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2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问题》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是关于书中某个具体问题的思考,还是对作者整体观点的评价?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条理。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大问题》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对书中某个问题的理解: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你从书中得到的启示。
b. 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c. 对书中内容的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现实问题,谈谈你对书中内容的感悟。
4. 事例支撑:在阐述观点时,要尽量使用具体的事例进行支撑。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力求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6. 引用规范:在引用书中内容时,要注明出处,遵循学术规范。
7. 适当评价:
潮新闻客户端 廖少华
《艺术问题》苏珊·朗格/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世界艺术史阐明人类在艺术的起源上,东西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文明的不断扩大,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特征也不断扩展。然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彼此相通的认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哲学家苏珊·朗格就为我们寻找这种认识提供了具体线索。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艺术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岁月逝去四十多年,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艺术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李政道先生早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对学生们说过:“从事科学研究要重视大路货”,就是强调重视基础知识。朗格这本书仅13万多字,外观极为平常。但是,所讲问题都与艺术直接相关,很大程度上我们中国的读者似乎早已熟知。但是,细心琢磨之下会有截然不同的收获。略举数例简述于后。
艺术问题不是纯粹的技术、技巧,而属于哲学问题。“虽然艺术哲学还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然而它确实是一门极富有生命力和希望的学科”。在这个新兴的哲学中,“最为关键和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时常为人们所争论的有‘创造’的含义的问题”。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了什么?他创造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这些东西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要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必然会涉及到艺术哲学中所有重要的概念”(参见此书第4页)。这是朗格书中多次谈到的问题。
何为艺术的基本问题?朗格认为应该明了“艺术创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从艺术中体验到什么?这些都是它的基本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明白了,“其它枝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基本问题从各个方面射向艺术的中心问题(亦即艺术的本质问题)。
艺术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西方艺术史有多种阐述。比如模仿、再现、巫术、游戏、移情、抽象等等,各有说辞并且都有相应的理论。朗格的看法与中国古代美学观颇为相似,他认为“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中国艺术史表明: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便已经显露艺术创造必须重视情感的问题。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南朝时宗炳提出“澄怀味象”,此后文学艺术理论所说——言为心声、画品即人品、画是心画等等,都与作者的感情密不可分。顾、宗二人的论说,比朗格此说至少早出1700多年。
广义而论艺术有共性吗?朗格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表现性是所有种类的艺术的共同特征。……作为创造物这一点,它们都是相同的。……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这里,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朗格所指的形式,不仅仅是艺术创造的表现形式,它还有更高层次的意义。他把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看成另外“一种生命的形式”,也是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他说:“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在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中看到生命、活力或生机。……指作品本质的性质。……作为一个画家,他的首要任务便是赋予他的绘画以生命”。反过来讲,活力与生机是人类生命的基本特征,也是艺术品的基本特征,它的另一种生命的形式。
英国著名学者伯特兰·罗素在《哲学大纲》中定义“哲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指出……问题和疑问,这也是当前哲学研究的第一步……各门学科在各自的发展中都会使用源于常识的观念”。(参见罗素《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第1页)。朗格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就是引导我们将艺术归属在哲学中进行综合思考,从所谓的常识、常理中归纳推论出它们的关系和发展方向。这些恰恰是我们中国艺术家平时所忽略或者意识模糊的。读旧作有新得,是我们向中外优秀文化学习的一种姿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的一次看似很简单的公文发送,却影响着东北一个村子人的生死存亡,蝴蝶效应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英国、上海、东北的中国人。孙希要从伦敦发电报,孙三响等着电报救命,姚英子开车撞坏了接收电报的电线杆,一封电报把三个年轻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战争是残酷的,在双方战火中穿梭的红十字会医院的医生真的值得尊敬,他们不畏生死,只敬畏生命,堪称大医。
肖中英死了,那个被截肢的将军死了,死得那么大义凛然,死得那么从容不迫。明知接下来的战争是去赴死,但他毅然决然地送走了方三响,自己留了下来;明知革命队伍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他依然相信长江中的小礁石并不能改变长江奔涌的浪头,依然相信小问题不能影响大格局。“他日革命胜利,你若登上龟、蛇二山,见到江中有浪头涌起,那便是我来见你了。”他最后与方三响的对话读得我是热泪盈眶,世间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情太多,不能改变的人太多,能做的也只能是坚信自己的目标,无愧于心。
外白渡桥的日出送走了姚英子,也让故事形成了闭环,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却始终萦绕心头,久不散去。时间的车轮从不停留,只有生命的宽度在车辙中留下了印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