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飘扬的军旗》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2 20:56

精心挑选《《飘扬的军旗》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飘扬的军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对小说内容的赞扬、对人物塑造的感悟,还是对主题思想的解读等。
2. 突出作品特色:在文章中,要着重描述《飘扬的军旗》这部作品的特点,如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鲜明、主题思想的深刻等。
3. 丰富论据: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列举论据: -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心理变化等; - 情节分析:描述小说中的重要情节,阐述其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 主题思想:探讨小说所传达的主旨,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性光辉等; - 文学手法:分析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如对比、象征、讽刺等。
4. 深入分析:在列举论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对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剖析,使文章更具深度。
5.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小说中的经典语句或段落,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 保持客观:在评价作品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作品的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7.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

有限的自省:从影片《在飘扬的军旗下》管窥日本的战争反思

以《大逃杀》等暴力电影闻名的日本著名导演深作欣二在早年拍摄了许多题材深沉的影片,其中拍摄于1972年的《在飘扬的军旗下》是他从影初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以类似"罗生门"的方式讲述了日军遗孀富樫先惠调查的丈夫死亡背后疑云重重的真相,最后经过走访多位丈夫的战友才发现丈夫因为抵制错误的军令误杀上司而遭到处决的故事。

电影《在飘扬的军旗下》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核与鲜明的反战态度,荣获了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的第二名。该片作为角逐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作品,深受日本影视界与观众的好评,成为了日本反战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

深作欣二导演

《在飘扬的军旗下》对战争的反思、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探讨集中反映了冷战时期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日本战争反思的多层光谱和诸多局限,是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气质的反战力作。

聚焦小人物命运的日式反战电影,彰显出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反思

《在飘扬的军旗下》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而归于悲剧的故事:富樫先惠的丈夫富樫胜男是二战时期的一名日本陆军军曹,死于新几内亚战役。但阵亡通知书上并未写明丈夫的死因。基于富樫胜男死于军法的传闻,富樫先惠找到了几位与丈夫有交集的老兵,力图调查丈夫死亡真相,令她意外的是,几人对富樫胜男的死因各执一词、互相矛盾。

女主角富樫先惠

经过反复调查,富樫先惠发现丈夫所在的小队在收到了日本已经投降的消息之后,仍然被小队长强迫对盟军发起自杀进攻。丈夫富樫胜男等人因此拒绝执行命令,之后与小队长发生冲突并将其误杀。富樫胜男等人为了活命编造了小队长自杀的谎言,不料被上级发现,被处死刑。

整部电影弥散着一种灰蒙蒙的哀怨气息,笼罩在控诉战争对个体无情摧残的氛围之中。影片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都带有冷战时期日本反战电影的鲜明特征,是一部典型的日式反战电影。

首先,故事的主角配角都是小人物。主角富樫胜男不过是个军曹(约相当于士官),其他几位配角,官衔最大的不过是个营级军官。所以,这部电影并非从将军、政客等大人物的角度来展开故事,而完全聚焦了战时和战后小人物的命运。

男主角富樫胜男

用小人物的命运来描摹战争,正是当时许多日本反战影片的常用套路。比如的《军中黑道》,里面的角色基本都是士官、士兵一级,都是基层官兵。

其次,影片深入描写了基层士兵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与战争对军属和幸存者造成的无法治愈的心理创伤,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富樫胜男等人在战时遭受的折磨与苦难,他的妻子在战后艰难为生、幸存下来的老兵无法适应正常生活如同老鼠一般在垃圾堆旁苟延残喘,这些对战争造成的灾难性影响的无声控诉让人过目难忘。

战后成为老师的大桥忠彦

影片中原陆军少尉大桥忠彦在面对富樫夫人时,说出了自己的迷惘——他不知道那些死去的战友的牺牲到底有何意义?他们消逝在战争中的青春有何意义?

