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9 15: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道之行》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全面理解《大道之行》的核心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和价值观。 -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以及它们如何体现主题。
2. "明确个人观点": - 在读后感中,明确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思考作品中的哪些部分引起了你的共鸣,哪些部分让你产生了质疑。
3. "结构安排":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大道之行》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部分:分段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和价值观。 -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评价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 情节结构:探讨作品的结构安排,以及它如何为作品的主题服务。 - 语言风格:评价作品的语言表达,包括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感悟和建议。
4. "论述深度": - 在论述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避免表面化、肤浅的评论。 -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作品对你产生的影响。
5. "逻辑清晰
这是一部深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力作,这是一幅描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波澜壮阔的全景图,这是一首激荡着历史脉搏的回望来路、面向未来的时代交响曲。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往直前、前赴后继,夙兴夜寐、玉汝于成,终于成就一番伟业。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百年大党,坚守为民情怀。从100年前的嘉兴红船,到罗霄山脉的巍巍井冈山,从红色延安的窑洞对,再到圣地西柏坡的进京赶考,一个百年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驰而不息的创业史,一部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为民情怀的奋斗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新中国从哪里来,她来自党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来自人民民主的基本遵循,来自民心向背的执政根基。战争年代,“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追随与信仰。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共同铸就了建立新中国的宏图伟业。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拨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弦,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民心,契合了人民最热切的期盼。这是党对人民的千钧承诺,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动力源泉。
锐意改革,无惧逆水行舟。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惊天巨变,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市场资源配置愈发灵活,机构设置日益科学,行政效能显著提升。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改革持续深化,六大改革覆盖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层面,物质供给极大丰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穿得暖到穿得美,通信出行更加便捷,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在社会治理层面,困扰多年的雾霾得到治理,河湖体系得到净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一步步摆脱贫困,步入小康,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作为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改革永远在路上,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宏观调控、城乡矛盾、政治改革等问题协调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道将越走越宽阔。
大国复兴,文化筑牢根基。文化引领大国复兴,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了深入全面的解读。渊博丰盛、格局胸怀、精明精当、藏而不露,引经据典的解读,强调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调适能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世济用,生生不已。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飞跃。脱胎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力、凝聚力,以及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时代价值。慎终追远、薪火相承,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根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大国复兴的道路上,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石,必将方向更明确、步履更稳健、前景更光明……
全书以问答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诠释了一个勇担历史使命、肩负复兴重任的大党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掩卷深思,感慨万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是亘古以来,人们心中不变的追求,而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这一美好愿景新的时代坐标。
天下大同,人间正道。大道之行,行稳致远。
(来源:民进沧州市委会,作者系民进沧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丁兆丹(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高级记者)
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想,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世界影响。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一书,在论及“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部分,引用古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进一步阐明中国始终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语出我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是儒家思想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表述。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天下为公”是大道之行的基础,是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原则,这一理念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历代儒家学者所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普遍存在,《尚书》《左传》《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就记载了不少“天下为公”的相似表述,比如“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公家之利,知无不为”“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蕴含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朴素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理念,经过历代儒家的继承和发展,在秦汉以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观念之一。它不仅是个人心性修为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的重要原则,同时是治国理政的社会理想和指导理念,具体体现在政治体制、社会治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如选贤任能、公私分明、倡导公德、天下一家等。千百年来,“天下为公”的理想薪火相传,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字坐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岁月更迭、时代更替中,这一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虽然不同时期表述有所不同,但向往“天下为公”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内核始终没变。如今,“天下为公”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已化作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天下为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的诠释和实践,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到“天下为公”,深刻阐明了这一理念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思想一脉相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天下大同、命运与共,体现出对建设一个公平公正世界的不懈追求。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应是大道畅行的时代。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紧张、贫富差距、数字鸿沟等全球性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和多边文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在“两个大局”的视野下,“天下为公”表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当前,中国已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新贡献。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将以“天下为公”理念为指引,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创美好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7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