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放飞梦想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0 23:11

3招搞定《放飞梦想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放飞梦想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放飞梦想,确保全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2. 阅读原著:在写读后感之前,要充分阅读原著,理解其中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写作打下基础。
3. 提炼观点:从原著中提炼出关于放飞梦想的观点,如勇敢追求梦想、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等。
4.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5.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原著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提出作文的主题,即关于放飞梦想。
6. 正文部分: - 结合原著内容,阐述放飞梦想的重要性和意义。 - 分几个段落,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放飞梦想的观点。 - 运用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支撑观点,增强说服力。 - 可以适当引用原著中的经典语句,以突出主题。
7.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关于放飞梦想的观点。 - 表达自己对原著的感悟和启示,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8.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激情人生——读李扬《梦里扬帆》有感

春节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足不出户,静心拜读了老朋友李扬编著的《梦里扬帆》一书。

李扬是一位不能独立行走的重度残疾人。他曾任大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现任辽宁省残联副主席、肢残人协会主席。他几十年如一日,自强不息,满怀激情的为残疾人谋福祉,为改善残疾人的状况,殚精竭虑,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骄人业绩。

我和李扬都是肢体残疾人,都从事残疾人工作几十年,都曾担任过本市残联的主要负责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坦诚的沟通交流,使我们成为知心朋友。正因为如此,我在《梦里扬帆》中更能深刻的体味到李扬的自强进取精神和情系残疾人的高尚情怀。

李扬与吉卫东在一起


《梦里扬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残青记忆”。是李扬1983年—1988年在参与创建和发展大连市残疾青年协会期间,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发表的18篇消息和文章等;第二部分“残联岁月”。是李扬1991年—2012年在大连市残联工作期间,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发表的70篇报道、专访等;第三部分“人大情怀”。是李扬2013年—2018年在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期间,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发表的22篇调研、建议、理论文章等;第四部分“人道印迹”。是1984年—2018年各新闻媒体对李扬及大连市残疾人工作的82篇专访、报道等。全书跨度35年,全面反映了大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辽宁省乃至全国残疾人事业在此期间发展的缩影。我的感悟是:

艰苦创业。书中介绍了李扬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与志同道合的优秀残疾人吕世明于1983年8月共同创建全国第一个残疾青年组织——大连市残疾青年协会情况。他们满怀激情的提出了“废字与我们无缘,强音做我们主旋”这一振奋人心的口号。没有办公场地,他们就在路灯下、树荫处描绘蓝图,没有经费,他们就摇着轮椅东奔西走,唤起社会各界的人道情怀。他们通过办培训班、建图书室、组织演讲、联欢等活动,团结、凝聚、引导残疾人;通过理发、裁剪、维修等义务服务,向社会展示残疾人的能力、爱心、风采。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在大连这座海滨城市绘制出一幅自强与助残的绚丽画卷,为1988年6月14日全国第一个市级残联——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吕世明与李扬在一起


追求崇高。书中介绍了李扬从青少年时期就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等国内外优秀残疾人激情人生的书籍。保尔、吴运铎、高士其、海伦•凯勒等优秀残疾人的事迹,在他的心目中树起了丰碑。他决心在前辈和当代优秀残疾人代表的身上汲取智慧,升华追求。为此,他和他的残疾人朋友们先后拜访了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新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开拓者邓朴方、青年楷模张海迪。这些我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分别热情接待了他们,与他们沟通、交流,对他们鼓励、支持,帮他们研讨、畅想,为他们投身残疾人事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树立榜样。书中收入了李扬为激发残疾人斗志,使他们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亲自采访并报道的大连市部分优秀残疾人事迹。其中有,“腿残走出成才路”的吕世明;“一个毅力超群的人”的孙龙起;“为民义务行医的好残青”的李安;“心空放飞一群白鸽”的栾梅;“笑面荆途”的纪斌;“在平凡岗位上闪光”的戚其范;“盲人夫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时丽香、黄金山。这些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优秀残疾人事迹,如熠熠星光,照亮了残疾人的人生旅程,使他们看到了目标和希望,对激发他们自强奋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引领航向。书中介绍了李扬作为大连狮子会的首席代表、创会会长,在主导这一国际性民间慈善公益服务组织落户大连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慈善公益活动情况。在大连狮子会受到国际狮子会和中国狮子联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后,李扬盛名之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在各种场合讲话和撰写的文章中深刻的阐述了狮爱的“大连模式”,强调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他的“狮子会服务理念的解读”,“ 狮爱文化的真情”,“把握‘8个好’,走好狮爱路”,为狮子会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参政议政。书中介绍了李扬在先后担任大连市政协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期间,围绕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和残疾人民生改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的大量提案和建议。其中,仅在大连市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李扬就提交了17份建议,这些建议大部分涉及残疾人生活、教育、就业等问题。而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他更是盯住不放。他把到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参观考察无障碍的情况写成文章和提案、建议,从城市环境到居家生活,从公交到高铁,从学校到景区,多角度、全方位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大连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