大桥没有像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那样将日军官兵的牺牲归结为为了天皇,而是认为:

"为了构筑和平的新日本而牺牲,这是我唯一能找到的答案。"

对于富樫胜男是否死于军法,大桥认为这并不重要,因为在新几内亚战役中死去的所有的人,无论是死于敌人还是死于军法,都不该受到指责和歧视,大家都是"战死"的。大桥对普通士兵生命价值的反思与人道主义态度,成为了影片中罕见的亮色。

临刑时的富樫胜男等人

从反战电影的视角而言,《在飘扬的军旗下》是一部工整的作品,因此成为了当时备受各界认可的反战电影代表作。

如果我们结合冷战时期日本各界的思想动态,就会发现《在飘扬的军旗下》对战争的反思并不是个别现象。日本的军界、知识界、文艺界都从各自的角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

日本文艺界刀刃向内,反思深度远超军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相当程度上催生了日本各界对长达十几年的对外侵略战争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谢罪的日军老兵

首先反思战争罪责的,就是充当侵略急先锋、获益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日本军界。1956年,原陆军中将远藤三郎带领"日本旧军人第一次访华团"访问中国,受到了中方的欢迎。

远藤诚恳的反思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并赠送给中方一把军刀,寓意"中日永不开战"。

——《战后五十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念》

前陆军中将藤田茂在被中国政府特赦后,在日本公开了自己和日军犯下的战争罪行,并进行了深刻的忏悔。

向中国忏悔的代表人物东史郎

应该说,部分原日军将领认识到了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和给亚洲各国造成的巨大伤害,进行了真诚的忏悔。正是军界人士的忏悔态度,使《在飘扬的军旗下》等多部反战影片敢于大胆的挖掘战时军方的黑暗历史,为日本反思侵略战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比起军界,知识界的反思更加全面。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不仅仅整理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之后的作为,更挖掘了从甲午战争时期开始的日军暴行。井上清与广岛正共同编撰的《日军在中国干了什么一书》,系统的整理了日本从甲午战争开始之后的诸多恶行。日本历史学家家永三郎在编著的《新日本史》中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了客观的记述。

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会见中方人士

可以说,这些史料的出现,为《在飘扬的军旗下》等反战影片中表现的日军军官杀害俘虏等暴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撑。

就反战作品的数量和题材丰富程度而言,日本文艺界的产出远远超过军界和知识界。日本现代文坛三杰之一的大冈升平在战败后不到10年之间就先后推出了《俘虏记》、《野火》两部反战力作,后者还荣获了读卖文学奖。此外,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真空地带》,山崎丰子的《不毛地带》等反战作品层出不穷,一时间洛阳纸贵,影响力波及全日本。

这些题材丰富的反战小说,为导演们提供了各种影视题材。《在飘扬的军旗下》一片,正是改编自结城昌治的同名反战作品。

《野火》改编的影视剧海报

可见,影片《在飘扬的军旗下》的推出与获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冷战时期日本各界对侵略战争系统性反思的结果。敢于对侵略战争进行各个角度的反思,说明许多日本人保持了难能可贵的清醒,认识到了日本应该从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之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然而,如果我们以更加严格的目光审视《在飘扬的军旗下》这部影片,进而更加深刻的剖析冷战时期日本的战争反思,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影片还是日本各界,他们的反思存在着诸多局限。

日本的战争反思,是刻意忽略"平庸的恶"的有限反思

《在飘扬的军旗下》一片中,男主角富樫胜男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关爱战友、珍惜袍泽生命,最后却被自己的上司逼上了绝路。而影片中除了大桥忠彦之外的几位军官,要么是满脑子军国主义思想的狂热分子、要么是杀害战俘的刽子手,皆属反面人物。

劝富樫夫人忘记丈夫的前陆军军官

因为影片之中并未直接出现更高层级的官僚,所以深作欣二用这几位反面形象的基层军官来影射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日军高层将领。他的观点呼之欲出:战争罪行的罪魁祸首乃是日军高层。

