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1 08:11
写作核心提示:
《读后感抒情作文注意事项》
在阅读一本好书之后,我们常常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想要通过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抒情作文不仅能充分展现我们的内心世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以下是一些撰写读后感抒情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主题
1.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即你对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或思考。 2. 主题应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宽泛或模糊。
二、结构清晰
1.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如书名、作者、出版时间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2. 主体部分:分段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你的观点,并留下深刻印象。
三、语言表达
1.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2. 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节奏感,使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
四、情感真挚
1.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避免虚假和做作。 2. 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3. 适当运用感叹、疑问等语气词,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内容充实
1. 结合书
华龙网8月14日11时35分讯 文/林克于
在重庆作家群中,曾绍仑很有特色,他最喜欢的是诗,却也写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且都有收获,不少作品上过报刊,获过奖。但我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一般说来一个成熟的诗人一旦写散文也应是较出色的。他就是这样一个带着感情、饱蘸生活色彩、用诗人的语言、诗人的笔调写出了一篇篇如诗一般优美而又感情深沉的散文。在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现在他开始写起了自然、质朴的“慢生活”散文,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在他较多出色的散文篇章中,我最喜欢和欣赏的,还是他的一些唯美和写亲情的散文。由于篇幅有限,下面我仅对他的《秋雨润山城》和《我心中的母亲》两篇,谈点读后感。
秋雨濛胧寄深情
绍仑的《秋雨润山城》发表在《重庆晚报•夜雨》副刊上,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唯美散文。暂且不谈别的,仅看那诗意十足的标题就令人顿生遐想,焑雨朦胧的山城景象随即浮现眼前。
绍仑出生在秋天,秋天与他有缘,因此他钟爱秋雨,继而用一支生花妙笔写出了美味十足的《秋雨润山城》,也许这就是缘分使然的结果吧。
我在读这篇散文时,深深地感受到绍仑用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写出了山城秋雨的神韵,那诗意化的秋雨中的山城美景,是任何一个高明的画家也是画不出它之万一。
秋雨到来时,很轻、很缓、很温情,就象一位拘谨、胆小的少女悄悄地来到你的面前,她的步子虽然轻盈妙曼,却总是显得悄无声息。
读着这样的描写,谁不为绍仑精美的语言、奇妙的比喻而陶醉叫绝呢?从陶醉中醒来,缓舒一口气,继续往下读,更是让人赞叹。
在秋雨飘飞的早晨,山城很有格调、很有档次。你若是站在高处望上半城或是下半城,你会发现那些在街道中穿行游动的无数伞花,很富有诗情和画意。那些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伞,那些如奇花绽放的伞,以及黑色、蓝色的伞,在街边流动着,从这条街流向那条街,从高处流向低处,又从低处流向高处,或是交叉流动着。漂亮伞下是漂亮的女人,黑色、蓝色伞下多半是风度翩跹的男子。
这流动的色彩,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这画面,诗一样的画面,谁面对,谁不被吸引?谁不被振撼?
绍仑在写了山城“秋雨飘飞的早晨”后,又意犹未尽地去写了“秋雨中的山城之夜”。
秋雨中的山城之夜极其美、极其时尚、极其富有传奇色彩。上半城的雨,下半城的雨,飘飞的雨,流淌的雨,都与梦幻的光影融汇成一种灵动飞翔的美。
同为写散文的我,也感受了山城的秋雨几十年,为什么写不出这样的意境呢?我想问题可能出在没有细心观察上。我知道生活中的绍仑是一个细心的人,写文章更是一个细致的人,正因他的细心细致才写出了这细腻的美文!
绍仑写了山城白天的秋雨夜晚的秋雨觉得还不过隐,继而敞开去写。写那些公路上、河流中的雨中景致:
雨夜中,被秋雨淋浴的城区公路,会在你的眼中幻化成一条彩色的河流,而呼啸而过的轿车仿佛成了穿梭繁忙的小船儿,你会惊奇地发现,快船飞过溅起的水花,都是彩色的,都是充满诗意的。定格那些一瞬即逝的水花,很象无数细细的、跳跃着的水晶珍珠。
秋雨中长江和嘉陵江,亦是很富有情趣的。我这里并不想说两江游船的梦幻与迷离,也不想说两江四岸梦幻般的、琼花般的倒影。而是说雨中江心飘移的小渔船。那几只渔船,那几张撒开的渔网,那几首船里飘出来的歌谣,会让你联想起唐宋诗情画意所遗落的骚情与韵致。
绍仑不愧是诗人,用诗的语言描写公路、河流的所见所闻所想,把静态、动态,远景、近景都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那么意景盎然,让读者在分享公路、河流中的雨中景致的同时,也分享了他那诗一样的语言之美!
