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1 0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心愿》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感悟,还是对作品整体的评价。
2. 理解作品:在写作之前,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包括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评价和感悟。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作品类型等,并点明自己的读后感主题。 - 正文: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人物分析: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价值观等,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 b. 情节分析: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以及情节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c. 主题思想分析: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等,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述。 d. 语言风格分析:评价作品的语言风格,如简洁、生动、幽默等,以及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作品或作者的期望。
4. 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过程中,要
强烈的愿望引领人生走向成功
正确的想法,即正确的强烈的愿望,能够引领一个人走向成功。人的能力通过持续努力,可以无限扩展。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相信“人的能力是无限的”,抱着“无论如何必须成功”的强烈愿望,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
我们常常祈望自己或者祝福他人“梦想成真”“心想事成”,但是什么“梦想”才能“成真”?怎样“心想”才能“事成”?“梦想成真”“心想事成”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或者是一句祝福语!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每一个人都具备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潜力。如果让世界上的大多数成功者现身说法,他们的话都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四个字:心想事成。所有的成功故事,几乎都可以如此总结归纳。“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必将实现”是一个普遍真理。可很多人似乎并不相信这个真理。不少人在看到别人的成功案例后,心想:“好像并不难嘛!我也试试。”可他们只是简单的效仿,于是纷纷失败。成功需要强烈而持久的愿望,仅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肤浅态度,当然不可能实现梦想。稻盛和夫先生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愿望的强烈程度。有的人之所以无法成功,正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成功。由于不相信自己,自然就不可能怀有强烈的愿望,于是就无法实现目标。稻盛和夫先生强调:“不管现实状况多么艰苦,都绝对不能对自己的人生和公司的未来抱有悲观态度。应该拥有坚定的信念——虽然我现在面临艰难困苦,但我的人生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我的人生必将辉煌,我们公司今后必将发展壮大”。“要想让新计划成功实现,关键在于志气高昂、不屈不挠、一心一意。”大家在制定经营计划时,肯定会抱有“想让自己的公司变优秀”的想法,但这还不够,必须做到“不屈不挠,一心一意”。不管前方将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气馁,不放弃,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誓要达成目标。这种纯粹而坚定的信念,便是成功的秘诀。想做成某件事,首先必须坚信事情一定能成。怀抱梦想,追逐梦想中拓展事业。正确的事情按照正确的方法贯彻到底。稻盛和夫先生说,人们常常埋怨“事不遂愿”,但是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心里原来就有“事不遂愿”的想法,后来才有“事不遂愿”或者“事与愿违”的结果。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宇宙中存在一股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的力量洪流,我们可以称它为‘宇宙的意志’”。正是这种意志创造了原子、分子的形成法则,而法则之间的组合又创造了这个世界。正是因为这种“宇宙的意志”,强烈的,持久的,美好的愿望将会变成现实。“思念即因”。经营也好,人生也好,首先“心不想,事不成”。稻盛和夫先生说:“心不唤 物,物不至。”就是说你自己内心不渴望的事情,不可能在你身边出现,不可能变为现实。但是“心想”了,就一定“事成”吗?那也不一定。这种“心想”,如果只是头脑里偶尔闪过的“念头”,或者只是口头上随便表达的“希望”,这种程度的“心想”,不可能“事成”。只有“强烈的愿望”“持久的愿望”,按稻盛和夫先生的说法,“持续的、渗透到潜意识里的强烈愿望”,才能使你“梦想成真”,而且一定能使你的“梦想成真”。“境由心造”。你抱什么样的想法,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这个人的价值。“强烈的愿望”是成功的第一要因,成功本身不过是结果而已。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只要我们头脑里出现“想要这样做,想做成这样”、“无论如何都要这样”的愿望时,从遗传基因层次上讲,这种愿望大体上都在可能实现的范围之内,就是说我们人具备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的潜在能力。稻盛和夫先生的一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一生。创造了两个世界500强,日航的改造完成,是稻盛和夫先生抱着“强烈的愿望”创造的奇迹。