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0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谈吃》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谈吃》这本书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作者的观点、书中描述的美食文化、对个人饮食观念的影响等。
2. 概述内容:简要介绍《谈吃》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为读者提供一个背景。
3. 分析观点:深入分析书中作者的观点,如对美食的热爱、对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感悟进行阐述。
4.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例子或个人经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
5. 表达感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阅读《谈吃》这本书后的感悟,如对美食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等。
6.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7.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避免重复啰嗦,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8. 结尾总结:在文章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使文章更具深度
汪曾祺是个“吃货”,吃货谈吃,信手拈来一大堆人生哲理和工作方法。
“粗菜细作”是汪曾祺对生活的耐心,也是古代文人贤达的态度。
“荤菜素油炒,素菜荤油炒”两相得宜,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工作方法。
“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直接将“中庸”之道融入菜谱之中。
也可以说,情绪要给与疏导,又要给予团队正能量的影响。汪曾祺的做菜方法,投射到人的身上,就像大禹治水的疏导,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出其本味而不过,就是中庸之道。
同样的道理,读起来不比一本正经的“领导艺术”有趣多了?
“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菠”。人生下来就与吃打交道,有什么地方蕴藏的道理比吃还多呢?
汪曾祺给台湾陈恰镇做菜,做的事小红水萝卜,他说:“要做客人没有吃过的,才觉新鲜。”这一新鲜,让汪曾祺会做菜的名声传到海峡那边。抓重点,说不同,但凡以这样的思路,做什么事不会事半功倍呢?
“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做什么事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汪曾祺的吃,除了吃出广博,还要宽容,因为“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
在学校编校报时,一天,我们一位教新闻写作的老师,通过同学辗转要到我的电话,打通电话第一句就是:“薛同学,我觉得你编得报纸格调不高啊。作为党报党刊怎么能谈吃呢?”原来,一个桂林的同学写关于桂林米粉的小品,当时我还对这篇文章十分称赞,把对家乡的深情浓浓地熬成一碗汤,从米粉的色香味到舌尖感觉,惟妙惟肖。
当然,我得先承认,我格调不高,因为我在读了李渔的《闲情偶寄》后,还写了一篇《闲话叙幽情》,内容无非吃喝玩乐,侃侃“别人家”的生活。欧阳老师是特别严谨认真的学者,有一番君子之风,说话时总是推一推厚厚的眼镜,很有耐心。但如果不太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维上大概总有些局限。但不知欧阳老师看央视播放“舌尖上的中国”时是什么评价?
文化里最能传播情感的就是吃。吃一顿饺子想象一顿团员,吃一碗手擀面想想妈妈,文化根植在人的生命中,人通过味觉感觉来时时刻刻感受着家的味道、根的感觉。为什么不能说吃?只要留心,生活里的哪一个细节没有深刻道理?
我喜欢吃一种萝卜和青豆做的咸菜,去杂味,只有最初的咸,只要咸淡合宜,味道足够了。《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对味道不贪婪,我甚至有些唯心主义地坚信,吃的境界应该是“将白开水喝出糖的味道”。
工作隔行如隔山,但是大道相通。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更讲技巧。不管小鱼小菜,微小的食材,结合材料特点,还得或焯或炒或煎,调和其味,又得加盐加油,掌握火候。做事治国都是多种因素的精密调和。
爱吃,多半爱生活;会吃,则很能享受生活。在汪曾祺眼里,吃是和写字、画画写在一起的。无关乎在食豆饮水斋中,下笔给豆类画像,从绿豆、黄豆、扁豆到芸豆、红小豆,各尽其味。以这种精致而平和的心态去生活、去工作,怎么会枯燥无聊或者厌倦呢?
20150825
作者:婉兮来源:《品读》2020年第3期
很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买菜。这个做了一辈子饭的老太太,总会有意识地教我分辨猪肉的新鲜程度、茄子的老或嫩、青菜是否打了农药……回到家,奶奶便给我一把小椅子,让我坐下,帮着她剥豆子拣菜,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那个时候的我,懵懵懂懂地重复着这些简单劳动,并不懂得奶奶是在教我做饭,教会我一生里最平凡但也最不凡的事情。
现在我长大了,独自穿行在超市生鲜区,总觉得脚步轻盈欢喜四溢。
看到了精致漂亮的杯盘碗盏,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带回家。
不开心时做一顿好的吃下去,就不再惧怕风风雨雨。
原来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与修行。
因为,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所以一定要学会做饭呀,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为了在这个温柔与残酷并存的世界里,用美食与能量治愈自己。
做饭是一项生存技能
日本有位癌症妈妈千惠,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阿花后,不幸癌细胞扩散,生命进入倒计时。
这位坚强勇敢的母亲,想要在离世前,给女儿留下受用终生的遗产。
思来想去,千惠决定教会女儿做饭,因为学会了做饭,便意味着生存能力的形成。
阿花4岁生日那天,妈妈送了一条围裙作为生日礼物,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她切菜、煮汤。于是,还没有灶台高的小女孩踩着小凳子,颤巍巍拿起菜刀锅铲,用稚嫩的小手去摆弄锅碗瓢盆,调和油盐酱醋。别的孩子还腻在父母怀里撒娇,阿花已经系着围裙,掌管起一家人的肠胃和心情。
妈妈自然是心疼的,但也只能狠下心,将女儿一把推进生活的磨砺和考验里。
