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有读后感的书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9 14:11

有读后感的书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有读后感的书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书籍:首先,要选择一本对你有深刻影响的书籍,这样才能在作文中充分表达出你的读后感。
2.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还是针对书中某一特定情节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书名、出版信息等,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为下文展开做铺垫。 -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故事情节:描述书中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的发展、高潮和结局,以及它们对你的影响。 b.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探讨人物对你的启示。 c. 主题思想:总结书中的主题思想,阐述这些思想对你的影响,以及你如何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d. 写作手法: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如语言风格、叙述方式、修辞手法等,分析这些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读后感,并表达对书籍的喜爱之情。
4. 语言表达

寒假来临 这份书单请收藏

寒假即将来临之际,一份由专业教师研制的《2023年全国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发布。这份书目由浙江省特级教师张祖庆领衔全国各地78位一线语文名师共同研发。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青少年读物专家组”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精神,对该书目部分图书进行了思想性、教育性、儿童性等各个方面的审读把关,确保适合向小学生推荐阅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通讯员 刘爽 用阅读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孩子如何度过这个寒假,如何建立更好的心态、积蓄更多的成长能量以应对未来?多位老师提倡“假期阅读不能少”。阅读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一直以来都是最适合学生的假期活动。无论是从语言学习、增长见闻还是人格发展来看,阅读在儿童的成长中都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张祖庆老师从教近三十年、研究假期书目十余年,他认为,“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从阅读中汲取更多面对未来的能量。”自2020年暑假开始,他就与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的70余位导师一起,以专业语文教师的身份,从语文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等角度出发,持续推出专业性的小学生假期书目,每个假期都引发众多学生关注。2023年的寒假书目更是以“送你一束光”为主题,大力推荐蕴含勇敢、希望、坚韧等成长意义的好书,意在用阅读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针对寒假分年级阅读书目,百班千人了众多一线语文名师共同来带领孩子们读书,即便假期中,学生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专业群体的指导。这些语文名师都拥有丰富的阅读教育理论研究与多年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及各年级语文学习的要求,并对2022版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的目标要求有系统性研究。百班千人为本次寒假书目的每本书都配置了阅读单和微课,每个年级还设有读写指导专场讲座。 据悉,许多优秀老师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在假期成立阅读兴趣小组,继续共同阅读。来自深圳市罗湖区鹏兴实验学校的家长吴若晞妈妈表示,阅读教育毕竟有一定的专业性,假期继续有老师带领,是让家长非常放心的事。 主打原创,弘扬传统文化 令人注目的是,本次书目中近70%为原创作品。据连续三年参与书目研制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介绍,这也是因为近年来在国家的力推之下,儿童图书界的原创力量得到了大力发展,不管是在图画书还是儿童文学图书方面,优秀作品辈出。已有累计7万多个班级、近400万师生参与的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也特别增加了“和作家一起读”原创阅读板块。该计划由上海虹口区启发文化青少年阅读指导中心主办,在推进班级整本书阅读方面已探索了近七年的时间,卓有成效。 近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尤其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涌现了很多高品质并具有国际水平的佳作,很适合每年寒假中的春节气氛。同时,该书目也一贯主张让孩子读到众多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作品,比如连续7次提名林格伦纪念奖的俄罗斯作家尼娜·达舍夫斯卡娅的童话《剧院老鼠的船长梦》。 