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1 09: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心声》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心声》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2. 概述作品:简要介绍《心声》的背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让读者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 表达感受: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你阅读《心声》后的感受,包括喜悦、悲伤、感动等。注意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你的感受。
4. 分析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心声》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如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的写作风格等。
5. 结合自身:在作文中,适当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谈谈《心声》对你产生的影响,以及你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
6.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感受;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结合自身经历;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感受。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具文采。
8. 观点明确:在分析作品时,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避免模糊不清或偏激的观点。
9
国庆感怀
颂读心声
文章作者 | 刘成章
朗读 |金亮
本期编排 | 郭震如
想的念的都是中国
多少个念头,在那片土地上,不论是迎着晨光去买菜,还是踏着暮色去散步,抑或参加作品讨论会;为公务而去出差;背着挎包下乡深入生活,我的心境都是那么平和。
而在更多的时间里,我都是以这样的平和心境静静地伏在案头,手握着笔,笔触着纸,使手上的血脉和笔上的墨水贯通而又融合,在纸上浇灌出一茬又一茬的令人快意的庄稼。
身边似乎有树,树上有一种鸟儿总是叫着:笔耕!笔耕!(就把它叫作笔耕鸟)初来美国的时日,曾经打算,到这儿也要像在国内一样,每天都平平静静地伏在案头劳作。
但是,现在心里却开了一片忧伤烦乱之花,那些忧伤烦乱之花又把它的忧伤烦乱传染给四周,而身边的树却没有了,笔耕鸟更不见了踪影,要享受庄稼翻浪的丰收喜悦,已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了。
那是一种牵骨动髓的感情的放电。那是一种对一个历史空间一个心灵圣地的潜意识的眷恋。为什么会这样呢?好像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模模糊糊觉得,大概是因为自打我呱呱坠地,耳濡目染的是那里的一切。
因为那里的一切养育了我、丰满了我、生动了我,渗透于我的血液之中,早已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所以思念的绝不是那里的某一些事物,而是那里的一切。
只一个多月,却像十年不见了。甚至不见了它的云烟,它的那一丝氛围,也叫人无法忍受,更不用说见不到它节日的锣鼓和晚间的《新闻联播》了。恨海天苍茫,几乎把它完全隔绝了——隔绝了一个千亲万爱的综合体,而这千亲万爱的综合体包容着我所思念的一切啊——哦,我的中国!
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每天送来的报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手翻报纸响,响声不绝于床头椅上,室内室外,嘁嘁簌簌呲呲。
在中国的时候,满眼都是中国,到了美国,只能透过一个窄窄的缝隙看中国了,那就是这些报纸上有关中国的一些栏目,一篇一篇地看,一遍一遍地看,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
在我好几十年的生命岁月中,曾有何时这么仔细地看过报呢?没有。总是大体扫一眼就扔下了。总是茶余饭后,脑袋挨上枕头的一刻,随便翻翻。可是现在,我竟是这样地看报了。
人心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在中国时对中国的一切都不觉得怎么,可是现在离开了中国,竟对她的每一条消息、每一个动静,都投注了亿万吨的关切。然而我常常叹息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它的一鳞半爪。逢上那样的时候,我多想重新把那一叠报纸捧起来,拌一拌,我多么希望能拌出一条完整的龙来,让我拥抱,让我抚摸,让我吐吐游子之情。
虽食有鱼,我倚柱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虽出有车,我倚柱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我倚美利坚摩天大楼的凌霄柱,我弹中华五千年炉火铸就的不锈之剑,我歌:长铗归来乎!长铗归来乎!
那么,我是20世纪末叶的冯谖了。但是我的歌不是唱给美国的孟尝君的。我的歌应如我的心,我的心应如我的躯体,我的身体应如水墨画中松上兀鹰,翅膀忽地展开,一纵而起,飞,飞,飞过浩瀚无边的太平洋,飞向中国。
那么中国,母亲中国,当你看到你的远离膝下的儿子远道归来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和我一般兴奋、一般欢喜?