日军高层当然犯下了无法宽恕的战争罪行,但是,富樫等基层士兵是否就毫无责任呢?日军在二战中的种种恶行,诸如抢劫财物、屠杀平民,大部分都是由基层的士兵和士官做下的。当然,下达命令的主要是军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执行命令的士兵就可以置身罪责之外、洁白无瑕。

正在破门抢劫的日军士兵

德国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她的代表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平庸的恶"。这种恶可以粗略理解为在某种意识形态环境下,对上级下达的犯罪命令(比如杀害平民)不加以思考辨析而无脑执行的一种隐蔽的罪恶。身为纳粹死亡集中营军官的艾希曼正是这种平庸的恶的典型化身。

"艾希曼令人不安的原因恰恰在于:有如此多的人跟他一样,既不心理变态,也不暴虐成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们都太正常了,甚至正常得可怕"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如果这很'平庸',甚至滑稽,如果你费尽全力也无法从艾希曼身上找到任何残忍的、恶魔般的深度;纵然如此,也远远不能把他的情形叫做常态。"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汉娜.阿伦特

阿伦特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战争中的日军士兵,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犯下了这种"平庸的恶"?他们在杀戮平民、掠夺财物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只不过是在执行上级的指令?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对代表日军士兵阶层的富樫等人可能犯下的罪行做展示或者探讨。

这种把日军基层士兵塑造成战争的受害者而非施暴者正是《在飘扬的军旗下》对战争反思的一个非常大的局限。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并不仅仅是这部电影忽略了士兵们的罪行,在当时日本的文艺界,许多反战作品中都不约而同的将日军士兵置于战争受害者的位置。野间宏的小说《真空地带》虽然辛辣的批判了日军中变态的等级制度和军国主义思想对人的毒害,但是对主角等士兵阶层的战争罪行完全避而不谈;山崎丰子的《不毛地带》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小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主人公壹岐在西伯利亚战俘营遭受的苦难,但是对壹岐担任大本营参谋期间犯下的罪行三缄其口。

根据《不毛地带》改编的影视剧

《在飘扬的军旗下》的另一个局限是不仅将士兵片面的描摹为受害者,对二战时期日本平民对战争的支持和狂热进行了刻意的回避,而只突出了他们作为战争遗属的困难。

富樫先惠作为前军人遗属,在影片中一直以非常苦情的形象出现,形容憔悴、表情哀苦,经历也非常坎坷。很显然,导演要通过富樫先惠这个形象塑造战争对日本平民的刻骨伤害。

在军工厂中工作的日本平民

日本平民在二战中遭受了很多苦难不假,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像深作欣二一样忽视平民阶层对侵略战争的支持和狂热。可以说,日本平民阶层对侵略战争的支持和狂热,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七七事变之后,许多日本平民给军部写信,要求对华开战。日本各大媒体,诸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开辟了"国防捐款"专栏,展示疯狂为日军捐款的市民名字和金额。

在7月14日的4个小时之内,日本国民就为陆军捐赠了23000日元(约相当于今天500万左右的人民币)的巨款。——《东京日日新闻》

二战中参与射击训练的日本平民

日本平民不仅仅为军队捐款,更是踊跃报名参军,以致出现过有因为无法应征入伍或者没被派到中国参加侵略战争自杀的极端例子。日本平民阶层虽然很少直接在战场上为侵略战争服务,但是他们通过种种方式为侵略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舆论上的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战争的反思不仅仅涉及日本的军政高层人物,平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战时的行为,到底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战车,提供了多少物质与精神上的燃料。

遗憾的是,《在飘扬的军旗下》一片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平民阶层的这种反思,而只是看到富樫先惠这样深受战争伤害的悲凉人物形象。平民阶层形象的片面与浅薄,无疑大大拉低了影片的思想深度。

影片中苦情的富樫先惠

这种忽略平民阶层战争责任的倾向,不仅仅是《在飘扬的军旗下》这部电影的问题,当时日本许多文艺作品都存在着这种观念上的缺陷。

比如在战后风靡一时的"原爆"题材反战作品(以日本遭到原子弹轰炸为背景的文艺作品),比如大田洋子的《人间褴褛》、长谷川行男的《广岛之女》等小说中,这种将平民单纯视为战争受害者的观念非常流行。

