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1 18:26
写作核心提示:
When crafting a 100-word English book review, consider the following tips:
1. "Clarity": Be concise and clear in your expression. 2. "Focus": Stick to one main theme or impression from the book. 3. "Specificity": Use specific examples or quotes to support your point. 4. "Objective": Maintain an objective tone, balancing praise and critique. 5. "Structure": Begin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followed by your main points, and end with a concise conclusion. 6. "Vocabulary": Use a variety of vocabulary to keep the review engaging. 7. "Conciseness": Avoid unnecessary details or repetition. 8. "Punctuation": Use proper punctuation to ensure readability. 9. "Tone": Reflect the book's tone, but maintain a professional or personal tone as appropriate. 10. "Feedback": If applicable, provide constructive feedback that could benefit the author or other readers.
直接跟大家分享本书学英语的方法100LS,就是把一部电影或一部剧刷上100遍
具体步骤:
第一步,关掉所有字母观看第一遍;
第二步,打开母语字母观看第二遍,确认之前没有听懂的部分;
第三步,换成英文字幕,把刚才没听懂的片段抄下来;
第四步,反复练习听不清楚的片段,听完马上跟读;
第五步,关掉所有字幕,观看剩下的97遍。
这个方法是在我《认知驱动》上看到的,当时看到这个方法时我的眼睛都亮了,觉得终于找到一个有效学英语的方法了,于是果断入手了这本书,计划着读完这本书就去实践,结果等读完,我犹豫了,是我想的太简单了,方法可能有效,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早知道不读这本书了,知道的多了反而增加了行动的压力。
首先,电影不好找,现在手机APP上的电影几乎都是中英双字幕,没办法关掉,不能用。所以只有去下载电影,资源不好找,幸好万能的某多有卖,花个几块钱就可以了,还配有语音和文稿,真好,省得我去弄了。但下载下来也是纯英文字幕的,没有没字幕的,最后经过努力发现可以通过视频剪辑把字幕去掉,再去下载一部中英字幕的电影就可以了。
其次,是第四步,反复跟读听不清楚的片段,一部电影的台词至少有几百句,对于没有英语底子的人来说,一句台词可能要重复几十遍,才能读出来,相当费时间,我就是被这步吓到了,一直没有行动,自己吓自己。
接着,是观看剩下的97遍,书上作者分享了自己实践的过程,过程很难熬,经常“左耳进右耳出”,硬着头皮坚持下来。想想也是,看97遍没有字幕听不懂的电影,不睡着就蛮好了,所以作者建议从一部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开始,要不然很难坚持下来。
最后,一部电影100LS只是开始,要想学好英语,还需要听9部电影,总共完成10部电影一共1000天,差不多3年的时间,这样一算觉得好漫长。
好消息是作者说只要能坚持完成一部电影的100LS,再完成9部就没那么难了,因为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了。
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点:100LS不是光看,而是要跟着台词读,100LS=Listening100遍+Speaking100遍。笑来老师说过阅读对于学英语有多么的重要,因为在读英语的过程中同时调用了嘴巴、眼睛、耳朵多个感官,调用的感官越多,脑子记的越清楚。
100LS不单适用于学英语,还适合学其他语言,作者凭这个方法学会了法语、日语和汉语,其背后的原理是通过不断地重复使大脑里的神经元产生链接。
学会一门语言,就相当于多了一条腿,腿越多站越稳,而且如果学会了一门语言,再学其他语言应该比较容易,因为有成功的经验。
没写之前,觉得很难;写出来之后,觉得没那么难了。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高萌、姬烨、李丽)3月19日下午,邓小岚老师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做音乐节准备时突发脑梗,经医治无效,于3月21日晚平静离世,享年79岁。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
去年11月底,为了收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奥林匹克会歌演唱环节的新闻素材,我们走进太行山深处,采访了一群大山里的孩子,也采访到了孩子们背后一位低调朴素的老人——邓小岚。
第一次见到邓小岚,是在马兰小学的音乐教室里。那天下午阳光很好,斜斜地洒进房间,她就那样坐在画满五线谱和音符的黑板前,把自己与马兰的故事娓娓道来。
邓小岚是原《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女儿。1943年,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为了隐蔽起来办报,晋察冀日报深入太行,驻扎在阜平县马兰村。在一次扫荡过程中,村民们为了保守秘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真是不管怎么胁迫,都不讲的,结果敌人在那两天的时间里连续杀害了19个乡亲。”邓小岚哽咽着说。
而她自己,也是在这样的反扫荡时期诞生的。在一次转移途中,母亲丁一岚临产,在山间的一座小破棚子里生下了她。“我妈妈说我是清早的时候,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出生的,然后接着就被担架给抬回报社了。”
时局动荡,加之父母工作特殊,报社再次转移的时候,邓小岚被留在了阜平。村子里一对老夫妇养育了她,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把她送回父母身边。
“那些老同志,把马兰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非常惦念马兰的村民。”
2003年的一次偶然,改变了邓小岚之后的生活。
她和报社的老人们回马兰扫墓,刚巧碰到当地的少先队员也在扫墓。