她说:“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自食其力,被现在的许多父母简化为高分与高薪,一句“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也不用管”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长大后独自生活的孩子们,常常将外卖吃成了家常便饭,肠胃问题层出不穷。可照顾不好身体的人,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
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女孩阿花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
女儿还不到5岁,千惠便与世长辞。阿花的父亲郁郁寡欢消沉度日,却被女儿踮着脚尖做出的糙米饭和味噌汤拯救。父女俩相依为命,在丧妻丧母的疼痛中继续着悲喜交加的人生。
阿花的一生不至于过得太糟糕,因为她不会委屈自己的心和胃,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任自己的怯懦和痛苦。
教会一个孩子做饭,便是教会他谋生和谋爱。
做饭是一种生活艺术
遇到过一些姑娘,总是谈做饭而色变。
说起这个话题时,她们便摆弄起新做的美甲,骄傲地表示自己十指不沾阳春水,是个养尊处优被富养长大的女孩。
做饭,似乎总带着一丝烟熏火燎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围着灶台转的黄脸婆,做好了汤汤水水,守在饭桌前望穿秋水。因此女孩们下意识地抗拒着,抗拒的或许也不是做饭,而是沦为家庭主妇丧失自我的可悲人生。
我也有过这样的偏见,毕竟亲眼目睹过将青春熬进一粥一饭的奶奶和妈妈,于是迫不及待想要逃离那样的命运。
少年时只希望将来的自己穿着高跟鞋驰骋职场,而始终不愿俯首敛眉洗手作羹汤。
直到大学时去到一位教授家里做客,他的妻子穿着家常的麻质长裙,笑盈盈地切了水果摆盘端上。
有橙子、猕猴桃和草莓,说不上多么复杂,但用心一放,整个果盘就生气盎然地美了起来。我悄悄往厨房瞥了一眼,只见那位师母盘起了长发,正安静切着牛肉,他们的厨房里干净整洁,灶台上还摆了一瓶淡淡紫色的干花。
那天的晚饭很丰盛,红烧牛肉装在青花大碗里、凉拌皮蛋摆成了花朵盛放的模样、翠绿的青菜衬着白瓷盘,一桌子的活色生香。
师母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笑着告诉我们:“我很喜欢做饭,看着它们在我的手里变得秀色可餐,心里的满足和快乐简直无以言表。”教授用欣赏和宠爱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妻子,连声说着,夫人辛苦了。
原来真的有一种女人,能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琴棋书画诗酒花。我们心生崇拜,再往下问,才知道师母主攻美学研究,对美食亦颇有心得。她当时对我们说了一句话,至今难忘。
她说:“女人做饭,不是为了讨好丈夫和家庭,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丽。因为做饭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能用一餐饭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玲珑心思的人,自然也懂得从生活重压里抽出身来,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做饭是一份爱的给予
嫁给高先生不到一年,我胖了好几斤,原本孱弱的身体也在逐步好转。
因为他费尽心思开发出了许多营养又美味的菜肴,大大刺激了我的胃口,也健壮了我的躯体。
补肾的山药、滋补的排骨、美容的番茄,他研究各种菜谱,结合我的身体状况改进加工。因为那些淀粉、脂肪与维生素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让我健康起来、美丽起来。
我觉得幸福,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嫁一个能为你做饭的男人。因为饮食男女的血肉之躯,需要五谷杂粮和肉类蔬果的供养。
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便会自然而然想要给她最好的,把深情厚爱都藏进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你会怕她吃不好,迫不及待要亲自操刀开火,把全天下的丰盛美好都端到她面前来。
厨房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
那方寸之间调和着人间况味,热闹而温馨的扑鼻香气里,有人倾注了许许多多爱。
我们在案板上细细切碎酸甜苦辣,在油锅里慢慢煎炒悲欢离合。一生一世的细水长流,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幸福和欢喜里。
会做饭的你,待到为人父母,便知道怎样将那小小身躯养成强健筋骨;待到父母老去,也懂得怎样用饮食来抚慰他们的老弱伤病。
其实,爱到深处最自然的表达,不过是轻声问一句:“你饿不饿?要不我给你煮碗面?”
做饭是一场人生修行
最会作文章写诗词的吃货,当属宋代才子苏东坡。但稀奇的并不是那些锦绣华章里的珍馐美食,而是才子的一双妙手,文能提笔武能做菜,发明了以“东坡”命名的系列美食,吃得不亦乐乎,活得也始终酣畅淋漓。
苏轼的一生,遭遇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当时的不毛之地,处江湖之远,连同肉身被放逐的,大概还有那一腔抱负和激情。
可他的诗词作品里,甚少出现四顾茫然的忧郁悲观,反而是那种旷达乐观和随遇而安,在书卷上鲜活至今,成为许多天涯沦落人的安慰。
这应该与他的爱吃、会吃且善于制作美食不无关系。
黄州僻远,生活艰苦,苏轼却鼓捣出了一道“东坡肉”,味香而色美,与诗作一起传为美谈。晚年谪居儋州,又发明一道东坡羹,被后世奉为经典。更不要说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了。
我猜想,亲手烹制这些诱人美味时,苏子的一颗心该是静的,像水滴涌入大海,平静却宽厚无边。因为,他已看到平淡生活中的温柔。
苏子的美食之旅,该是一场伟大的人生修行啊,煎炒炸煮即千锤百炼,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所以写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欢,也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路走、一路吃,不惧山高水远,也不怕人心险恶。反正还有一双手一颗心,还有大江南北的各式美味,世间处处皆风景,人生处处逢知音。如此,方能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
用善于发现美和制造美的心与手,将别人眼里的苟且,都活成诗和远方。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时,你就做饭。喂饱自己的胃,心也就不空了。
哭着吃过饭的人可以走下去,哭着做过饭的人则可以走更远。因为不灭的信念与不死的梦想,依旧在内心闪闪发光。
作者:婉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