轰炸日本的原子弹爆炸瞬间

总体而言,在涉及日军基层士兵和平民的战争责任问题上,《在飘扬的军旗下》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并非仅仅是这部电影的问题,日本文艺界乃至整个社会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认知都存在着巨大的片面性。

未被彻底洗牌的统治层,故意淡化的宣传与膨胀的民族心态共同作用下的有限反思

回顾冷战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多种原因催生了日本在战争反思上的局限性。

首先,日本战争反思的不彻底,与冷战时期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没有对旧日本统治阶层进行彻底洗牌息息相关。

冷战开始之后,为了在远东对抗苏联,为美军提供前进基地和盟友,美国并没有对发动战争的日本统治阶层和官僚阶层进行彻底的清洗。虽然国际法庭处死了7名甲级战犯,但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裕仁天皇毫发无伤,只是声望受到了影响,而没有被追究任何战争责任。几十万的前公务员得到了留任,其中的许多人都在侵略战争中出力甚多,甚至出现了《在飘扬的军旗下》中吐槽的前甲级战犯岸信介就任首相的荒唐事。

居中的是原甲级战犯、战后担任首相的岸信介

从核心统治阶层而言,战后的日本基本上继承了旧日本帝国的衣钵,这种"延续性"必然大大影响了日本对战争反思的彻底程度。

其次,日本战后的教育和宣传政策刻意淡化了战争罪行,导致国民对战争罪行的认知并不深刻。

因为政府中保留了大量的旧官僚,所以日本政府在宣传本国犯下的战争罪行上非常不积极,在教育领域也刻意淡化战争罪责。

文部省

早在1950年,日本文部省就要求教育部门恢复升旗仪式、唱《君之代》国歌等活动,并且恢复了战争时期的所谓修身课程。在使用的教材上,文部省对描述日本战争罪行的教科书非常排斥,找各种理由予以拒绝。在这样的教育方针下,许多国民根本不了解日军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的累累罪行,仅仅知道日本战败了。这种思想底色,自然无法进行更加全面的战争反思。

最后,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与其在亚洲的优势地位冲淡了日本的反思。

战争期间,日本和德国一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在战后,借着冷战和越战的东风,日本在经济上迅速二次崛起,成为了东亚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

从战争废墟上重生的日本

1966年之后的5年中,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1%,而同期美国只有3.1%。

——《战后日本经济史》

相比较其他还在缓慢爬坡的亚洲国家,经济上迅速发展的日本在心态上发生了变化。许多日本国民,将日本对战争受害国家的赔款视为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支援"。

这种逐渐膨胀的民族心态,也淡化了日本反思战争的意识与深度,使其反思始终没有深入骨髓。

结语

因为种种原因,日本在战争反思上存在着诸多局限性。这些局限具化到《在飘扬的军旗下》的人物形象中,我们看到的是被战争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普通士兵、因战争失去丈夫和幸福生活的悲惨军人遗孀,却没有看到导演对他们战争罪行的挖掘与展现。深作欣二如同一个侦探,在他已经推测出罪犯的主要犯罪心理,接近全部真相之时,他却合上了罪犯的卷宗,停止了分析。不得不说,这种一定程度上的浅尝辄止是影片最大的缺憾。

日本的战争反思之路任重道远

对于日本而言,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如何更客观全面的反思战争责任,恐怕还远远没有结束。也许,日本人应该重温美国空军少将查尔斯.斯韦尼(参与过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在轰炸广岛50周年时发表的演讲:

"若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自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


参考资料:《在飘扬的军旗下》、《战后日本经济史》、《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战后五十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飘扬在军旗上的旋律,也回荡在人民的心里 | 乐评