这是一部充满情感之美、梦想之美、音乐之美的作品,主人公是一只内心充实、爱好丰富的小老鼠,他叫特奥,他会看书、能识谱、爱听歌剧,还会玩乐器,为了实现看海梦想不惜冒巨大风险,这个童话讲述了这只小老鼠既日常又传奇的生活,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勇敢追梦,一切皆有可能。 专业审读力量及时响应 一直以来,儿童图书的质量问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假期阅读高峰,更容易出现乱象。如何从根本上杜绝问题读物的存在?专家审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牵头,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经验丰富的老编审、老教授们成立“青少年读物专家组”,意在为各类进校园的课外读物、假期读物提供专业支持。本次寒假书目也作为该专家组审读的首批书目接受专家们的严格审读。比如三年级书目中张秋生的著作《土地婆婆和阿菊阿宝的故事》,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理事、原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副总编姜乃强从文学性、教育性、趣味性方面审读,认为其弘扬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导儿童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湖南省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的吴桂媛老师表示,有专家团队来把关,老师和家长会放心很多。 2023年全国小学生寒假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 一年级:冬日里,种下希望 《大雪有多大》,薛涛/文,桃子/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鸡同鸭讲》,汤汤/文,贵图子/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阿圆的家》,符文征/著、绘,科学普及出版社 《灶王节的故事》,朱成梁/绘,张祖庆/改写,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绿色的毛乌素》,段雪飞/文、图,云南晨光出版社 《手套》,叶夫格尼·M·拉乔夫/编绘,任溶溶/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二年级:传递中的传承 《牛言·蜚语》,许蚕/原作,奇伟/改编、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稻草人与乌鸦》,【美】贝丝·费里/著,【美】埃里克·范、特里·范/绘,余治莹/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那里有条高高的河》,张建梅/文,刘九鸣/图,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不见了一只猫》,梁灵惠/著绘,百花文艺出版社 《男孩和铃兰花》,【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张舒、胡志远/译,明天出版社 《小狐狸》,向华/改编,绘本创作工作室/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三年级:书香·趣话·故事年 《土地婆婆和阿菊阿宝的故事》,张秋生/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惊险旅途》,曾有情/著,天天出版社 《斑马项链》,【英】亚历山大•麦考•史密斯/著,邹虹/译,青岛出版社 《秋小姐的服装店》,张牧笛/著,杨博/绘,天天出版社 《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周益民/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字书图书馆》,【西】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著,李竞阳/译,新蕾出版社 四年级:总会遇见新朋友 《熊猫小四》,叶广芩/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在900年前航拍中国》,朋朋哥哥/编著,新蕾出版社 《作业机器的秘密》,【美国】丹·古特曼/著,筱舟/译,译林出版社 《铁路边的孩子们》,【英】伊迪斯·内斯比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学生孔子学本》,楼淑建/编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男生贾里全传》,秦文君/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五年级:寻找一束光 《浅的绿,深的绿》,程玮/著,一民/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走过两个月亮》,【瑞士】莎伦•克里奇/著,陈水平/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闪闪发光的心愿》,【泰】克里斯蒂娜•松托瓦/著,唐乃馨/译,中信出版集团 《空气是免费的》,常新港/著,海豚出版社 《向山而行》,杨筱艳/著,中国和平出版社 《绿光芒》,梅子涵/著,明天出版社 六年级:时间开出的花 《时间开出的花》,吴依薇/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橡皮擦乐队》,荆凡/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舒辉波/著,二十一出版社 《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范晔/著,顾湘/绘,上海人民出版社 《剧院老鼠的船长梦》,【俄罗斯】尼娜•达舍夫斯卡娅/著,张洪波/译,接力出版社 《青鸟》,【比】莫里斯·梅特林克/著,郑克鲁/译,文汇出版社