感恩情怀。书中介绍了李扬一直以来怀有的感恩之心。他在书里多次记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人大、市政协的关怀,市总工会、团市委及部分部队、机关、企业、学校、街道、新闻界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他把几十年如一日倾力残疾人事业的媒体人张嘉树当做知心朋友,他的“刘大鹏老师为残青义务授课”、“深得残疾青年敬慕的于植元教授”等文章,深情的记述了各级组织、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支持。书中还记述了他的老父亲李裕华、爱人王素荣,女儿李炎女对他的关怀、帮助、支持、鼓励。也许,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体味到人生的幸福和美好。李扬,就是这样在拼搏与付出后享受感恩快乐的人。


(吉卫东, 男 , 肢体残疾人, 朝阳市残联二级巡视员, 原党组书记、理事长 。 曾荣获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省自强模范 、省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省优秀残疾人之友等称号。)

书中记述了三十年来,大连市残联在残疾人组织建设、残疾人干部选拔任用及残疾人事业宣传、教育、文化、体育、康复、辅具、培训、就业、托养、法制、维权、基金、导盲犬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正是由于李扬和历任大连市残联领导及残疾人、专兼职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大连市先后获得“全国首批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书中多次提到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吕世明是在大连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全国优秀残疾人领导干部。他和李扬志同道合、同甘共苦,共同为残疾人事业书写辉煌。世明善于放飞梦想,大手笔筹划,李扬则思维缜密,长于精准落实。他们曾一同出入大连的机关、部队、企业、学校、景区、乡街,两辆疾驰的轮椅,曾经是文明大连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我和世明、李扬是同龄人,共同的事业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开阔的视野,创新的举措、务实的作风、不懈的追求,则是我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我清楚的记得,世明同志在担任辽宁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期间,曾经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卫东,我们干工作,要靠党组织,要靠同志们,但更要靠自己的工作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人,就很难干成大事、攻下难事。从《梦里扬帆》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扬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充满工作激情、不断突破自我、寻求新的发展的人。如今,已经退休的他,每天仍不知疲倦的为他所热爱的残疾人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而筹划、组织、奔波、落实。花甲之年,激情不减。有感于此,我把这篇读后感定名为“激情人生”。文/吉卫东


责任编辑:李传军

民族复兴燃烧的是青春激情——《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付梓有感

【著书者说】

作者:胡献忠(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员)

自五四运动以来,无数青年有识之士为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复兴燃烧的是青春激情。这种特定的历史性行动不是完全靠自发实现的,而是在先进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的。青年群体在集体行动中所展现出的坚定革命性、无限创造性、特有先锋性,恰恰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借助、所倚重的重要特质。

这幅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油画,再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

先进青年注定其成为社会革命的中坚力量

纵观历史长河,时代的性格可以说就是青年的性格,青年的性格也就是时代的性格,青年群体的行动选择往往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发展走势。诚如恽代英所论:“我们常说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为青年的感情丰富,气性刚烈,他们不知道隐忍羞辱,他们不知道躲避危险。所以他们见到应当革命,便会勇猛的为革命而奋斗。”

