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04: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传统美德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传统美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传统美德的内涵、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个人对传统美德的感悟等。
2. 选取素材:在写作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以下方面选取素材:书籍中的经典故事、名人的名言、生活中的实例等。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的书籍或文章,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b. 主体: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对传统美德的看法,如:
- 传统美德的内涵:阐述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等。
- 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分析传统美德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
- 个人对传统美德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自己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体会。
c.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
b.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注意句式变化,使文章读起来
耄耋之年说道德,中华道德有“十德”。《中华十德》作者孙学策先生,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老骥伏枥,烈士暮年,依然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乃至国家、社会的道德建设操劳不已,在总结研究前人道德实践、道德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倡导并实践的传统美德中提炼出“中华十德”,即“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作了系统阐述,发出了“国有十德必兴,人有十德必立,践行中华十德,为民族铸根立魂”的呼唤。中华多传人,十德永传承。何言耄耋老,星空有北辰。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亘古亦亘今,铸根又立魂。此人此举此书,可谓上善若水,善莫大焉。
中华十德,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断向善,追求上善,止于至善。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问题是,老子也不曾料想,在今天社会大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孰能“不争”?市场经济就是价值规律杠杆不断撬动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老子主张的“唯不争,故无尤”做不到,他忧虑的“唯有争,故多尤”则难免啊。毋庸讳言,我们在走进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价值规律驱使的竞争中,也不都是良性竞争,往往会遇到重利轻义、唯利是图,以致道德滑坡的挑战和考验。发展市场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容易缺少关照。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不少人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心为物役、精神缺钙的“现代病”。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以至贪腐难禁、贪官不断的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在促进生活水平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反而沉渣泛起!
市场经济不断给我们带来“财气”,也形成无所不在的“地气”。今天我们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不接好这个地气。一个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价值体系,以及作为其反映和践行的道德体系,必须回应全社会的利益关切。对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信任缺失、腐败时现的现象,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刮骨疗伤,而束手无策、任其病入膏肓,道德说教就没有说服力,道德建设就缺乏生命力,中华十德也会黯然失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市场经济缺德、无德,其实也搞不好、搞不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说过: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我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后面,一定还有“良好道德的人”对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问题是,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由此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效率大增。货币成了一般等价物,价值规律驱使人们不断追求和积累商品价值。这并没有错,市场经济当然要讲效率。错在如果走向另一端,“一切向钱看”,就会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我们今天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就需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成功结合起来,检验着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程度。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把源于人的同情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在《国富论》中,又把人性本恶作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把个人利己主义的利益追求当作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他提出了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给出的是一个“斯密悖论”。但他强调靠“人的本性”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道德缺失问题的思路也启发我们,特别是读《中华十德》这本书更能看到,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巨大的能量,关键是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唤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为强大的正能量。今天,我们诊治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道德失范现象,不妨从中华十德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增强人们在各种物质诱惑面前的免疫机能,促使人们做到见利思义、义利并举、先义后利。
我建议大家都认真读读这本书,了解、理解、践行之。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正如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他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所说,“道德精神是无条件的,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发挥。因为,我们只有讲道德,才能使每个人发挥其最大的力量,尽其最大的责任,而享受到生命之最高快乐与满足。”“只有道德精神,是人人所具有,而又是人人所喜欢的。”“中国民族经过千辛万苦,绵历四五千年的历史生命,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就是依靠这一种道德精神。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没有能像中国这样大,这样久,这因中国往往在最艰苦的时候,能发挥出它的道德精神来,挽救危机,这应即是我们的宗教。中国以往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后的光明前途也在此。”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原标题:让中华美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叶小文
流程编辑:U02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存繁衍的这片土地也必然需要休养生息。美国人均土地约是中国的4倍多,但经历百年工业化现代农业已显穷尽,严重的现实迫使他们重新审视农业发展路径。中国四千年的实践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模板。
厉行节约、精耕细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在认识到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依赖时,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成了必然选择。不论我们勤劳的祖祖辈辈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最终为子子孙孙留下了生存的根本。这种智慧,其实现代管理中也很强调,比如精益管理思想,可能就是来自于我们这古老的智慧。
稻米、丝绸和茶是中国农业三大产业,也是我们民族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无尽财富,它保我们生活和生命延续,让民族生存发展有永久的、最根本的依靠,这是最后的底线,也是发展的基石,有了这些,我们可以发展现代产业、金融,同样有了他,即使玩坏了,也能帮助人们度过艰难日子。
生态文明利于持续发展。当今,我国也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后期,我们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但也会更早的遇到美国百年前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继续保持好土壤肥力、土地耕力等,古人智慧也好、现代科技也好,证明的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时代也走到了这一历史进程,联合国已于2015年制定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消除贫困、,清洁饮水、优质教育、可持续和消费和生产模式等,通过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这也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民族走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今天不是结束,未来永远争取。传统美德、千年智慧成就的文明理当不朽,愿这些成为常识,并深入人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