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2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语文课》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语文课》这本书的哪个方面展开,是关于作者的观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语文课》这本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可以分段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引言。
3. 表达真实:在写作过程中,要真诚地表达自己对《语文课》这本书的感受和思考,避免虚假和夸张。
4. 论证有力: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论证,使观点更有说服力。可以引用书中的语句、例子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支撑观点。
5. 语言优美:尽量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
6. 注意篇幅:读后感作文的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800-1000字左右。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基础上,尽量精炼语言。
7.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是原创的,避免抄袭书中的内容。
8. 适当引用:在引用书中的语句或例子时,要注意标注出处,以
应当承认,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对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等功不可没。那么,语文课本里,文质兼美的篇目,在技术的助力下,阅读是否更到位,语文课的味道是否出来了?我一直在不断思考。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搭船的鸟》一文,描写了作者探亲途中遇到的一只翠鸟。
生活中这种鸟十分少见,学生对其极为陌生,美丽的外貌、优美的文字、美好的情怀,仅靠教师的讲解,恐怕会将一篇美文弄得支离破碎,美感全无。
人们通常用“凤头”来形容好的文章的开头,同样,语文课的导入也需巧妙设计。上课伊始,我使用AR相机中带有3D虚拟功能的APP,再利用传屏技术,在智慧黑板上展示了一只富有魔幻色彩的鹦鹉,只见它一会儿站立静默,一会儿展翅飞翔。我问:“这是一只怎样的鹦鹉?”“这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鹦鹉。”“这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鹦鹉。”接着我趁热打铁:“有一位作家在一次探亲之旅中,遇到一只比鹦鹉还要漂亮的鸟,他用生动的文字写下来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我感受到他们强烈的学习期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是带领学生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课文的配图中,不仅翠鸟非常小,而且采用写意画法,利用插图感知外形之美显然效果不佳。怎么办?我想到了智慧大屏的蒙层功能。利用蒙层,我将翠鸟图片隐藏起来,同时问道:“文章是怎样描写翠鸟的?”学生答:“它的羽毛是翠绿色的。”我就擦出翠绿的羽毛,再根据学生的慢慢擦出翅膀和嘴。就这样,一只颜色鲜艳亮丽的翠鸟随着擦拭动作慢慢呈现,视觉上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效果。从细节到整体画面的呈现,也是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过程。借助可视化的支撑,再品文字,我明显感觉到学生读起来感受更深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感受翠鸟捕鱼的力量美和速度美。翠鸟捕鱼关键在“冲、飞、衔、站、吞”这5个动作。敏捷利落的动作,如果放视频,仅仅几秒就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感知文字描写的精准,我把视频速度变慢,清晰展示了一系列连贯动作,再请学生上台亲自截取关键动作画面,把每一个瞬间定格。“截屏谁不会啊!”开始,有学生掉以轻心,结果一上手,不是有些动作重复了,就是有些动作漏了。“老师,翠鸟捕鱼又快又准,我们也要眼疾手快才跟得上呀!”我微微一笑,佩服学生的感受能力,而这样的效果不正得益于“精准截屏”的技术操作吗?
回顾整节课:AR相机的导入让语文课更有“趣味”;蒙层的使用让语文课更有“人文味”;截屏的运用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巧用、善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让学生参与语言感悟,在认知与情感之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让文字之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语文课才能越上越有味道。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浏阳市长郡浏阳实验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6日第4版
作者:鲁益平
2020年元旦前,在一次省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了一节语文课《蝉》。授课女教师三十几岁,漂亮优雅、言语流畅、板书工整,PPT中图片及各种链接非常丰富,并为每个师生发了一个蝉的标本。学生们课堂表现积极,师生配合默契。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吴维煊
我是数学老师,很久没有听过语文课了。虽然在日常读书读报中经常看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偶尔也会对阅读中捕捉到的"一闪念"写一些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也在报刊中发表过几篇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章,但因我很长时间没有身临真正的语文课堂,仍然是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学的"门外汉"。但是,一节课听完后,作为非语文教师的我,感觉这节语文课的语文色彩并不浓郁,似乎更像是一节生物课。
45分钟的授课时间,执教老师讲课的重点是:1.蝉的地穴;2.蝉的卵;3.蝉的生命简史;4.走进《昆虫记》;5.对文章的感悟。在听这节课之前,我对蝉并无过多的了解,通过听课,我及所有听课师生都能从生物学角度更多地了解蝉这种昆虫。但是,从语文课的角度,我认为这节课对学生的影响是微弱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听、说、读、思、写等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由于执教老师在上课前发给我们的学案中并未注明这篇课文的授课课时数,在《蝉》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讲解蝉的生长过程,没有对重点字、词、句等进行讲解,没有对优美句子及段落的欣赏,没有从文学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没有抓住科学小品文科学性与文学性如何融合的介绍。学生的听仅局限于教师对蝉的生长过程的介绍,学生的说仅局限于教师针对蝉的生长过程的一些问题的提问,没有读与写的教学环节。因而,让我产生了听生物课的感觉。
蝉,是一种昆虫。《蝉》这篇课文选自《昆虫记》,文章自然离不开生物学角度的描写。但是,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蝉》,应该如何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是这篇课文讲什么及怎么讲的关键。
如果在教学中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即:文学性的语言和将蝉人格化的人文语言,让学生在了解蝉的生长过程后,更多地从文学的角度欣赏作者对蝉的写作方法,向学生介绍如何从哲学角度思考自然现象,如何从艺术角度去观察自然,如何从文学角度去感受和表达,向学生介绍说明文及科学小品文的写作方法,这节课的语文性就凸显出来了。
不可否认,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并不多,能把语文课学好的学生就更少了。学生为何不喜欢上语文课?其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有些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历史课、地理课、思政课、法制教育课,却没有上出真正的"语文课",或许是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哪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是借助课程学习实施教育的一个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教育与熏陶很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情感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回归语文本位,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享受到文学的滋养,对寓意深远的汉字及汉语有独特的热爱,通过语文学习,说与写的能力能得到切实提高,对语文教学而言更加重要。
作者:吴维煊(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编辑:关中小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