来源:人民网
海报设计:钱尤祎
曾经,陈延年、陈乔年等人苦苦探寻中国的复兴之路,牺牲时正如现在“90后”“00后”这般年纪。今天,一批批青年自发前往龙华烈士陵园纪念,他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信件。其中一封信称呼他们为“延年哥哥、乔年哥哥”。一声“哥哥”,拉近了时空距离。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深爱我们的国家。
前两日,人民网上海频道和龙华烈士纪念馆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全城找你——龙华烈士陵园里出现的那封信的小作者是谁?》寻找这封信件的作者。
很遗憾,我们没有收到这位网友的留言;很幸运,我们收到了很多像这位小作者一样的青年信件。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为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人民网上海频道与龙华烈士纪念馆联合策划主题为“哥哥,请听我说”的纪念活动,写信的网友和学生到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的墓前,说出他们的思念,说出新时代青年的心声。
即日起,人民网上海频道将陆续推出“哥哥,请听我说”音频读信内容,今天,我们推出第一篇《错位时空,我们无声对望却心灵相通》。
广东网友:“隔着时空无声对望,相信此刻我们心灵相通”
音频:从广东赶来的新青年“芋圆”读信。
芋圆(网名)来自广州,她带着给陈延年的信件和卡片,坐两个多小时的飞机专程赶到龙华烈士陵园。我们问她为什么这么远赶来,她却说:“我不觉得远。”
“认识你是在很久以前,真正了解你却是在今年。”和众多的年轻人一样,芋圆也是因为《觉醒年代》熟悉了陈延年、陈乔年烈士。
“您生命的长度或许只有不到三十载,却在奔流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您的出现如烟火般短暂绚烂,却燃烧自己照亮整个黑夜。后来,还有无数人寻找你的光,奔向硝烟深处,换来如今的黎明。”
“当我看完《站着从容就义》后,更深深地觉得薄薄278页不足以写尽您的一生,于是我沿着您奋斗奔走过的地方,丈量您生命的厚度。”
“当我走出地铁站,抬头看到你的照片出现在最繁华的街道的大屏上,正对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巨幅贺词,您微笑地望着这一切,我却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此刻,晚霞绯红,街灯亮起,您目光所及之处,凝成一片红色的海洋,繁华的中山五路人群熙攘,我却忍不住驻足良久,我们隔着时空无声对望,我相信此刻我们的心灵相通,这应当是你梦想中的新世界吧。”
网友致陈延年的信。 人民网 王文娟摄
“广东区委旧址所在的文明路上有许多美食老店,为了喝炖汤和糖水,我大概走过几百遍,惭愧的是,我数次路过旧址门前都没有驻足停留。”
“于是,前不久我回到这里,看看你办公过的地方。我去的那天下着大雨,屋顶漏雨滴在办公桌上,走廊的长梯通向房顶,不知当年你,是否爬上屋顶在那里沉思过前路该如何行进?”
“很多年过去,一切都大不相同了,如今的文明路是老广州有名的美食聚集地,但当我深处那间小小的办公室时,我却觉得时间并没有流逝,您的身影仿佛依旧遍布整个房间。”
“还好,我们依然面对同一片星空和同一片大地,只是时空错位,那天的雨穿透的其实是九十几年的时光,雨水滴进当年的骑楼,也滴进我的心里,让我每次走过您走的路时,心都是潮湿的。或许是身处广州的缘故,我的生活轨迹似乎总是和您重合,沿江的夜景是广州最美的,可我吹着夏夜晚风的时候,却总是不自觉地走向沙基惨案纪念碑……”
芋圆有很多话想对烈士说,她的信写了又改,最终以四页纸的形式放在了陈延年的墓前。她觉得写信这种方式好像面对面交流一样。
这一次来龙华,芋圆的胸前佩戴着陈延年、陈乔年形象的徽章。她说自己去了以前陈延年工作过的一些旧址,然后拍了照片,并且带来这里。“我想让他看一看,曾经他工作过的地方,如今那里的人们生活都很好。”
学生网友:“每次想起您,我会觉得无比亲切与安心”
音频:一名高中生署名为“深爱您的新青年”读信。
莹莹(网名)是一名高中生,很喜欢历史,这次是向学校请假来到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的墓前,想将写给“哥哥”的信读给他听,署名“深爱您的新青年”。
“前几天我来过这儿,给您还有乔年弟弟、世炎同志献上了一束花,我一直望着您的名字,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我想多陪陪您,告诉您如今的美好社会。”
“深爱您的青年”写给陈延年的信。(龙华烈士纪念馆供图)
“自从那天我每日都盼望着再来龙华,再多看看您,每次去翻阅您的故事时,我内心都充满着一股温柔的力量。在我心中,您一直像我的友人,我的兄长,您身上的执着、坚韧是我想去学习的,每次想起您,我又会觉得无比亲切与安心。”
“今天是您离开的94年,我有幸再来到您的身边,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的少年一路迎向那被黄昏染红了的天边,怀揣着来世的梦,走向今生的终结。我在您身边像那天一般,轻轻放上一束花,我相信您一定会感知到这一切。您定会与您的梦悄然邂逅,请笃信那个梦,因为如今这盛世,如您所愿。”
全国各地网友发来读信视频
除了有些网友来到墓前诵读他们的心声,还有全国各地网友发来视频,线上读出写给“哥哥”的信。
“您在牺牲时说,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
“在我的印象中,您还是那个坚定追随着哥哥的‘苹果弟弟’,从小与‘冰山哥哥’勤工俭学,自给自足,很令人敬佩。”
“你说,饥寒交迫,难折吾志,你说,危险困苦,不改吾道,你说要将青春支付于为民请命,奔跑,带领起义”
上海中学生致敬英雄
近日,上海三所中学的学生们也来到龙华烈士陵园,大声说出他们的心声。“在我心中,少年就应当和你们一样,有着意气风发的理想,有着沸腾的热血,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永恒的理念。你知道吗?后来,你们成为了中国青年的代名词,而每一个中国青年,也为之努力着。”……“哥哥,你看到了吗?今天我们的世界已经换了一个世界。我们有美丽的校园、可以安心读书的教室、可以奔跑的大操场、可以一起学习的同学……我们到处都有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琳琅满目的商场、好吃的美食……我们有让外国人羡慕的高铁、也有能上天的火箭和空间站,还有能潜入深海的蛟龙……”
学生向陈延年烈士敬礼。人民网 韩庆摄
学生向烈士致敬。 人民网 顾海民摄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向英雄致敬。(音频由人民网上海频道与龙华烈士纪念馆联合录制)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