情到深处忆母亲
多年前我在负责编辑《南山风》杂志时,就读过发过绍仑的一些散文,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写亲情尤其是写父亲母亲的作品,不但深深地感动过我,还让我至今难忘!
《我心目中的母亲》发表在《南山风》杂志上,是一篇写感念母亲的散文,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二者巧妙地结合,写得有滋有味,令人细嚼慢咽,然后回味,也有味之无尽的感觉。
绍仑在开篇中写道:
母亲的确老了。她的奉献是除了把我们五个兄弟妹哺育成人后,还带大了她的孙女、孙子这一辈。如今,五个孙子中,老大、老二、老三都已工作了,老四和老五,正在读大学。小的长大成人,母亲却已经是80岁的人了。
这种开篇点题的手法,被绍仑用得恰到好处,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是啊,我们谁没母亲?想必大多母亲与作者的母亲一样,无私奉献,“为了儿辈为孙辈”,把后人一代代带大,该享福时,自己却两鬓染霜,步履蹒跚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读者读到这样的文字,谁不动情动容,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呢?谁不想把文章继续读下去呢?
绍仑在交待了自己回到老家郭家沱锣旗寺(镇)看望母亲后,简约地介绍了下经过,笔锋一转,继而动情地写道:
80岁的母亲不善言谈,儿孙回家,她只是乐在心里,又没有什么多的话可说,只想着做饭、洗碗,或不停地说:“把衣服脱下来,我给你们洗一洗吧。`她一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给儿孙们做事,洗衣服。你不让她做事,她反而不高兴。”
读到这里,谁不为这位一生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呢?
手法老道的绍仑,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和美好的期望,进而深情地写道:
不管在什么地方,牵挂母亲总是一块心病,只希望她老人家活到90、100岁。我从来没有把母亲看成是一个伟大的人,而是把她作为一个极平常、极善良的母亲,普天下所有母亲的朴素与善良她都具备。
啊!母亲,一个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啊,一个只知付出而不求索取的母亲啊,难道她不就是中国母亲的一个缩影吗?
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母亲能健康的活着,母亲健在,兄妹们就会自觉地回家过年,孙子们就是安家了,回家看婆婆也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凡工作了的孙辈们回家都会给婆婆送两三百元钱,讨婆婆一个欢心。
母亲在,就是一个牵挂,更是一种依恋。今年母亲节,我儿子给他妈发了一个短信。而我也给老母亲去了一个电话,问她还好吗?没有感冒吧。她在电话那头很高兴,其实她并不知道什么日子是“母亲节”,她只是说:“儿呀,你们要保重哟,经常来个电话报个平安吧。我拨不来电话,你们的电话号码我也记不住。”
我与绍仑是老朋友,可以说在作家这个朋友圈内知他者非我莫属,于我的心中,在家,他是孝子,他是好丈夫,他是好父亲,现在还是好爷爷。因此,绍仑写出如此深情的文字,想必是对母亲的孝心使然。
我认为,文章结尾这段话最具警醒意义:
每次回老家离开家时,母亲总是要送我到村头的山垭口。当我在大老远处看到母亲还在依依不舍地挥手时,我心里总有一种酸楚的滋味,她已很消瘦了,背也驼了。在我的视线里,她的背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了。
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经常给母亲打电话,因为现在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在那里住了,平常只有妹妹常回家陪她。当然,我们也应该多抽时间回家看看,让她老人家尽量少一点孤独和寂寞。
这结尾把文章推向了高度,为文章增色不少,读者读到这里,定会想起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流行歌曲,想起自己孤独中的母亲,继而提醒自己:为了让母亲少一点孤独,自己是不是应该多抽点时间回去陪陪她,让她的晚年幸福些,再幸福些!
我想,只有这样,作儿女的才能获得心里的平静!
我将此稿传送绍仑审校时,他心情沉重地电话告诉我,他母亲已于不久前因病驾鹤西去了。低调的绍仑,他不愿打搅亲朋好友,只说了一句话,“后悔自己陪母亲的时间太少了,人生最珍贵的仍是‘常回家看看’”。
绍仑的电话,让我也心情沉重起来了,我理解他的心意。常言道:花赏半开,酒饮微醉。写读后感也不能把什么都写尽,没写到的还是请读者自己去解读吧,也许这样更有意义!
