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2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智慧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中国智慧的核心内容。这可以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法家思想等,也可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智慧。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书籍的作者、内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3.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突出中国智慧的核心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或历史故事进行阐述。例如,在论述儒家思想时,可以结合孔子的教育理念、仁爱思想等;在论述道家思想时,可以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等观点。
4. 结合实际:在论述中国智慧时,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例如,在阅读《论语》时,可以谈谈自己在为人处世、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启示。
5. 语言表达:读后感应使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避免过于学术化的表达。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引用恰当: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书籍中的观点、名言或历史故事,以
来源:团结报-湘西网
作 者: 易中天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刘琪洲
前一阵子,拜读了易中天教授的《中国人的智慧》,读完后瞬时感到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
老实说,我并不是这位明星教授的粉丝,在之前多少还对其有些偏见。主要归咎于百家讲坛风靡之时,老易讲话的风格过于“时髦”。一个讲古代史的学者,出口即是“搞PK、开PARTY、见上帝”之语,实在很难不让人感到其有媚俗之嫌,窃以为这是做学问的大忌。那时我虽年少,却已“传统”进骨子里,自是很鄙视这类行为,所以当时我更喜欢风格稳重,讲话较为实在的王立群教授。
直到后来,看到了一期相当精彩的央视王志采访易中天的视频,我对他的态度才有所改观。易教授不承认自己是在公共传媒上刻意为之,用他的原话,四个字——“历来如此”。他的讲话风格历来如此,在厦门大学受欢迎的程度也历来如此。君子坦荡如初,对于这,我是相信的。
从人说回书,对易教授的态度则完全转变至折服。先论体量,易中天至今出书数量已近50余册,从《品三国》到《品人录》,从《先秦诸子》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可谓笔耕不辍,满肚子墨水。再论质量,这块也不用多说,不服气便去查查某瓣的评分,他的多数书籍均高居在前,真真不是只会耍嘴皮子的说书人。
单论《中国人的智慧》一书,题目很大,是疲于选书的标题党的最爱。诚然,要一本书能穷尽中国人之智慧,自是不可能的,但多数人定与我的想法无二——若能管中窥豹、井里观天一番这无穷的智慧,肯定也有莫大的好处。事实上,易教授此书,恰是能让人管中窥豹的佳作。
全书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我认为周易和禅宗写得最好。这一头一尾,正是我这样未见过什么世面的年轻人所最陌生的知识,易教授给了咱很好的启蒙。
比如周易部分,易中天既讲清了阴阳八卦组合之原理,讲清了究竟是如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决然跳出了不合时宜的卜筮之道,而专注于解析易经里的变革哲学。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谈到了最后两卦——“既济”与“未济”,认为这其中道出了一个事实:艰辛努力的人生其最终状态不是成功。
——“成功就完了!到了顶峰,就走下坡路了!必须再给你一个未济,才行。”
最后是“未济”又如何?那就从头再循环一遍,这便是君子始终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道理。于这千变万化的世事中,即使你掌握了客观规律,即使真理在你手中,你依然不能放松,依然要坚持,就因为这最终的状态不是成功享乐而是轮回循环。此般解析毫无疑问将周易哲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至少让如我之阅读者感到如沐春风,如饮甘霖。
其实,抛开内容不说,《中国人的智慧》这本书的语言也是相当好的。想象中本该极其晦涩艰深的读物,自己却没花几天时间就读完了,反衬出大师深入浅出的叙述功底。这也引起了我的另一番思考。
我想,文字本是个无声的东西,在如今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里,充斥着各种感官冲击更强的信息展示方式,它的魅力受到了冲击。若想于这无声之处见光明,作为读者,我们更需耐心,更需定力,更需继续保持追寻“高级智慧”的那份初心。而想于这无声之处现光明,作为文字工作者,我们要研究如何让无声的文字满足时代的要求,如何赋予自己的文字以时代感,以节奏韵律,如何让这无声的东西能够展示出声音和色彩,这是当下我们应当付诸努力的方向。
(稿源:湘西网-团结报)
(作者:刘琪洲)
(编辑:孙莹)
本文来自【团结报-湘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用了一个多月的零碎时间,在3月的末尾,读完了邵毅平先生关于中国诗歌智慧的大作——《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
邵毅平是江苏无锡人,1957年生于上海。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东亚文学关系。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91年,那时的邵先生刚过“而立”之年,后来再版是2008年,邵先生已过“知天命”之龄。2023年,此书三版,邵先生已是66岁高龄。
我已经忘记了是如何将这本书纳入2025年的读书计划的,本来是要在9月份才读的。实在是一季度确实有些忙乱,加上原本要读的书也没有买到,索性就抽出了这本。
本来以为,这本书可能会轻松一点。实际上,却是一本学术性比较强的书籍。好就好在,内容是以中国古诗词为主的,这就有了一份先天的欢喜心。
就像北方的游子,看见主食是面条,不管是什么浇头,都能扒拉两口的。
书名是复合式的,“智慧的水珠”耐人寻味。作者在前言中写到:“'智慧'之类题目的写作,也是对作者本人智慧的一个考验”。但是,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
平常讲智慧,人们总是愿意讲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可是,中国诗歌中的智慧不分大小,至少我认为可以不分大小。
比如,时间篇中关于时间观的智慧,可以有关于时间流失的感叹——“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可以有关于及时行动的劝诫——“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可以有关于未来能否再见的悲苦——“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上帝死了,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明天的魅力之所在呢?”我想,在诗歌中关于对明天的看法,就是人生态度乐观与悲观的区别。
书中除了讲时间观的智慧,还阐述了季节观的智慧、历史观的智慧、乡土观的智慧、爱情观的智慧、生活观的智慧,等等。
其中,有一些文字阐述颇为经典——
当生活越来越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人们是否反而会增添对于过去的悠闲与平和生活的乡愁?是否会更加羡慕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悠闲与平和的生活?
也许,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这种悠闲与平和的生活观念,并不一定是落后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其中也蕴含着对于现代人仍有用处的教训和启示。
这种悠闲与平和生活的代表诗歌,想必就是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关于饮酒,还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群饮会产生群体的协调感,对酌也会产生两人之间的亲密感。比如像在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中,正是通过“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对饮与醉酒后不拘常礼的境界来实现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醉后的不拘常礼,正说明对朋友的尊重与亲密;而醉酒的有助于拜托常礼,也正说明酒在促进人际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
诗歌,让日常行为和活动有了文化承载,所以,在忙忙碌碌之外,还要有几分诗意。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