文 | 李享



8月1日,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场庆“八一”专场音乐会《飘扬在军旗上的旋律》。本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蒋燮斌,演奏是战友联合军乐团,该乐团成立于2018年,成员由原解放军军乐团、海军军乐团、空军军乐团、武警军乐团、火箭军军乐团、总装备部军乐团等退役的百余名演奏员组成。可以说,这场音乐会既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之纪念,也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的贺礼。


音乐会包含6个篇章,每一篇章选取了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形成了凸显各自时代特征的主题。开场,全场观众起立,集体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第一篇章再现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时的暖场音乐,瞬间将人们带回到一个月前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天安门广场。第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由杨屹的手风琴独奏开始,深情委婉的旋律自后台飘上舞台,正如一位歌者那发自心底的吟唱;军乐团随后加入,在逐渐增强的乐声中,情绪也更加丰富和饱满。接下来的几首由黑鸭子童声合唱团演唱,在激昂奋进的军乐声中,稚嫩而清澈的童声形成了强烈对比,似乎更加涤荡人的心灵。第一篇章的最后,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张译心领唱,张伊可小提琴独奏,同第一曲类似,在节奏上与军乐团进行了快慢变化的不同处理,让童声和管乐这两种看似反差强烈的声响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第二篇章是《长征组歌》选曲。蒋燮斌是《长征组歌》的第二代指挥,他从第一代指挥唐江的手中接过了这部作品,自然肩负起历史传承的责任,如今这部红色经典演出已逾千场。本场音乐会上,北京中杉学校的孩子们为大家演唱了《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和《大会师》三曲。他们在今年4月时曾在北展剧场为观众奉献了童声配管乐版本的全套《长征组歌》十曲。



或许从艺术上来看,童声配管乐的版本不如原始的交响合唱表现力丰富,比如《过雪山草地》中那段极富戏剧性和画面感的前奏就被删减了,但是当孩子们唱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时,又让人似乎能感受到,这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一种全新而极致的表达,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旺盛生命力。蒋燮斌也在介绍中指出,这版《长征组歌》的演绎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他希望看到我们的后代把这部红色经典传唱下去,让孩子们把红色基因继承好,并发扬光大。


第三篇章的主题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1周年。军乐团分别演奏了《志愿军战歌》和《我的祖国》,女高音王莉演唱了《英雄赞歌》。她的演唱音色明亮、情感真挚,深深打动了音乐厅现场的观众,大家报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音乐会下半场,第四篇章演奏了三首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典时使用的阅兵曲:《钢铁洪流进行曲》《强军战歌》《胜利在召唤》。这一部分完全展现出了军乐团的演奏水平,同时表现出了军乐在演奏进行曲时那无可替代的感召力。而这般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又以音乐的力量表达出了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第五篇章:致敬英雄的老兵。京剧老旦演员张薇反串杨子荣,演唱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和“甘洒热血写春秋”。尽管在配器上进行了修改,没有了弦乐的急奏,但是当圆号那标志性的旋律响起时,依然呈现出了茫茫林海雪原的画面,随后张薇的出场,从身段到唱腔,她的反串也都让人眼前一亮。之后是现任浙江交响乐团的首席小号手刘琛带来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这一部分的最后,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携手吴俊全、刘劲、张凯丽和少先队员李梦洁,在军乐团《不忘初心》的音乐伴奏下,为观众献上了诗朗诵《红星永向党》。几位艺术家的朗诵时而深沉,时而激昂,向老兵致敬、向英雄致敬、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致敬,感人至深,充满力量。



音乐会的最后一篇章是各军种军歌,依次为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和陆军,最后一首是郑律成作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主持人要求当每一个军种军歌出现时,请曾在该军种服役过的老兵起身敬礼,接受现场观众的致意。这一互动无疑带来了音乐会的高光时刻,全场沸腾。一名又一名老兵纷纷起立,以标准的身姿行军礼,向着台上的艺术家,向着台下的观众,也向着心中那份不曾磨灭的赤诚忠勇。这些飘扬在军旗上的旋律,也同样回荡在人民的心里,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张国勇:《灯塔》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