,功成名就的她不攀权夺利,毅然决然选择隐迹于江湖,只留给后人无数的猜想。这样的飘逸脱俗,忘怀得失,是不是一种许多人难以企及的容止风度呢?
我没有西施的美貌,但我想拥有她安闲自在的气质;我没有西施那么大的担当,但我想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我也许不会选择遁隐,但我羡慕渴求西施的飘逸自由。
闲暇时捧一本《朝读经典》,我的心平静安好。而我呢,似乎也逐渐成为一个有容止风度的人了。
指导教师 丁仕正
欢迎全省各地中小学生,围绕《朝读经典》读本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来稿请发邮件至524500970@qq.com,注明“朝读经典征文”。
这段突然迷上了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随笔。
跑报业集团一楼图书馆连着借了两本汪老的书。一本是三联出的《岁朝清供》,一本是中青的《逝水》。两本书认真读完,内心一个原本就固有的念头,愈加的就强烈起来。-----我们在年幼年少年轻的时候,读的书,真是太少了。
出生于1920年,病逝于1997年的汪曾祺先生,是个博学之人。这从他书中随意散发流露出来的简洁率性叙述老到的文字中,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得到。而且,他还曾经在那所著名的西南联大的中国文学系学习四年,师从过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家。
从小就有过人天赋,大学里师从众多大家,文章作品著作等身。汪曾祺先生,也自然的就成为了我们这代人眼中当之无愧的,需要仰视的大家了。
说起来过人天赋,汪老还曾经颇为自得的在其《岁朝清供》一书中的《闻一多先生上课》一文结尾处,认真记录道: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我曾经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的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能让闻一多先生印象深刻并且随口夸奖的学生,他自然不是一般人,他最少也得是三班的吧。呵呵。文学天赋这物件,看不到摸不着,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一个人的或随笔短文或泱泱长篇中,可以感受的非常非常的直接和明显。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那就是率真可爱接地气。让人读后忍俊不禁,甚至能够笑出了声。
他在《岁朝清供》一书中的《夏天》一文中写到:栀子花粗租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哈哈哈哈哈哈哈!每次看到这段,我都要在心里笑出了声。咦?我怎么看到读文章的你也笑了。呵呵。
汪曾祺先生文章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画面感非常的强。读他的文字,我似乎感觉真的就身处在他刻画描述的那个现场一般。这种文字功力,令人敬佩。
《岁朝清供》一书“名优逸事”章节中,有篇《萧长华》,记叙了梨园泰斗萧长华的几件往事。文章篇幅很短,但是,是我看到过的,记录人物文字中的精品之作。
为什么能把这篇简短的文字称之为精品?因为其文字的呈现,能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人物刻画的性格鲜明,让人读后久久难忘。
萧长华一生节俭。早年在宫里“当差”时,奉诏去颐和园唱戏,从来不坐黄包车,三十里地的距离,都是自己走路去回。上女婿家看女儿,问:“今天吃什么呀?”----“芝麻酱拌面,炸点花椒油。”“芝麻酱拌面,还浇花椒油呀?!”
一问一答一嘟囔,多么生动的人物刻画啊。
别着急,这仅仅只是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铺垫。这篇区区几百字短文的后半截,萧先生为了那些生活窘迫没有混出头的梨园同行和晚辈,花大钱买了几处“义地”,供他们死后埋葬。有梨园晚辈家里死了老人,无钱办丧事。就跑萧先生家,磕一个头报丧。萧先生问“你估摸着大概其得多少钱,才能把事办了哇?”一面就开箱子取钱。
三、五反的时候,一个演员被打成了“老虎”,在台上挨斗,斗到热火燎燎的时候,萧先生在台下喊“xx,你承认得了,这钱,我给你拿!”
上面这两段文字,大多都是汪曾祺先生的原文摘抄。记得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后,简直都要膜拜了。
为神马要膜拜呢?这是因为,我这个人,平时行文写作比较啰嗦。喜欢左一脚,右一脚,乱叉。文字容易扯的很远很散。无法把一件事情,用简短的文字记叙下来。
但是,我自己内心清楚,想写出来简洁生动。自己没有这个功力没有这个水平,行文如汪曾祺先生般博学简洁生动还有画面感,自己真是没那本事还真是学不来滴。
汪曾祺先生还有一个大本事,就是记叙详尽不疾不徐中,把一个事物的生长制作诸多过程,能够展现的细致入微。读后难忘。
在《逝水》一书“故乡的食物”一栏中,他记录了唇齿中留下终生难忘记忆的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咸菜慈姑汤、虎头鲨......,汪老的文字抓人眼球,能够让人一口气的读下去,不带停事的。
读完他写的《豆腐》,我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再也不会专门去写豆腐了。因为汪老写的太全面太生动太好了,我如果再去写,似乎内心感觉就没有丝毫的价值和意义了。
作文的人,真的是需要天赋的。有些人,写了一辈子的文章,其文字的展现却庸俗平庸,而且,怂货们往往还不自知。看住真是可笑。对于那些所谓的诗人的观感,内心感觉更是如此。资质平庸的人,如果有个爱写诗的爱好,注定此君一辈子活的会是比较痛苦的。
搜肠刮肚一点一点撅着屁股漆着头天天想着自己诗句的人,其实是很可怜的人。唉。
我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北岛和食指的诗作。但这两个我眼中的天才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
北岛来家里看望食指。走后,食指会激动亢奋的写下《给北岛》:一诗
你的到来伴着一阵惊喜
十多年虽有消息但各自东西
还是老样子:友好但节制的微笑着
眯起的眼睛还那么善解人意......
擦哦,这是食指的诗吗?这明明是一首对北岛歌功颂德的马屁打油诗啊。哈哈哈。两个天才相见,内中必然会有一个人成为平庸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衬托出天才的唯一性吧。
又扯远了,就此打住,马上闸住。
向汪曾祺先生致敬。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