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火焰》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审题与立意": - 确保理解题目要求,明确作文主题是关于《火焰》这本书的读后感。 - 思考自己的立意,是否独特、深刻,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
2. "阅读理解": - 仔细阅读《火焰》这本书,了解其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 深入分析书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写作手法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火焰》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故事梗概等,并点明自己的阅读感受。 - "主体":详细阐述阅读《火焰》后的心得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人物形象: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 情节分析:评价故事情节的安排、转折等。 - 主题思想:探讨书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性、爱情、友情、成长等。 -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叙述方式、描写手法等。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展望《火焰》这本书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
今朝襄盛会,华夏谱新篇。值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不久,湖北云梦县聂鑫同志撰写的《燃旺信仰的火焰》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该书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对党员干部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形式活泼多样。读后,深深感到这本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视野开阔引人入胜
这本书以理论高度、历史视角、世界眼光深刻分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找准时代新坐标,在世界浩浩荡荡的洪流中把握前进大趋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读起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一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做到理性客观、全面辩证。比如,本书在阐释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一方面,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将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乃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
二是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论从史出,这本书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与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内容的“厚度”,从而提升党员教育的理论说服力。比如,书中将历史与实际相结合,从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中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基本道理。
三是国际和国内相关联。这本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国际重大时事中彰显中国政治的优越性,激励党员同志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秉持初心,团结奋斗。比如,书中从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规律,提出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情怀”这一观点。同时,书中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处处可见中国元素、中国精神。
二、故事经典扣人心弦
这本书之所以让大家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用得上,就是用好了身边的素材,比如红色案例、鲜活故事、反面教材等,让理论讲解深入人心,真正达到以红色故事服人、以鲜活故事动人、以反面故事触人的效果。
一是以红色故事服人。红色案例能起到更好地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坚定红色革命信念的作用。这本书通过讲述触及党员干部灵魂、引起思想共鸣的红色案例,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比如,书中《捍卫“两个确立” 做到“两个维护”》一文,用革命先辈的红色案例论证了“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具有厚重的历史依据、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充分的实践依据。
二是以鲜活故事动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能让讲解更接地气。这本书把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大白话”,用“小角度”讲清“大道理”,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用“新角度”讲透“老道理”,让党员教育入心入脑。比如,书中《如何成就“最燃党课”》一文中提到,毛泽东在抗大讲党课,讲到“矛盾”一词时,他举例说,矛盾就是打架。
三是以反面故事触人。党课不仅要多讲正面典型,还要用反面教材开展正反对比,达到警示人的目的。相对于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这本书中反面典型的当头棒喝更让人心惊肉跳、发人深省。书中用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印证了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三、内涵丰富耐人回味
作为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燃旺信仰的火焰》不仅立意高远,有高度、有深度,而且逻辑严谨、文风朴实、设计新颖,初入眼帘便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读后更是回味无穷、思之再三。
