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成长故事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9 0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成长故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成长故事通常涉及成长、挫折、勇气、友谊等主题,根据个人理解和感悟,选择一个最想表达的主题。
2. 选取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筛选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这些情节往往能体现故事的主题,也是你读后感作文的素材。
3. 分析人物形象:成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代表性,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内心变化等,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故事主题。
4.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对故事中人物成长的理解,以及这些经历对你自己的启示。
5.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和主题;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避免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7. 情感真挚:读后感作文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在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要力求做到情感真挚。
8.
周美琴: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编者按:“师者,人之模范也。”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于日前揭晓,获奖教师涵盖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他们潜心育人塑楷模,牢记使命做榜样,成为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值此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人民网教育频道特别推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系列报道。图为周美琴与学生合影。“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周美琴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35年的特教生涯,周美琴肩负着“守护”特殊儿童的使命,甘当孩子王,勇做排头兵。她用无私之爱体恤特殊儿童的悲喜,用专业智慧帮助特殊儿童获得融入社会的各项能力。周美琴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园丁奖、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最美校长等荣誉。不忘初心的特教“守护者”“我弟弟也曾是特殊儿童,弟弟的成长,母亲的不易,家庭的艰难,我从小看在眼里。因此,1987年我从上海浦明师范学校毕业,聋哑辅读学校希望我加盟时,我心动了。母亲也告诉我,这个工作你一定要接受,好好培养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减轻这些家长的压力,为家庭和孩子造福……”正是这份初心,让周美琴无论走多远,碰到多少挫折与困难都始终甘之如饴。走进辅读学校的那一刻,周美琴开始每天面对神色呆板、行动笨拙、反应迟钝、生活自理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行为失控的孩子。一名患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时不时怪叫、四处藏匿、趁人不备逃出校门……周美琴时刻注意着他、陪伴着他,实行一对一帮教。为了拉近距离,周美琴让孩子坐在自己腿上给他讲故事,可冷不妨孩子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她脸上。生平第一次被人打耳光,年轻的周美琴顿时眼眶模糊。但一想到这是学生的非常态反应时,她强忍痛和泪,压下委屈继续与孩子沟通。此后,周美琴对这个孩子的关心更多,不仅变换方法与他交流,还时常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帮助他成长。渐渐地,孩子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乐于听她的话,有了可喜的进步。曾被智障孩子推倒甚至动手打过、曾为了帮聋哑孩子排节目累倒过、曾因细致关爱孩子而被称为“周妈妈”……特殊教育学校“择差”守护——这,就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选择了“守护”特殊儿童的使命,周美琴一做就是35年。特殊儿童成长的“研究员”特教的价值是什么?曾几何时,残障孩子被歧视,被认为是“社会包袱”。特殊教育学校也被认为是暂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在教育中难有一席之地。但周美琴通过不懈的努力为特教重新“定调”: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周美琴帮助残障孩子社会化,打开封闭的心灵,支撑起他们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希望。文化知识是正常人谋生的手段,但在周美琴看来,对残障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康复。“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特教的理念。为此,周美琴为集听障、智障、脑瘫孩子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勾画宏伟蓝图——走“医教结合”的道路,构建以脑瘫孩子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她还从专业康复理疗学院引进了十几位专职治疗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训练。