稻盛和夫先生说,“强烈的愿望”是一切事业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一切无从谈起,没有这种愿望,“可能”也会变成“不可能”。所谓“强烈的愿望”,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实现的愿望,就是一天24小时思考,吃饭也想,走路也想,睡觉、做梦也想,甚至洗澡、上厕所也想,反复深入,细致周到地想,念念不忘地想。用稻盛和夫先生的话来讲就是:“从头到脚,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流将出来”。这样的“愿望”或者说“思考”,就是一次又一次在头脑中进行的“模拟训练”。事情还没有在事实上发生,却已经在头脑中“进行”了许多遍,以至在心里已经“看见”了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开始时只是理想和愿望,在头脑里反复演练的结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渐渐消失,产生“没做的事情也好像已经做过似的”感觉,自信从中而来,到达在“思考中看见结果”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如果抱有“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强烈愿望,在脑海中天天反复模拟演练,这愿望便能渗透到潜意识。任何事业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一步一步的积累。
“怀有强烈而持久的愿望”,要强烈且持续地念想“我想度过这样的人生”“我想打造这样的企业”。只有这么做,才能使愿望渗透至潜意识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将实现的事物或现象,不过是思想在现实中的投影。在前人未涉足过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这一点尤其重要。创新技术在落地之前要在思考中“看见”,看见材料或者设备,并且这种看见是彩色的。稻盛和夫先生在刚刚参与无线电通信事业时,就推算出手机,一种隐藏着无限可能的产品—的发展速度,将来的市场普及程度,它的尺寸、价格。使用时的月固定费用,通话费,以及通信公司自己的价格设定等。也就是说,在手机时代尚未到来之前,稻盛和夫先生已经清楚地“看见”了手机时代的几乎所有的要件,当时,有人记录了稻盛和夫先生预测的有关数据,等实施以后,大家都感到惊讶。这就是“强烈愿望”导致的“看见”。把“心想”提高到正确的、坚定的信念。“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的愿望”,才能“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稻盛和夫先生,也给我们指出了怎么样才能“心想事成”的具体做法,那就是: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施。能力和努力程度几乎相同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人们立即会说,那是因为运气、因为命运,但是我却认为,原因在于他们所持的愿望在高度、深度、热度、大小程度上的差异。“在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时,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人的能力会不断成长和提高”。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会简单地给自己下结论——“这个我不可能做到”。他们把自己当前的能力作为判断基准。人的能力并非静止不变,人会朝着未来的方向,不断成长进步。因此,在数年之后,就能做到当前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没有“我能”的精神,人类就不会进步。因此,不要说“我一没文凭二没素养三没技术,所以做不来”,现在开始努力也不晚。只要坚持认真学习,将来势必能够取得进步。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能够创造出各种可能性。想必没有人会真正放弃人生,没有人会真的甘愿维持现状。在潜意识中,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努力打拼而过上更为精彩和美好的人生。可一旦面对现实中的难题,却往往退缩不前、否定自我。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消极态度,即便遭遇艰难险阻,也要相信自己:“我应该能行”“只要好好努力,我应该能搞定”。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从而人朝着目标努力迈进。稻盛和夫先生说,向新的,史无前例的事物挑战时,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确信一定能够成功,有强烈的成功愿望,把实行的情景在头脑里进行具体的描绘,进行大胆的构思。构思时应该乐观,这样才能让思想的翅膀自由地展开,新点子、好主意才能涌现出来,并能吸引周围的乐观派积极参与,在构思阶段一定要找那些思考问题不够周密,但性格率真、对新事物有好奇心的“乐观派”商议;在把构思落实到具体计划阶段,需要慎重、细致、周密,需要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和严密的计划,所以具体计划的阶段要“悲观派”参与;一旦计划付诸实施,又要强调乐观主义,以乐观的态度,切实的行动去执行计划、完成任务。如果真的想要做成一件新的事情,不可或缺的首先就是“强烈的愿望”。宇宙一刻不停地进步发展,这就是宇宙的法则。宇宙正朝着使天地间万物幸福的方向、进步发展的方向运转。遵循宇宙的法则,一切将会顺理成章地顺利发展,宇宙的结构便是如此。如果您“事不遂愿”,那就是您自己内心的问题,强烈的、持久的、美好的愿望都是会变成现实。如果你内心不予呼唤,方法也不会来,成功也不会来。因此,首先得具备强烈而切实的愿望,这一点最重要。这种愿望成为起点,最终定能实现。一个人的人生,和他内心描画的蓝图一样。愿望就是种子,为了在人生这个庭院里扎根、长茎、开花、结果,种子是一切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因素。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首先需要达到“痴狂”程度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进。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才是达到目的的唯一方法。我们共勉:不管前方将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气馁,不放弃,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誓要达成目标。我是紫阳花开,衷心感谢您的阅读!