一是逻辑严谨。文章有条理,思路便显得清晰,否则,次序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读者便很难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这本书中故事之间的穿插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整个行文如流水一般,让人感觉就像一次轻松愉悦的完美旅行。
二是文风朴实。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身临其境。这本书无论是使用民间俗语还是成语典故,既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又能实实在在言之有物,让人一目了然。书中大量运用鲜活的事例、详实的数据,把理论形象化、生动化,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大大提升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三是设计新颖。党员教育书籍贵在实用,这本书根据广大党员的实际需求编写,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形式上不拘一格,简约之中彰显深刻内涵。另外,书中不仅附有《中国共产党章程》,还附有《党员政治生日纪念》《“七一”致党员的一封信》等单页,党组织可自行将党员的个人信息填写上去,为每名党员私人定制一份独特的学习纪念品。
(作者:李松 新华社记者)
来源: 党建热点
【光的回响】
作者:梁静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诗人田间是安徽人,长期在河北工作,燕赵大地的风土人情无形中在他的诗句之间流淌。作为一个河北人,我从读他的第一首诗开始,心中燃烧的感觉就从未变过。田间的诗歌永远充满激情和力量,像一团火焰一样在时代中燃烧着。
田间的诗歌不任凭情感带着飘荡,不拘束于概念的塑形,完全扎根在土地上,扎根在那片有着农田、牧群和朴实人民的土地上。从前线冲锋的战士到后方送粮的百姓,从母亲含泪的怀抱到敢死队中含笑牺牲的孩子,田间怀着纯粹的爱和真挚的同情,与祖国的山河大地、万千百姓感同身受着。他就站在他们中间,并不是以诗人的身份。这已经不仅仅是作家对人民的共情了,我所感受到的,是来自人民之中,融化于人民之中的呐喊。在踏实、具体的生活中,在对人民大众立场的坚守中,他的诗歌呈现出速写一般的黑白色调。那些来自日常的诗情,用确切的形态袒露出真诚的呐喊。这呐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声音,为我们保留了历史鲜活样貌的一角。
田间的诗歌不回避凌辱和牺牲,为我们呈现出旧中国被奴役的每个侧面,坦露它所经受的伤害,可也常常让我们仍能看到希望。作为这段历史的旁观者,光明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然,所以这希望在我们看来是有根据的,甚至是理所应当的。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田间所处的正在进行时的历史中,他对于光明与希望的信仰坚如磐石。“我们/必须/拔出敌人底刀刃,/从自己底/血管。”这种力量我体会得到,我相信所有被这片土地哺育过的人都体会得到,这是对当时中国最真实的描绘,是历经百年之后我们依然历历在目的痛苦。我想田间之所以能被称作是伟大的诗人,也许就是因为他有勇气直面痛苦,并竭力承受它,然后用这些痛苦作为底色想象出了希望的模样。“我们/今天呵,/生活在长长的公路上,/等候,/血液/煮沸着胸膛。/等候/世界/铺起了阳光。”那个时代用痛苦点燃起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一代代传承至今。直到今天,这苦难中凝聚起的信仰依然坚固,这团希望之火也依然在燃烧。
是的,田间的诗歌中充满了希望,我愿意把这苦难中不竭的希望同样称之为“浪漫主义”。这种浪漫同样具有时代的强力,如战鼓一般敲响在人们心上,不断鼓励着万千民众投入到正义的反抗中。他在诗歌中大喊着“去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底/军队”,坚决保卫我们的土地“决不能/让敌人来霸占!”,呼吁亲爱的同胞“看到那种景象,/你就该想到/——要为死者复仇!”……这些站在苦难之上的呐喊是一个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力召唤。这力量中包含着坚定、愤怒。愤怒来自敌人的残暴,更来自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我们一定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是因为“在中国,/人民底/幼儿,/需要哺养呀,/人民底/牲群,/需要畜牧呀,/人民底/树木,/需要砍伐呀,/人民底/禾麦,/需要收获呀!”田间在诗歌中告诉我们,是这些爱,让我们如此坚定。这种爱完全走出个人狭隘的空间,关乎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包容、粗犷而富有生命力的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对正义的坚守。
田间诗歌中燃烧着的激情并不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依然没有停止创作,为祖国大地的新变化而继续歌唱。“革命者怎甘止步,/建设者哪有终程。/祖国,/前行前行再前行。”田间的诗歌随着祖国和时代的脚步一直在前行,那些深入人民群众的长短句为我们不断奏响奋进的战歌。
我会被这些诗歌反复感动,但有时也听见有声音说这样的诗歌不合时宜。我部分地承认,它们产生的年代和当下这个时代有距离,但是距离并不能削弱这段历史的重量,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忽略或者忘记。我想,这些诗歌提醒我们记住的不只是敌人的刺刀,更是中华民族坚定前行的精神力量。在读诗歌时我不断回忆起曾经的南京之行,那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度过的傍晚。这个纪念馆的全称很长,我当时问导游:“为什么不能直接说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呢?”那个南京人告诉我:“因为我们纪念的不是屠杀,是同胞。没有人会纪念屠杀。”我在那个漆黑的水滴馆里沉默了很久,想着这句话。那里每十二秒落下一滴水,代表一个同胞的离去,我从未那么真切地感受过历史的重量。我们不能省略这些历史及其被记录的细节,那些鲜活的生命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我们得知道,曾经有一个时代,我们的同胞经受着苦难,而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在时代中奋力燃烧着。
我读这一首又一首的诗歌时,都会有再一次从纪念馆走出的感觉,那种充满激情和力量,抑制不住地想要投身于生活的感觉。诗歌中燃烧的时代火焰永远不会熄灭,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定会如《给战斗者》小序中所言:“我,不要只记得过去,更要紧的是前进,和人民,和生活一同前进,并要努力做新时代的主人!”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