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恰同学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8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作品背景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恰同学少年》这部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这样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为读后感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读后感主题
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作品主题:分析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如青春、成长、梦想等。
2. 人物形象:评价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3. 故事情节:梳理作品情节,探讨情节对主题的体现。
4. 语言风格: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等。
5. 作者观点: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个人观点和价值观。
三、合理安排结构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合理。以下是一个参考结构:
1.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背景,点明自己的读后感主题。
2. 主体部分:
a. 阐述作品主题,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b. 评价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c. 探讨情节对主题的体现,如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等。
d.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等。
e
青春·悦读会 | 少年该是什么模样?读《恰同学少年》有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积极响应“书香法院”建设,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出“青春悦读会”线上荐书专栏,广大青年干警为大家推荐书目,分享个人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徜徉书海,采撷书香,探寻知识的宝藏,享受智慧的力量吧!
荐书人简介程文杰,湖北襄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2024年7月进入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后被分配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法庭任法官助理。少年该是什么模样?是书生意气,鲜衣怒马,是问天探海,不惧风雪,是坚定不移、勇往直前。早在100多年前的一群少年给了答案,每次都完《恰同学少年》,内心总会有压抑不住的蓬勃生机。《恰同学少年》是著名作家黄晖创作的一部小说,它以青年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同时代人的生活为背景,生动描绘了他们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生活的场景。这些年轻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现状,追求更高的理想。我被书中所展现的青春热血与理想追求深深打动。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再现,更是一部关于成长、责任与理想的启示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都有着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他们勤学好问,以文会友,或谈治学、做人之道,或纵论天下大事,探求救国救民真理;他们汗漫九垓,遍游四宇,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读书立志,心怀天下,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朴实而充满朝气,为了改变国家命运而不懈奋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的真实写照。虽然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的学生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是他们那种求知、立志、爱国的人生取向仍弥久恒新,这种真谛虽时代不同仍值得回味,值得总结,值得借鉴,更值得当今青年人去认真体会。意气风发、问天探海,目光所至,才皆华夏,此乃真少年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难时,我们能从青年毛泽东得到什么启示?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对在莫斯科大学留学的年轻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时的年轻人,充满着朝气,一毕业就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去。而现在,面对着生活和工作的繁重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对生活充满着无意义和无价值的失落感,有些人将自己变成不消费主义,过着清道夫般的生活,“躺平”也逐渐成为社会上流行的热词,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地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在战乱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如何能够在自身没有良好条件的情况下,脱颖而出?我想,对于选择奋进的我们,他的成功至少会告诉我们三点启示。一、一定要读书求知
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了一个报告,名叫《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其中有一段话说道:“毛主席常说,他是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后的。他最不同意晋察冀一个课本描写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反对迷信,说他从小就不信神。他说恰恰相反,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你看这样还不够迷信吗?那个课本写毛主席的故事,把事情反过来,说他从小就不迷信,打破迷信,生而知之。毛主席说,这是不合事实的。而且一般地说,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不管农民家庭出身的也好,工人家庭出身的也好,一下打破迷信是不可能的。毛主席生长在十九世纪末的农村里,不可能没有一点迷信。”生而知之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青年毛泽东成长起来,也是经历了破除“迷信”,从“无知”到“有知”的磨练。他如何走出了无知的荒原,达到智慧的彼岸?了解毛主席的人都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求知若渴,尤其是他酷爱读书。他曾说道:“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书不可以不读。”少年时的毛泽东自学能力就很强,他像猫逮耗子一样搜寻和阅读在韶山能找到的各种书籍,周围的孩子们称他为“省先生”,意思是无师自通,无所不知。还未到湖南第一师师范上学时,他用了半年时间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当时他身着单薄的衣衫,晨曦即起,傍晚而归,因钱财拮据,中午常常饿着肚子,就是有吃的也只是几个烧饼。即使如此,面对图书馆一排排的书籍,他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吃菜一样,贪婪地读,拼命地读。这样,他的思想和知识,达到了同龄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以后的每一次作文考试,他几乎都是第一名,而且常常是满分,有一次甚至取得了105分的成绩。读书养学识、胆识,让青年毛泽东,有超乎同龄人的洞察力,这让他有更多的自信心,也就更有行动力。领袖气质,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弟子规》上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就是说不要自暴自弃,圣贤也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我想毛主席也会是这样认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成就。二、一定要立志上进
王阳明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就是说不立志,一定不能做成什么事情。回想一下,我们经历的事情,那些立定目标的往往都能成功,而没有明确目标和完成的志向的,即使是件小事,也很难有所成就。在毛泽东在很小的时候,父亲毛顺生就手把手教他打算盘、记账,指望作为长子的毛泽东能从他的手中接过家业,并把它越做越大。可是,已经开了心智的少年毛泽东的志向不在于此,梦想着寻找更为宽广而精彩的世界。后来,在16岁那年,他离家去湘乡求学,临走前将一张纸条夹在父亲账簿里,上面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明了他的志向和决心。在长沙,他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但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世间的悲情冷暖。尤其是他更加深刻地感知了穷苦人的生活,心中油然产生了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立志为大多数中国穷苦人民谋得幸福。虽然当时,他也是手头拮据,常常是食不果腹,但就像他的朋友们说的那样,他“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毛泽东更加刻苦地探求知识,以求改造中国和世界,打倒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最终,虽不是很如意的北京之行,让他结识了李大钊,从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他便有了改变中国的理论武器,一生奋斗。从此,他便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生之巅。如果一直闷头读书,虽然能变化气质,但如果没有志向做指引,青年毛泽东也很难成长为一代伟人。所以说,一定要立志。三、一定要锻炼身体
身心是合一的,如果身体有问题,那么心灵也很难处于健康状态。有时候,不能靠解决思想的问题,通过锻炼,获得了健康的身体,思维能力自然有提高,问题也就自然地解决了,心态的问题也会好很多。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等于零,一个处于亚健康的身体,会大大地降低人的奋斗精神和意志。曾经,毛泽东的身体也是不是很好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他就立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彻底改变病弱的状况。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期间,毛泽东是全校最努力的锻炼者。青年毛泽东的锻炼项目很多,如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远足、爬山、露宿、六段操和游泳等等。在1917年,湖南一师通过“德智体”三个标准,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而毛泽东得票最多。其中“胆识”一项,为毛泽东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他所具有的胆识,也是建立在健壮的身体之上的。后来,毛泽东曾自豪地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才不会被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过去练习过冷水浴,现在虽然年纪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正是因为持之以恒的锻炼身体,毛泽东才能在后来艰苦的战争年代,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有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生存在这个世界,有时候的确很累,有时候需要安慰和休息,但是休整以后,还是要继续前行。如果选择了放弃奋斗,一生毫无波澜地度过,那是多么的可惜!人是社会性动物,对于不可逃避的家庭、社会责任,作为最有希望、最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绝对没有理由让自己“坠落”下去。我们要学习青年毛泽东,一定要读书求知!一定要立志上进!一定要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