1919年,由青年学生率先发起的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爆发这一年,陈独秀40岁,李大钊30岁,这是两位重量级导师。在各地比较活跃的五四人物中,毛泽东26岁,邓中夏25岁,恽代英、蔡和森24岁,周恩来、张太雷21岁,瞿秋白20岁。这些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多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后来他们成为党的重要骨干。

我们再来看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3个代表的构成,7位有着海外留学经历,4位与北京大学有缘。平均年龄只有27.8岁,25岁以下的占到一半,大多是有见识、有思想的青年才俊。当时全国58名党员(党的早期组织成员)中,除陈独秀、贺民范年龄稍大外,李大钊、董必武、林伯渠、杨明斋等10多人为19世纪的“80后”,毛泽东、周恩来、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张太雷、邓中夏等30多人为“90后”,还有6人为20世纪之初出生的“00”后,这些人大多是经过五四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政党。

因此可以说,先进青年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党的成立又促进了更多青年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是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能够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一大批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中国青年运动是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

胡献忠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青春崇拜”是激情燃烧的催化剂

青年总是引领风气之先的,是现实世界最具创新创造精神的力量。从传统相对恒定的农耕社会,到近代东西对撞的动荡社会,中国文化对于青年的评价有一个转换过程,每当重大社会变革风云际会之时,总伴有浓浓的“青春崇拜”。在青年运动的舞台上,青年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自觉的行动者和创造者。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到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届领导人,无一不赞美青春、关爱青年,无一不重视青年在变革社会中的先锋作用,无一不关注、推动青年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青年驰骋思想的天空更加浩瀚,青年实践创新的舞台更加广阔,青年塑造人生的机会更为丰富,青年建功立业的条件更为有利。

在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青年族群一直是成人社会的附属物。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后来“相约建党”并成为党的早期领袖的陈独秀、李大钊,在这一运动中发现了青年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他们不遗余力地赞美青春的力量。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中开篇便讲:“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他进而设计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李大钊常常把“青春”“青年”比喻成未来的国家。他高调赞扬青年之精神:“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激情呼吁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伟大的实践者和开国领袖,对变革社会的推动力量感受最为深刻。在他看来,青年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某种先锋队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称赞“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事业中,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他还形象地把青年比作“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在开启改革开放新航道的历史关头,邓小平明确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肯定“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是在这里创建的。这里本来就是《新青年》编辑部,该刊顺理成章地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

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代最强音

一个民族发展的时代主题总是具体而特定的。近代以来饱受苦难和屈辱的中华民族,期待着能够承载起伟大复兴重任的坚强臂膀。年轻的共产党人和更为年轻的共青团员们,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才干,富有极大的社会活动热情和献身精神。从大革命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到红色苏区的“打土豪,分田地”,从震惊全国的五卅运动到唤醒民众的一二九运动,从抗日烽火中的“打日本,救中国”到解放战争中的“为了新中国,前进”,从延安青年运动到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广大青年掀起一波又一波革命高潮,紧跟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相互激荡。正如1949年4月任弼时所指出的那样:“保证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确的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正确地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了1957年的57岁。这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青年是生产建设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新人的铸炼者。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祖国”,创造形成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青年造林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青年扫盲队等工作载体,涌现出王崇伦、赵梦桃、邢燕子、向秀丽、雷锋等一大批青年英模,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勇挑重担、艰苦奋斗。

《中国青年》创刊号的封面,该刊至今仍在发行。是中国期刊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红色期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揭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中国青年运动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广大青年顺应时代潮流,迸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满怀豪情地在各条战线辛勤工作、开拓进取,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文明号、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优秀青年群体不断涌现,希望工程、“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中国青年科技行动、大学生“三下乡”、博士服务团等品牌工作蓬勃开展,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勇于创新创业的排头兵,为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中国青年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昂扬的壮志,信心百倍地投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洪流之中。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青年大学习;从科技攻坚,到精准脱贫;从“创青春”,到“筑梦计划”;从“一带一路”建设,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当代青年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行动理念,在各行业各领域,练就过硬本领,放飞青春梦想,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时代最强音。

(本文图片均选自《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5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