“我提议说给爷爷奶奶唱歌,但他们什么歌都不会唱。我心里挺难受的。后来我就想,我要有时间,一定教他们唱歌。”
转过年来,她就兑现了承诺。每年拿出很多时间留在马兰村,在她父母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教孩子们唱歌并学习乐器。从《二小放牛》到《欢乐颂》,从《团结就是力量》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邓小岚始终相信,音乐教育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她说:“歌曲里头都是诗,是人类文化里最美、最精华的东西。学习音乐之后,孩子们的情感会发生变化,性格会变得开朗。”她也坚信,“如果有人教,农村的孩子一点不比城里的差”。
“有一次我们到上海去参加一个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有很多国外的学生乐队,在音乐会的最后,大家一起唱《友谊地久天长》。小志愿者就过来说,如果你们不会英文,可以到最后跟大家一起唱中文的就可以。我说,我们会的,因为我教过他们唱。”
“我就要给孩子们这样一个信心,让他们在任何场合都一点不怯场。”邓小岚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眼神温暖又明亮。
2006年,邓小岚在马兰小学成立了第一支小乐队。说起招募标准,她笑眯眯地说:“我的原则是孩子们喜欢,我能让他们感到音乐的快乐,那就来跟我学。”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邓小岚还曾自费带着小乐队的成员们来到北京,天安门、鸟巢、水立方、动物园……她陪着孩子们几乎逛遍了整座城市。“我第一次带他们到我家里住,我爱人天天给他们熬粥、蒸米饭……不光要有一技之长,也想让他们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直到采访当天,她还清晰地记得大部分孩子的去向。“(小乐队第一批)6个小孩全都大学毕业了,都是学理工的。还有一个男孩子可能都该工作第二年了,他当年考的河南大学。当时我特别高兴,因为河南大学是我父亲毕业的学校。”
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毕业了,邓小岚的小乐队却始终在。“我老说,我变老了,但是我们小乐队老也不长大。”从最初的一个月来一次马兰,到后来随着乐队孩子们增多,基本扎根在马兰,有人问她,为何不安享晚年?她却说,只要孩子们高兴,她就高兴。“不是好多老人都喜欢旅游吗?我就喜欢到马兰旅游。”
2013年,她看到关于德国森林音乐节的报道,音乐流淌在山林之间,沁润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田。“我觉得应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表演……另外,我们马兰的山水也挺漂亮的。”
她在山间的瀑布旁找了一块空地,搭了个简易的“鸽子舞台”。“我觉得寓意也挺好的,鸽子像一只大手一样,托起孩子们的梦想,托起我们的未来。”第一次音乐会,引起了轰动,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纷纷跑来看,连对面的山头上,都站满了人。
这次演出的成功,不光让孩子们备受鼓舞,也让邓小岚有了一个更大一点的梦。纯户外的舞台,极易受天气影响,她开始琢磨着搭一个好一点的舞台。朋友介绍的一位设计师曾做出一个“月亮舞台”的方案,尽管处处都满意,但这个计划却因种种原因被搁置了8年。
直到几年前,“月亮舞台”再度被提上日程,邓小岚联系了当年那位设计师,才发现8年来,尽管这个设计在国际上拿了大奖,也有许多人想用这份方案,但设计师没有把它给任何人。
问及原因,设计师说:“我觉得当初接这个事情的时候,真的就像一个梦一样,我到马兰就觉得那是一个童话一样的世界。山里有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小孩,他们想做个音乐会,我就帮他们设计了一个月亮舞台。我觉得这个舞台就要建到马兰村。我宁愿永远是一个梦,不要破碎。”
“月亮舞台”终于接近竣工的时候,铁贯山下、胭脂河畔,悠悠地飘来了一个更宏大的梦。马兰的歌声,从小岚老师的音乐教室、从山林间的小小舞台,传向了更远的地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邓小岚回忆起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感受时说:“我根本不会想到是这样的事情。”
原来,冬奥会开闭幕式团队看到了媒体关于马兰小乐队的报道,他们也最终决定,让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孩子们在开幕式演唱奥林匹克会歌。
随后的几个月,北京、河北请来的专业音乐老师、希腊语老师给孩子们进行了密集的训练,邓小岚虽然口头上说担心影响孩子、“尽量少掺和”,但她还是经常安静地坐在教室一角,看着孩子们歌唱。得知孩子们要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的时候,她还特意提前确认了时间,赶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上课。
从阜平,到北京,小岚老师一直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在酒店休息时、在鸟巢候场时……总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寡言却亲切,始终在角落里,默默地凝望着、陪伴着孩子们。
距离开幕式正式表演还有4天的时候,小岚老师曾向记者表示:“我想我们小孩一定会表现得很好的,到时候我会在现场。”
2月4日,开幕式正式演出那天,孩子们果然没有怯场。他们专注、投入,勇敢而明亮。用高水平的演出,打动了全世界。
冬奥会结束,又快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孩子们满载而归,邓小岚也像往常一样,再次奔赴马兰,筹备音乐节。
无人料想,意外先至。
舞台之下,将再也没有小岚老师充满爱意的凝视。
邓小岚老师的子女在讣告中说:“妈妈生前最后的18年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儿童音乐教育,这给她带来快乐和满足;北京冬奥会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的奥运会会歌获得世人高度赞扬,更将她的快乐推向高峰,她在自己生命的高光时刻离去,而且走得安详平静,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慰藉。”
曾经有人问过邓小岚,月亮舞台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
她:“也没什么特别的寓意,月亮就是月亮,在水里,在天上,在哪都能看见它。”
今夜,愿这温柔月光,也能照亮远方。
来源: 新华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