曾绍仑,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集《雨街》、《心路履痕》,作品收录多种文学作品集,曾获多项省部级文学作品奖。现就职于重庆市慈善总会。
本文作者林克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南岸区作家协会秘书长,原重庆长航工会宣传干事,现为重庆物业杂志社记者。曾获重庆市自学成材奖等多项奖励。代表作有散文集《长江三人行》,报告文学集《缺陷者的鲜花》、《巴渝画家传》、《重庆当代画家传略》等。
手术中的陶勇 资料图片
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恶性伤医事件。经历生活激变与生命顿挫的他,在以新的姿态重新出发时,与好友李润共同推出随笔集《目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讨论人生、重审生命,从而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作者心向光明,通过思索生命意义、人性价值、职业信仰、生活信念的文字,为人生“赋义”,以真诚而有深度的生命沉思,化解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心灵冲击,从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出发,将自我与社会相连,捧出心灵,呼唤良知与爱,召唤每个人寻回对生活的初心、对光明的憧憬、对信念的持守。
《目光》字里行间显豁出一个光明的心灵世界。作品带着生命的体温,展现良知的道德光芒,提供了有价值的“反伤痕”书写,反衬出面对世界“撒娇”的“疼痛文学”的狭隘与肤浅。曾经的“伤痕文学”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反思历史,呼应社会、文化转型中的重要命题,以理性的姿态省察个人命运,蕴含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心理内容。而今天所谓拥抱“后现代”、去深度化的浅俗性流行写作当中的“新伤痕”书写,则是“娇惯的心灵”以精神后撤的姿态,在大时代里营构无限放大自我的“小时代”,顾影自怜,渲染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反复咀嚼“精神剩余物”,呼疼喊痛。书写者将个人与总体性的社会结构“脱嵌”,把“意义”流放到生命的废墟,放弃对“精神高地”的攀登和对生命韧性的磨炼,用空洞的抒情、虚无的腔调来为个人犬儒主义的生活姿态张目。《目光》与这样的写作形成强烈的反差——不仅是文笔上的,更是写作者自身的精神高度、生活态度上的。
自始至终陶勇没有沉溺于创伤性事件之中,而是诚恳地对生命中关键性节点、启示性片段进行回溯,重新探究其中的意义。正如哲人所言,“苦难是美德的机会”。特殊经历给了美德现身的契机,也彰显出将自我从生命的意外中超拔出来寻求超越之道的个体心灵质量,以及这种心灵境界与时代的进取精神相匹配的高度。
作者超越一时之遭际的进取姿态,在于面对生活的重击不退缩,不因暂时性的生命处境、偶发性状况而否定职业选择的意义、恒久的人生价值,而是从生死场上走一遭的经历当中,正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明确“向死而生”的意义。他坚信要从有限和短暂当中寻求无限和永恒,不是在人生终点处悬想一个最完满的结果作为人生展开的前提,而是要把目的论化为“过程论”,珍惜生命,把人生意义的寻得和确证放在过程展开的每一个时刻去实现——“人在这世上走一遭,过程远远重于结果,而这个过程的意义就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陶勇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正是在于对“意义”的追寻,对于“价值”的成就。实际上,古往今来的无数贤哲已经证明,探求“意义”的冲动是推动人生发展的强大的内驱性力量,而作者愿意以这样的驱动力发动人生引擎,将自己的生命之河引向宽阔的境地。陶勇深信问道、闻道、求道、守道,可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盈、宽厚。他在书中反复申明对于哲学的兴趣:“站到哲学的高度,你就会找到解读世界之符咒。”超越具体和有限,超越现象的碎片,在更高处去理解生命、看待医学。