孩子们在老师和康复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应自己的康复项目。在学科教育课堂上,针对残障儿童的特点,周美琴大胆改进教学模式,提出生活与学习相结合的目标,设置了两位教师同时作为教学主体的授课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历时10年探索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捧回了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创了国内基础教育之先河。特殊教育领域的“拓荒牛”脑瘫孩子也能集中教育?残障孩子也能与正常孩子一样出色?特殊教育也能国际化?这些听上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周美琴手上都变成了现实。有一年,比利时王妃来上海访问,特地指定要到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看看。原来,曾有一位来自比利时的脑瘫女孩斯坦芬妮。刚进校时她大吵大闹、拒绝进食。在周美琴的帮助指导下,养护部的老师对她细致关怀、科学康复,慢慢地,斯坦芬妮说话顺畅了,卷曲的右肢也能够伸展了。这个故事吸引了王妃,当王妃实地参观后,感叹道:“中国的特殊教育很成功,丝毫不亚于发达国家,令人赞叹”,并在第二天《比利时日报》头版刊登了王妃来校访问的新闻及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成果。2002年5月成立的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除了接收听障、智障孩子外,还接受了招收脑瘫孩子入学进行集中教育的任务,此举开创了全国先河。从学校筹建时被调入的周美琴,成为中国脑瘫孩子教育的前行探路者。脑瘫孩子的集中教育一无课程,二无教材,三无师资,周美琴带领教师从引进智障教育教材到“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再到实行“医教结合”的教育模式。这套行之有效的脑瘫儿童康复与教育学校模式,最终登上了全国教科研成果评选最高领奖台。熟悉周美琴的老师和家长都说:“周老师一旦投入工作,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铁娘子。”正因为这份拼搏,周美琴与学校不断拓展特殊教育的服务领域,让更多儿童和家庭受益。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超过百万人,其中残障儿童8000多名——周美琴对他们“如数家珍”。前几年,有一名脑瘫学生通过评估坐轮椅参加中考,考场按中心要求,考卷由教师帮他翻页、每半小时扶动一下身体,孩子最终考进了区重点高中。“挫折时,我感受着无尽的关爱。逆境中,无数双手将我扶持……”学校一名残疾学生毕业时写下这样的诗。“老师略微夸张的口形,演绎出震撼心灵的声音;老师熟练优美的画笔,描绘出缤纷美丽的天地;老师丰富灵动的表情,奉献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这是一首献给特教教师的诗篇,也是周美琴的真实写照。她用大爱,温暖着一群人、温暖着一座城。和宝贝共同成长——读《从出生到独立》有感
记得曾经有一本书,叫做《不好意思,我也是第一次当大人》,虽然写的是18岁成年后的心情,但是如果说18岁意味着当大人,这个大人也许应该叫做大小孩。第一次当大人应该是从有了自己的小孩开始算起。真的,曾经梦想着如果自己有了孩子应该怎么办,怎么把她或他教育的更好,但当对象怀胎的第一刻起,其实麻烦便随处都是、随处可见,真正的开始,不是喜悦,而是忧虑。《从出生到独立》这本书,在家庭发展周期中为我们详解了孩子在六个发展周期内可能遇到的事情,其实也是作为人之父母的我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成长是我们的共同话题,也是我们做事的相处之道。
养育孩子是一场人生自我的修行。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一转眼,孩子长到快9岁了,跟孩子在一起,总觉得时间过的很快,时不时翻看孩子的相片,总觉得曾经的经历就好像发生在昨天。每次陪着孩子进出医院,看着弱弱的他在怀里蔫蔫地、毫无生机的耷拉着脑袋,每次送他去学校的路上,听他说着同学和老师的趣事,每次送他去钢琴课,在外面听着磕磕绊绊的音乐和老师的不知疲倦的教诲等等的日常琐事,无不展现着他在才艺表演上的自信和在我们面前生龙活虎、闹腾的傻样,更加珍惜与孩子的相处,怀念与父母的欢乐时光。带着孩子回到他爷爷家里,感受祖孙三代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爱,无处不在;修行,是爱的传递。抚育孩子有过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有过气馁但更多的是担当,当我快被失败打击挺不下去的时候,当我生气发火、要将怨言化为拳头的时候,但都因为想起孩子给他做表率,想起父母不让他担心。正如文章中说到的“宁愿让人喊妈宝,也不愿让我妈伤心。”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未来还有许许多多从未经历的事情在等着我们。还好,有这本书,这条漫长的路至少有了领航的灯。
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家庭的相处融合过程。正如书中所说,养育观念是一回事,养育方式是另外一回事。现今的家长,大部分接受了学校的高等教育,对待孩子的培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虽然有着共同的前提——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结果却不是一样,因为养育要因材施教,不是一窝蜂的跟潮流,或者独创自己的一套。我和对象爱我们的孩子,这是个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可能迫于现实因素,我们得需要上班。幸亏双方的父母还有能力帮忙看护孩子,要不,挣得钱都不够请保姆。夫妻之间的想法也不一样,教育孩子也不一样。更可气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也不一样。好的养育方式大家都知道,但是做起来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