感物怀人,铭刻光阴——读刘晓艺《感逝集》有感

作者:刘发开

《感逝集》是山东大学文学院刘晓艺教授新近付梓的一部诗词文集,汇辑了包括旧诗、词、莎翁商籁、尺牍、序跋、散文等在内的各种文体,可视为其2019年出版的旧体诗文集《昔在集》的姊妹篇。与后者相类,《感逝集》也是一部“思怀师友,感逝裁诗”的致敬时光之作。

“感逝”是中国传统诗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背后往往隐含着古人深刻的时间观念和生命体验。古人寿时不永,短短几十年,如草木荣枯,白驹过隙,倏然而过。睿智精进如夫子,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喟叹;一代枭雄曹操,亦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伤婉;潇洒俊逸如王羲之,因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遂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悲怆;放荡豪逸若太白,亦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悲吟;至于豁达超然如东坡,亦不免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忧思。

这部《感逝集》中的“感逝”,正如作者所言,蕴含着感念往昔、追忆逝者以及夫子叹川、感喟逝水等多重意蕴,既有语言层面上的低徊吟咏,也有情感层面上的追念感怀,还有哲学层面上的深邃忧思,这种复义性本身即拓展了“感逝”主题的意涵内蕴与阐释空间。

在旧体诗词部分,作者继《昔在集》之后,又一次集中展示了延自章黄学派一脉的深厚诗词创作功力。章黄学派以训诂、辞章而著称于世,辞章学经黄侃先生传至山东大学殷孟伦先生,再传至作者的业师、山东大学教授鲍思陶先生等人。对章黄学派的两种绝学,鲍思陶先生已“骊珠在握”,研深覃精,可惜鲍先生蕙荃蚤摧,盛年早逝,身后只留下一部《得一斋诗抄》和经由其友人倪志云先生补缀的《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等为数不多的辞章理论和作品集。

在辞章一脉,刘晓艺深得鲍老真传,积淀了于山大中文系求学时获得的“骨与血”,其旧体诗文可谓“本之情性,协之声音,振之以文采,齐之以法度”。在这部分旧体诗词作品中,既有“体裁之广”,不论是四言、五古、杂言七古、五绝、七绝、七律,还是包含小令、中调、长调在内多达30多种词牌的词作,均可见一个纯熟的诗词作手诸体皆善、驾轻就熟、法度森严的技法和才情;也有“文采之丽”,这是作者的看家本领,如以“离忧莫写,欢好曷叙”写离别,以“风翦烟絮,纷糅流转”写初雪,以“行行若牵裾,总拟后期缀”写春闺,以“浮生唯恨相知晚,老去风情倾玉盏”写伤情等等,其用语之典丽古雅、绮思风韵,几可混同古人;还有“用典之切”,作者长于用典,既有明用、暗用,也有实用、虚用,还有活用、反用,不论熟典、僻典,还是事典、语典,化典入诗,如盐入水,皆能“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语意绵密,笔力遒劲;更有“注释之详”,作者寻绎古今卷帙浩繁的典籍,对每首诗词都附有自作的笺注,将句中用典、古语、掌故逐一标明出处,甚至对部分古音、平仄、韵律等也加以说明,注释总数多达1300余条,极大丰富了文本的底蕴和厚度,也增加了阅读品鉴的审美性和趣味性。

以五言古风翻译莎士比亚商籁体十四行诗,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这一“绝活”,作者业已在《昔在集》中展露,因其文字雅郑、译语精当,已被学界同行引为以诗译诗、会诗的范例。翻译本非易事,考验的是译者对两种及以上语言和文化的熟识程度;译诗尤难,概因诗歌处于文学金字塔的顶端,文学性最强,对节奏、韵律、结构等“形式”的要求也更高,有人戏称“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实不为过;而以诗译诗则难上加难,考验的是译者对外语的精通,对母语的熟稔,以及以未泯诗心打通经脉、驾驭两者的深厚功力。

莎翁的商籁体,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其对格律所持“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与中国旧诗有近似之处。作者以其“深文理”翻译理论为导引,以格律诗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根基,以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为仿体,以归化审美为鹄的,实验性地翻译了19首莎士比亚商籁,彰显出作者打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广博学识和纵横才情,也传递出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交叠下的情感共鸣与悠远回响。作者不仅以旧体诗歌的形式翻译西诗,也曾在《昔在集》中将自己的诗作不失原味地翻译成英文,可以期许,接下来作者还会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一样,将更多的中国经典旧体诗词翻译成英文韵文,让诗词之美在中外语言和文化间生生不息地流淌。