尽管作者未必在形而上之思的层面达到了最强的穿透力,然而这种努力是真诚的,并且也确实提升了生命的境界,这从《目光》的生命之思与抒情之诗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随笔集中每一章的后面都附有简练、明晓的小诗,或呼应或强化正文内容,一同涂抹出斑斓、缤纷的心灵色彩,以抒情的笔调向世人表露出一个点亮心灯前行的人与世界遭遇时灵魂的回声。从这回声里可以再一次听到陶勇的自白——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生命与道的深刻关联——生命不是在人与人的对立中显示出独特,而是因理解而兼容。“背着行囊/也要看遍乌云散尽后的美丽……生命是一场旅行/一路寻找价值和意义”。这意义就是从医者认清“医生所能带给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还有在生死之间的一种期待”,他愿意用全部的生命时间和生命力量去托举这种期待;这意义就是以“苍生大医”为最高的自我期许;这意义就是不放弃——“他们没有放弃我,我焉能放弃他们”。作者坚定地在书中“明志”:“我的‘道’就是我的事业,我热爱它,它也能带给我愉悦和价值感。”他将人生的意义、医学与自我的生命贯通起来,三者形成彼此支撑的三维坐标,从而奠定人的存在之基。
由于作者把生命的逻辑重音放在“意义”上,他就彻底地把那种将生命工具化,以物质的占有、享乐的获得、巨利的牟取为生命尺度的价值观驱逐到人生的“原野”之外。作者的目光如何注视,或者说他怎么去看,用什么依据、标尺去看,显示出《目光》的价值。作者的目光并不在物质世界的声色上流连,人,尤其是等待救治以重新拥抱生活的病人以及精神生活、精神形式的发展,才是他深深凝眸的所在。比起因物质而发起的有限游戏,他倾心于因精神而发起的无限游戏。无限游戏不是为了终结而开始的,恰恰是为了延续而展开的,它“持续带给人一种使命感”。在陶勇看来,医学正是这样一场无限游戏。实际上,为医学而奉献的人生也是无限游戏的一部分,生命的意义在其中获得无限延长的可能性,而人的精神也在对“无限”的投入中得到真正的扩充和发展,由此不断接近“人类群星闪耀时”的高远。作者的“目光”所蕴含的价值评判,摆脱了工具理性的思维钳制和物质主义对人性的束缚,体现出开放的心灵对于价值的估量以及正念的力量。作者不以财富追求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不将金钱与幸福画上等号,发自内心地肯定从利他当中感受到的真切幸福——为病人捐款捐物令人有幸福感,为病人解除病苦亦是如此。他用个人的经历和感悟昭示一种值得度过的生活。他在《目光》里提供的启示不是由“空洞的理念”派生,他也无意于向读者说教,他的“信”皆来自他的生活实感和生命经验。因此,作者的评判和“所信”对于读者来说就格外具有说服力。
《目光》所彰显的进取的生命姿态,还在于作者“用心”看见,因而心生光明。作品用温润的情感浸润理性平和的叙述,娓娓道来,情理皆入人心;文章不诉诸激切的倾诉呼喊,却富有心理深度。《目光》里的目光实是多向度的“看见”。个体既见自我,也见众生、见天地。作为医生,陶勇以仁医之爱看见病人的病苦,看见他们生的坚强和热爱生命的勇气。他专攻专业难度高的葡萄膜炎领域,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为那1%的世界带去光明,他恪守与医学所定之约,一约既定,万山难阻。他对小岳岳这样病情复杂的病人不抛弃、不放弃,精心治疗,为了1%的可能性竭尽全力。他为从小罹患眼部肿瘤的天赐及其父亲同病魔搏斗的韧劲与达观的生命态度所动容,他喜爱因白血病而导致严重眼病的小病人薇薇的阳光可爱。他为病人付出,也从病人那里收获爱,更从他们那里得到最有力的生命启迪。当陶勇一度成为病人的时候,他看见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生命热力化为他自身重建心灵的精神资源。于是,“看见”成为双向的照见,目光点亮了人与我的心灵之光。注视他人与事物,“就是把自己置于与它的关系之中”,陶勇见病人、见众生的目光建构了正向的对人我关系、医患关系的认知。首先是信任,以人对人的生命“同情”建立信任。其次是将他人的生命存在、他们面对病症的生活反应作为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的参照。或者说,因为“看见”,更着力省察自身,获得对自我的深度认知,培养对于生活和生命的定力,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大医精诚的境界——如果医生在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关爱患者的心灵病苦的话,那么希望和爱就会离我们更近。
《目光》如同这样一种目光,清澈、坚定。作者理性而不乏温情地审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把无穷的远方等待光明希望的人们视为自我的使命,他深沉地反视自己的生命来路与命运,从生活的考验里更加确定信仰与爱对于生命的意义,决定更加勇敢地面对世界写下“活着”这首属于医者的生命之诗。(作者:叶李,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