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16: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送别》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背景知识": - 首先,要对《送别》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中的意象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2. "明确主题": - 在写作前,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离别的哀愁、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3. "结构安排": - 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送别》的作者和诗歌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或启示。
4. "分析诗歌内容": - 对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进行详细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 可以引用诗中的具体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分析。
5. "表达个人情感": - 在读后感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喜悦、悲伤、感动等。 - 适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让文章更具个性。
6. "适当引用他人观点": - 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
《送别》 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创作的一首经典词曲。
原文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图一 手抄
注释:
在城外十里长亭旁的古道边,长满了绿色的野草,沿着道路延伸到远处天边。伴随着落日残阳,远处传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晚风带着丝丝凉意舞动着柳枝。
在这离别之际,你我喝了这壶浊酒,今晚不会感到寒冷。而今往后,你我将各奔东西,各自飘落天涯海角。不敢想以后何时才能相见呀?如果哪天你想要回来相聚,不要犹豫、不要徘徊……因为人生聚少离多。偶尔的相聚才是人生中最难得,而离别却反而是人生常事!!
图二
歌曲
弘一法师李叔同在1914年谱写的《送别》乐曲作品,曲调借用了美国作曲家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改编成一首具有中国古典诗词韵味的歌曲。这首词曲多年来广为传唱,因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而一直流传至今。
这首恬淡舒缓、柔情委婉的歌曲,音乐与修辞的结合堪称完美,然而传达出来的却是满满离愁别绪、世事无常之意境。
歌词
《送别》这首词是李叔同写给好友,民国时期上海城南草堂主人许幻园。1914年,好友许幻园因时局发生震动而使家庭受到重重的打击,导致家道中落。在离开上海前,特地前去和好友告别。李叔同看着许幻园憔悴的眼神和疲惫的身躯,除了互道珍重,内心却满是伤感失落,有感世事无常而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对好友的思虑、担心和深深的祝福……
“长亭外、古道边”:开头描写了十里长亭和古道这两个象征着分别、离别的场所,暗示着离愁别绪和深深的不舍。
“晚风、夕阳、笛声、山外山”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凄美画面,表达对知心好朋友离别散落各地的感伤和对人生无常的慨叹……
“一壶浊酒”描述两位好友喝离别酒的感慨失落,无奈、悲情……悲欢离合。
图三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近代民国时期人,字息霜,别号漱筒。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图四
视频加载中...
读完李叔同的《送别》,我被其中流淌的哀伤和离别之情所深深触动。这首诗以简练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场景,以及人们在别离时的复杂情感。首先,我被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所吸引。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一开篇的描写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优美的世界。然而,这样的美景却伴随着别离的悲伤。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些描写给人以一种凄凉之感,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场景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