这部集子中“文”的部分,包含祭文尺牍、序跋古文、怀人散文等。尺牍、序跋也是章黄学派的当家功夫,刘晓艺显然深得其中三昧,展示了蕴藉古朴的文体风格和从容典雅的社交言语。如在致杜泽逊先生的尺牍中,作者紧扣其先师鲍思陶先生遗稿事,既追叙“公与先师,砚共同窗,谊在第行”的旧谊,又附以“闻先师昔供坊肆,以缀辑生涯,为人嫁作,每不趁意,公恒过往,酒阑辙劝以纂修文献之功”等细节,并历数其先师生平及“朝夕兀兀,穷宵烛之末光,仰屋梁而著书”的勤奋,读之令人动容。这些尺牍,既有文体、称谓上的谨严,也有辞章、句法上的变化,为初学者示所来径。

在《<名家文献版刻书迹辑存>序》中,作者分别对所辑录的杜甫、苏轼、朱熹、王守仁四家作出评点,如谓杜甫“肠热黎元,心忧主上。文悲宋玉,枉许身以稷契;身误儒冠,犹眷怀乎终南”,称杜诗“盖诗之有杜陵,犹文之有六经也”;谓苏轼“以诗为词,别成一宗”,“辞富学厚,天才宏放,洗万古凡马气象,宜与日月争辉也”;谓朱熹“优入圣域,致广大,尽精微”,称其书“御大字如大将,写小诗则明净无滓,味自理窟流出”;谓阳明“提书生三尺之剑,任疆事,制强藩,勋业气节,见诸施行”,称“阳明之学,主致良知;直指心性,揭示本来”,皆为精当独到之见。

在为其先师鲍思陶先生《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所作的序中,作者追思鲍公“弱好辞章,长实吟骨;言准玉谿,赋拟相如”,并动情回顾了鲍公故交倪志云先生历时15年,为其续成此遗著之事,称该著“文气赓继,就成省旷;诗心裁采,袭作芊绵”,并引述伍子胥、鲍叔牙、嵇康、老子等先贤的掌故作比类,以彰显其续书之功绩。在序文最后,作者进一步点明序文主旨,即“赞其续志,美其执信”,称“睿音永矣,倪公之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续书之事之人的赞佩。

该书最后一部分是三篇怀人散文,追念与师友们数载承教、因缘交往的点滴,文笔贞丽不艳,意浓情深,且与前面的诗文部分形成“互文”,对照品读,可以相互启发和印证。在对已故先师鲍思陶先生的追思中,作者耙梳了鲍师的家学渊源、求学历程以及章黄学派的师承关系,记叙了很多生动的生活细节。如写鲍师“平生不改誉儿僻”,其子“重铮每年生日,鲍师都会为他写诗”,进而留下了大量亲子诗,在诗人、学者之外,塑造了一个与贾政形象截然相反的当代奶爸形象。

而在对已故友人胡真的追思中,作者则在大量交往细节之外,平添了许多对生死、情缘、命运等的终极哲思。如在讲述了与故交的生死之别后,作者写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我本中拙,或正宜为其所苦。”在该文结尾处,作者进一步升华了所思所感,写道:“我仍存在,我有感知;我欲逝者知道,他的存在,不曾被世界忘记。不仅仅没有被我忘记,也没有被他的亲人、朋友、读者忘记。”并推断道:“在那些常缘之外,世上还有一个与他在师友间的人,我能肯定,他也不会忘记。”这之中,不仅有“浮生如寄,微躯易殇”的无奈怅惘,更有感旧遗情、难以忘怀的无尽追思。

合上这部厚重的书,除了对其典雅文辞中流溢的才情睿思感佩不已之外,也引发了人们对“感逝”主题更多的体味和思考……

“感逝”不仅是对时光的追忆,也能让逝者及逝去的光阴在追思中得以铭刻和定格,进而实现“不朽”。古往今来,如何突破作为“终有一死者”(特拉克尔语)的人的有限性,达到“与天地同流”“与天地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不尽追索。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论,立德需治身修心、涵养品德,立功需赖时势机遇、建立事功,立言则需才情禀赋、学问辞章。司马迁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我相信,这部诗文集中所记述的逝者及生者,也称得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倜傥非常之人”,他们因作者的斐然才情和生花妙笔而见风华,而入册籍,而得永存。(刘发开)

来源: 大众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