从根本而言,无论是人类整体还是个体,其生存状态都由两大因素决定。其一是存在于外部的客观环境,其二是存在于其内部的主观意识。也可以说是内心状态或思维方式,用稻盛先生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秉持的是怎样的一颗“心”。
被誉为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1932年出生于日本,1955年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
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历任社长、会长,1997年起担任名誉会长;52岁创办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1984年个人出资设立稻盛财团,担任理事长,同时创设国际奖项“京都奖”,于每年11月对那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同年创立盛和塾,帮助中小企业家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著有《活法》、《京瓷哲学》、《干法》、《心法》等著作。
他笃定居人上者,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他坚信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积极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之事的人并有一颗利他之心。
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犹如电影放映机将影像投映到屏幕上一样,内心描绘的景象,会在人生中如实再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感觉有些人的运气特别好,而有些人的运气就有点儿差强人意,而所有的种种人类又总结出了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来证实这些现象。
墨菲定律,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这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在《心》这本书里,稻盛先生就列举了自己许多亲历的体验来证实“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灵塑造现实,心灵驱动现实的可实现性。
稻盛先生很小的时候,在鹿儿岛的老家有二个叔父和一个叔母都死于肺结核,整个家族都笼罩在结核病的阴影中,他自己很害怕被传染,所以每次经过患病卧床的叔父房间时,都捏着鼻子飞快地跑过去;但他的父亲和哥哥则毫不惧,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为没有那么容易感染病毒,所以舍身忘我地照顾病人。而结果却是,父亲和哥哥都安然无事,只有稻盛先生被病毒击中,而也是从这件事中他才在书中看到这样的内容:“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人只会遇见和自己性格相符的事情”,只要人格发生变化,内心所抱的愿望就会变化。由这种愿望所产生的现实,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在《心》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看到稻盛先生提及一些会让周围人感到惊讶的许多事情,但他却认为理所当然,一起来看看这位“背着太阳行走”的人遇到的“奇迹”:
因工作需要去到日本各地或是海外时,在到达之前那一刻还是风雨交加,但当他到达后却转而为晴空万里,连一丝云彩也没有。在他逗留的几天都是阳光灿烂的好天气,但等他到了机场上了飞机,飞机一升空,天空就暗云笼罩,很快就下起大雨或大雪,这样的情景多次发生。(这个“魔法”仅在工作时才应验,如果是旅游或其他私人外出的时候就完全无效。)
还有,就是乘坐汽车时,不管道路多么拥堵,总能不可思议地避开堵车,顺利到达目的地。有一次为了赶40分钟后起飞的飞机,由于高速公路堵车,所以普通道路也都堵了起来,出租车司机师傅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平日里需要30分钟的路程,40分钟是不可能到达的,但稻盛先生说了平时不说的话:“先不要那么说,请开车吧,当我乘车时,道路就会通畅起来。”结果,只用了20分钟就赶到了机场。
我们不难看到既有诸事顺利度过人生的人,也有凡事都不如意的人。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心中描绘什么,抱有怎样的思想,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这些都是决定人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心态,周围的境况也就焕然一新了。
拥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就能开拓与之相应的丰富、精彩人生。
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时候牺牲自己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这样的心,用佛教的语言,就叫“利他之心”。
如果只要自己好就行,心胸狭隘,甚至为了自己得利,不惜踹落别人,持有这类邪心的人,他们哪怕获得了一时的成功,最终必将没落。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感叹,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付出了这么多,人生却总无转好的迹象,稻盛先生说,他应该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叩问自己是否还有一颗正直的心。以利他为动机发起的行动,比起利己的私心行为,成功的概率更高,有时甚至会产生远超预期的惊人成果。
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思考一下这个决策是不是对世人有利?是不是利他的行为?凡是能够确信是基于利他,发自“善意的动机”的事业,最后都会获得成功或是好的结果。
