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读雷锋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8 17: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读雷锋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雷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雷锋的精神品质、事迹、影响等方面展开,还是从雷锋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等角度来论述。
2. 突出个人感受:读后感作文要体现个人对雷锋事迹的感悟和体会,要真实、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避免空洞的赞美和评价,要结合自身实际,阐述雷锋精神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雷锋事迹,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5. 结合实际:在论述雷锋精神时,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雷锋精神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可以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举例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深入挖掘:在写作过程中,要深入挖掘雷锋事迹背后的精神内涵,如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勤奋学习等。通过分析雷锋事迹,揭示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7. 引用

读《雷锋故事》有感

□ 黄伟琪

《读〈雷锋故事〉有感》,看见这个标题你一定会觉得,太老土了,怎么选这样一个题目?雷锋不就是做好事吗?说到雷锋,我们一般会想到他的“为人民服务”。但是,我今天要谈的感想,跟雷锋学习有关系。

说起雷锋,大家都不陌生。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从此以后,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日,雷锋精神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雷锋的另一种精神——“钉子精神”。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然后开始了工作。雷锋参加革命后,很快认识到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他说:“人不吃饭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在学习上,他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非常善于学习。

雷锋曾经说:“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优点: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善于挤,善于钻,这就是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

雷锋是司机,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电影院里,看电影开始前的几分钟,雷锋也在看书学习。在短暂的一生中,雷锋共写了9本、近20万字的学习心得笔记。

今天,我们学习雷锋,不仅仅要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

我自己平时总嫌时间不够用,总是说作业太多,每天把作业写完就已经很晚了,其他什么事都干不成。我每天回到家,不是立即写作业而是先要休息一会,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歌,一会喝口水,一会上个厕所,所以,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读了《雷锋故事》之后,我发现其实时间都被我“磨蹭”掉了,我决心要向他学习“钻”和“挤”的精神,抓紧一切时间,提高写作业的效率。现在我写作业时间大大缩短了,还可以在空余时间看看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我认为“挤”和“钻”的秘诀就是尽量把时间单位缩小到最小,充分利用间隙时间学习。比如,在公共汽车或者地铁上我们可以背几个公式,下课课间我们可以默一首古诗,或者写几道计算题,在值日大扫除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同学互相检查历史知识,当我们吃饭或者洗澡时我们可以听一下英语听力。有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写完作业后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其实只要我们挤出睡前的10分钟,看书其实绰绰有余。

读《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让我们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同时,也好好学习雷锋善于“挤”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作者为初二学生)

向上与向善——读《学习雷锋好榜样》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一种精神一直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守,构筑起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好榜样》一书(山东美术出版社),用30个雷锋故事,为我们树起通往精神家园的30个路标。

《学习雷锋好榜样》书薄情深,不盈70页之中能寓大道理,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传播雷锋精神的有益尝试。这本书的语言清新自然,配图像汉代画像砖一样,不求精致与全局,只截取一个最灵动的瞬间,或感动、或热烈、或凝思,总能给人传递无限遐想。30个故事像纪录片的镜头,不雕琢不溢美,讲述的是成长而非成名,成人而非成功,成材而非成才。

成长,而勿追逐“成名”。

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雷锋22岁的人生比太多人青春短暂,却比许多人浓郁深刻。他真实,他不是神;他温暖,他不是消费的对象;他伟大,他不容被调侃、被虚无。我们体会这样的生命密度:身在食堂就帮厨,路遇春耕就扛锄头,时间总能挤,本领要靠钻,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是以怎样的生命动能在短短的人生里积累了厚重的质量!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偶像从来不是容颜易逝的“小鲜肉”,而是拨动着昂扬生命强音的学习榜样。

成人,而莫只为“成功”。

这本彩色绘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普通平凡、乐观向上的青年形象。雷锋就像一个亲切的邻家哥哥,生活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用自己日积月累的日常简单举动,证明了伟大是从一步一步的平凡中走出,光辉是在一点一点的温度中积累的。雷锋身上那种带着时代特殊印痕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当然不能亦步亦趋地复制在今天的生活里,但他把助人当快乐的质朴,把为人当生命的品格,永远是一个时代最昂扬向上的风范。功名总归尘与土,经不住风雨冲刷;最终,天地间大写的人、古道热肠的人、行得端立得正的人,才是经得起历史淘洗和证明、具有正能量的人。

成材,而非急于“成才”。

一百多年前,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堂在呈递给光绪帝的奏章上写下两行字:“为天下储人材,为国家图富强。”“人才”二字当时还写作“人材”。“才”是有才能、有本事的人,“材”是可雕琢、可塑造的原料。两个字的区别,简单说,“成材”是通往“成才”的路,经过如琢如磨凤凰涅槃,“材”能成才。在本书中,我们读到这样的生动画面:雷锋钻研驾驶技术到痴迷,吃饭的时候还把脚放在桌子腿上,练习脚踏离合的动作;经常拎着一只小箱子,里面装着各类书籍,他说理论就像人生的方向盘;他为农民去施粪积肥,为灾区捐出所有积蓄,节约每滴汽油……可见,世上没有天然成才的道路,每一块平凡的材料,只有奋力升华自己,才能最终成才。

一个时期以来,有时看到人心浮躁、利欲熏心,不免感叹“雷锋叔叔不见了”;有时听到好人好事的消息,又欣喜于“雷锋叔叔回来了”;有时忧虑学雷锋的形式主义,于是批评“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有时担心雷锋精神无法在下一代人心里扎根,终有一天会飘零,于是呼吁“让雷锋有常住户口”。但是,对雷锋精神的呼唤从来没有停止过,雷锋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奔向未来的希望。

如果你继续发问,那“希望”是什么呢?无数声音将:是向上的奋斗,是向善的奉献。那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那是华夏文明的血脉流淌,那是刻入我们灵魂的遗传基因。今天,我们乐于用一个名字来代表这种希望,让它更具体,更亲切——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就要像雷锋那样,不断奋斗与奉献。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