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14: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慈禧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比如可以从慈禧的政治手腕、个人品质、对国家的影响等方面入手。
2. 阅读原著:在写作之前,要确保自己已经阅读过相关原著,对慈禧的一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4.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慈禧的生平背景; - 提出自己阅读原著后的感受和观点; - 概述全文的主要观点。
5. 主体部分: - 分析慈禧的政治手腕,如她如何处理朝政、如何应对外患等; - 探讨慈禧的个人品质,如她的性格、爱好、人际关系等; - 分析慈禧对国家的影响,如她如何推动或阻碍国家的发展; - 结合原著中的具体事例,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
6.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 提出对慈禧的评价,如肯定她的贡献或批评她的过失; - 展望未来,表达对国家发展的期望。
7.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重复啰嗦的表达; - 运用
国庆节时,一位老友送了一部《慈禧全传》给我,我一看有十本之多就没读,后来为了不拂好友的赠书之情,我开始阅读。
当我开始翻开这部书时,以前关于慈禧的认知开始浮现于脑海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修颐和园,致使北洋舰队没钱买炮弹”,“与11个国家开战,终酿庚子惨案”,中国就是在她手中彻底走向了黑暗,成为了列强眼中嗷嗷待宰的羔羊,慈禧太后在我眼中一直是祸国殃民的典型代表,不配与武则天和吕后相提并论。但就是这样一个糟糕的人物却能控制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一个女人能控制住诺大的一个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谜团。
慈禧走向历史舞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帝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了,国家内外矛盾不输于其他统一帝国的末世,甚至还遇上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就是在这样的糟糕政治环境中,慈禧成为了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掌握最高权力四十余年,掌权期间国家局势虽然变得越来越坏,但是这位老太太却还能有效地控制住这个国家,这位老太太不能不算一个奇女子,她是怎么做到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阅读这部书了,寻找历史问题的答案,就必须要回到那个历史时代,弄清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生产力水平、基本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等。慈禧能掌权,从本质上讲也算是时代红利,第一得益于母凭子贵,获得了圣母皇太后的称号和地位;第二,感谢咸丰皇帝交付的部分权力,给予了皇帝一半印章;第三,明清时期高度发达的皇帝集权。即使是这样,这样一个女人能够攫取最高权力,牢牢掌握这个大帝国的命运,也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
作者 | 智者明(孔网店铺:智者明的书摊)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慈禧全传》系高阳先生的力作,共分八册。这套书我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我们当地新华书店搬回家,定价44元,在当时看来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我购买收藏的好多书其实没有静下心来通读过,特别是大部头的作品,更很少通读。这就成了所谓的“书橱”,只藏不读,藏书成了摆设。爱书只是表象,翻翻而已,这就是我年青时的真实写照。
但是,一场车祸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和做法。1994年9月30日因车祸造成粉碎性骨折,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只有读书了。这次,是藏书从痛苦中拯救了我。
我先选择了读高阳先生的《慈禧全传》。因为“伤筋动骨须百天”躺床上熬煎的时日长哪,除了忍受肉体的疼痛外,可以集中精力读这套一下子读不完的书了。
初读,感觉不适,口味不对。再读,渐渐进入,一旦进入便被牵着一直读下去。后来,我对读书进行总结时,便添了这一条,“凡书一定要耐住性体读前几十页;有些书前几十页仿佛刚泡上的好茶,还无甚味道,过了这几十页滋味才浓烈才绵长才顺口起来。”《慈禧全传》便属这类型的书。
读书有种说法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描述读书读到一定水平的鉴赏境界。由于我年轻,阅历不广,见识肤浅,所以读书便也浅显,更谈不上“见仁”“见智”的鉴赏水平了。所以,只停留在感性阶段的欣赏,而上升不到理性阶段的思考。就在这种肤浅水平下,躺在病床上,我随读随理,而后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来。
从咸丰帝病重驾崩写开——慈禧与恭亲王奕䜣联手消灭顾命八大臣——害死东太后——打压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中坚派——慈禧垂帘听政——瀛台落日。
从这一系列的戏剧性的冲突中我读到了两个字,即: 斗争!不停息地斗争!各种阴狠歹毒的智谋,阴谋,计谋是她们获胜的手段。
最后我总结出几点:一、培植势力;在慈禧周围,在恭亲王周围,在顾命八大臣周围都有一股或大或小的势力在围绕着运转。这股势力是双刃剑,它可以维护你,也可以毁灭你。二、谋略的运用;无论是智谋,阴谋抑或是计谋都是为了应用,所以能不能找准目标下套,把握谋略的深度,时机,准确性都是致胜的关键。三、顾命八大臣的硬伤;自负、自傲,甚至到了狂傲的地步,这就是他们败亡的主要原因。
慈禧始终处于,“善胜不败,善败不亡”的有利位置;而顾命八大臣则被一击即败,一败则亡。
我通读过《慈禧全传》后,才发现了历史小说的迷人之处: 人物始终被放置在一波又一波的戏剧性的冲突的中心,在各种勾心斗角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中呈现其个性。我认为,书中的大部分人物与英国学者弗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阐述的“圆形人物”相吻合。后来又读,逐渐明白了高阳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好象是还原出了那段历史,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在历史的大框架下对那段历史的反映和演绎。
这是一段记于书后当时的“读后感”,现在看来见识虽然浅薄了些,然而毕竟是自己的独特见解,遂摘抄了过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