《心》中述说关于稻盛先生重建即将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JAL,日航)时,就是出于善意的动机才做的决定。当时政府和企业再生支援机构提出他出山伸援手相助的时候,他以年事已高,又是航空业的门外汉等理由多次婉拒,但在再三请求之下,他不得不思考:这项工作包含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参与这项工作是否出于“善意的动机”,最终意识到这项工作为了日本经济的重建、为了三万二千名员工的工作、为了日本国民的便利,决定接受请求就任日航会长。
在稻盛先生的领导下,他们干净利落地颠覆了日航二次破产的悲观社会舆论,在着手改革的第一年,日航的业绩就迅速恢复,甚至还多次创造最高的盈利纪录。在破产的两年半之后,日航成功实现了股票的再次上市。
稻盛先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而所有善意的动机都将会引导事业走向成功。
只要以利他精神为根基,不忘谦虚,不忘和谐,努力成长,那么宇宙就一定会给予援助,成功和发展就能持续。
500多年前,中国有“阳明心学”;400多年前,日本有“石门心学”。稻盛先生是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但他终生追究的问题也是心的问题。
稻盛先生年轻时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经营企业,更是需要高度的现实主义或叫唯物主义精神,但是,从年轻时他就意识到,比起科学技术 ,比起经营战略,人心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提出并贯彻“以心为本”的方针,时时审视自己的心态,净化自己的心灵,同时洞察他人的心境,千方百计、殚精竭虑,努力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人生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提高心性,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目的。
人心中有本能的欲望,有感性的冲动,有理性的算计,还有灵魂的污垢。如何净化,如何抑制?需要日常的修行。如何修行?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全身心投入工作,精益求精,从中获得乐趣,就能抑制怠惰之心。同时,聚精会神,专注于工作,私心杂念就会自然消退,这是最有效的修行。
2、要谦虚,不要骄傲
努力工作获得了成就,特别是掌握权力以后,人就会傲慢起来,这简直是历史规律,连伟人也难免俗,因此,抑制傲慢心、保持谦虚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修行。
3、要每天反省
即使很勤奋,但人有时还是会偷懒,即使告诫自己要谦虚,也会有人奉承,人还是禁不住傲慢,有时还会发脾气。坚持每天反省,就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坏。这条修行必不可缺。
4、活着,就要感谢
人若认真反省,意识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得益于周围人的支持与帮助,就会生出感谢之心。另外,如果把挫折和灾难看成磨炼心志、增益能耐的机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并更加努力的话,就是非常卓越的修行。
5、积善行,思利他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善似无情,小善是大恶”。分清大善和小善,真正为他人好,真正得他,才是有效的修行。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人毕竟是烦恼的动物,特别是遭遇失败、打击和委屈时,难免痛苦烦恼,这个时候,以理性抑制烦恼,把精力投向新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修行。
只要坚持修行,心性就能提升,事业就能成功,人生就能幸福。把心安顿好了,一切都会好的。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关键在于,当遭遇前所未见、如同绝壁一般的巨大障碍时,在那一瞬间,能不能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敢不敢想“是我的话,一定能攀登”。
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踌躇和犹豫导致无法攀登,即使过后拼命给自己打气,也只能是马后炮。就这一步之差,命运就迥然不同。所以,坚定地相信自己能行,相信光明的未来必定到来,同时迎头碰击困难这一壁障,不气馁,不放弃,正面对抗。
带着这样强大的心灵不断前进时,逐渐就能看到以前完全无法看到的前进道路,理清走向成功所需要的种种线索,曾经看起来远在天边的成功,不知不觉就变得垂手可得。
大自然教给我们知足的生存方式,为了生存,动物需要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但是让欲望过度增加,动物中绝对没有这样的行为,它们都具备知足的本能,它们不会肆意捕杀猎物,因为如果导致猎物的减少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存。
爱己之心、私心、利己这些对于自我的执着才是人类欲望的真实面目,经济是以欲望和利己为杠杆发展的,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能源问题等等,随着人类欲望的增长会导致恶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明是以“还要更多”这种欲望为原动力,是时候再次学习并掌握“知足”这一思维方式了。
上天赐予的财富和才能要回馈社会。基于得他之心生活,就是祈愿他人好,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心尽力,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为。
认真磨炼灵魂,心灵变得清澈美好,那么,我们周围的人心灵也同样会变得美好。远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不与他发生连接,对那些恶意的声音,一概不要去听,不把它们当回事。因为如果有反驳那些诽谤中伤者、要战胜他们的想法时,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就被玷污了,只要不去对抗他们,他们不久就会静静地离去。
拥有强大的内心就可以成就美好的未来。
心从里到外,由真我、灵魂、本能、感性、理性这五层组成。核心是真我,就是真善美 ,具体来说,就是坦诚心、上进心、谦虚心、反省心、感恩心、知足心、利他心、乐观心、勇猛心等等。
《心》,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