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象人读后感2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5 07:41

如何写《象人读后感200》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象人》读后感的2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读后感主题,比如对主人公的同情、对时代背景的思考、对人性探讨的感悟等。
2. "概括情节":简要概述《象人》的主要情节,让读者了解你的读后感是基于对故事的理解。
3. "表达感受":具体描述你阅读后的感受,是感动、悲伤、愤怒还是启发等。
4. "深度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性,避免冗长和重复。
6. "字数控制":紧扣200字的要求,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字数。
以下是一个示例:
《象人》让我深感震撼。主人公面对命运的挑战,勇敢地面对生活,让我为之动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坚韧与伟大。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语文教材不是没有问题(上),我先提他二十个

一、人教版教材怎么了?

最近,因为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插图问题,引起了热烈的社会讨论。我基本上属于语文老师,一向不怎么关注数学教材,问题爆出之后,才去看了看数学课本。真的是很辣眼睛。如同一位主播所说,这不是艺术风格或者艺术水准问题,就是单纯的坏。作为一名美院毕业生,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此非常愤怒。

这样粗鄙的东西为什么会进入中小学课本,画手是何动机,出版社的层层审查为何失守,都是有待检讨的问题。好在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成立专门工作组来调查此事,想必能割除毒瘤,消除流毒,给孩子、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一个满意的交代。

由数学而及其他儿童读物,也渐有各种问题浮出水面,让人怵目惊心。还有知名作家说语文教材也存在问题,指某主编将自己和圈子中人的作品选入教材当中,而这些作品价值可议。对此,教材主编温教授作了严正回应。

如温教授所言,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相信相关内容的选择会经过反复论证。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关于语文教材的各种问题,近年来已经有叶开等专业人士提出过系统批评。其中的很多问题也已经得到回应和解决,我们也相信,语文课本会越来越好。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社会呼声很高涨,对此教育部门也作了正面的回应,在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传统文化与多学科融合等方面,做了许多切实的工作。比如语文教材当中古诗文内容的大量增加等,但这些内容的安排和解读,也不无问题。我平常已经记录了部分问题,还不完备,但趁现在大家关注教材的机会,先发一个“上篇”吧。

二、语文教材中诗文部分的问题

我在本文开头说过,我“基本上是个语文老师”。这是因为我近几年来,已经把精力集中到“语文”学科中的汉字、诗词、文言内容的教学教研和普及写作,参与了一些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自己出过几本读物。之前在王府学校做专职的初中“国学”教师,自己现攒内容。后来爱哲学校给我更多的教学自由,便来践行我觉得更为稳健的路径:以现有语文课本的诗文篇目为基础,作主题化的拓展和深化。由来一年有余,到本学期结束,算是较为完整地教完了小学部三、四、五、六各年级一整学年的诗文内容。现在我把我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建议提出来,希望编写课本的各位专家加以留意。不足之处,也请读者诸君多多指教。

1、三上第二单元,P15,南宋叶绍翁《夜书所见》,第三句说“知有儿童挑促织”,注“挑”读“tiǎo”,释为“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的格律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挑”在这里应读平声,否则就与后面的两个入声字“促织”都成了仄声,这是不符合七言绝句的格律要求的。我猜注者可能是受了斗促织时用须发“挑逗”的影响而致此误失。

2、三上语文园地,P41,“识字加油站”栏目中,在系列形声字中夹杂了“教——孝”,认为“教”是“从攵孝声”的形声字,这是不对的。这个字的甲骨文写作下图。

《说文新证》释为“从攴从子爻声”,“攴”是鞭杖,“子”是幼儿,古代教学是要打的,但实在不是为了“孝顺”。《说文字解》虽然把它释作“从攴从”的会意字,但也注明了“”是从子爻声的形声字,并非从“孝”。隶书有如下两体,后者左边才类化写作“孝”形。

”字金文如下图,从老省从子会意,表示幼子扶助老者。

隶书作也有两体,分别如下:

当然,这一条如果只讲字形,也可以不用细究。

3、三上第八单元,P102,第24课《司马光》,释“一儿登瓮”之“”为“口小肚大的容器”。第二版《汉语大字典》、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皆释为“一种盛东西的容器,腹部较大”,未言其“口”,不知注者说“口小腹大”有何出处。倒是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瓮者,罌之大口者也”。参考文意,应以“大口”为宜,“口小”的话这个小孩就不会那么容易“足跌没水中”了。

4、三下第一单元,是“春景”主题的古诗单元,第三单元是“传统节日”的古诗单元,包含《元日》。寒假开学,春节刚过,春景未著,所以这两个主题不妨换一下顺序,以与各自的时节相应。

5、三下第二单元,P16,《守株待兔》,“身为宋国笑”的“”失注,应注为“自己”,这是“身”字很常见的用法。

6、四上第三单元,P34,《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注释说“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瑟瑟”是古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为“玻璃瓶”,一般为蓝绿色,所以唐代以来,汉语用“瑟瑟”代指碧色宝石或碧色,就如“素”是未染之丝,代指白色一样。《暮江吟》中的“瑟瑟”不是“形容”,而是借代,用“碧色宝石”代指“绿色”。“瑟瑟发抖”的“瑟瑟”才是“形容”。

7、四上第三单元这一课,把写秋江晚景的《暮江吟》,与蕴含哲理的《题西林壁》和《雪梅》不怎么搭。可以把《暮江吟》移到秋景单元中,另补入一首哲理诗,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之类。

8、四上第四单元,P48,《盘古开天地》,袁珂先生是研究神话的专家,但他整理的这篇课文有未尽合理之处。天地混沌一片,万八千年而生盘古,那“身边有一把斧头”是谁给他制作完成又放到他身边的?在袁先生整理的《中国神话资料粹编》中,早期材料根本没有提到“斧子”,直到“盘古”下最后一条,明代的《开辟衍绎》才说盘古“左手执凿,右手执斧”去开天辟地。如此晚的材料,已经没有文献价值,是后世的艺术加工。这则神话我们学习的时候,就用了《艺文类聚》中最早的文言材料: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9、四上第七单元,P94,《凉州词》,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注云“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换“琵琶”是唐代很流行的乐器,只用于伴宴“催饮”,不会用作催人出发的“号角”。详见《琵琶马上催何事》的讨论。当然,这属于学术见解不同,可以继续讨论。

10、四上第七单元这一课,前两首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最后一首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编者大约是觉得,三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两首是边塞诗,后一首是讽刺诗,也很不搭调。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这三首诗内容、主题、知名度、写作水平都很接近,不少诗选都放在一起。清代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已经把这三首放在一起讨论;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也都归入一篇之中。课本也应当放在一起,不应该让《凉州词》(黄河远上)去补白,和全不想干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个角落里“相看两不厌”。

至于《夏日绝句》,应该和《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放在一起,共同呈现南宋士人对朝廷消极抗金的态度。

11、四上语文园地,P120,“识字加油站”的一组形声字中有这样一对“羊——氧”。按清代学者徐寿翻译西方化学著作,根据各自特点翻译各种气体为“养气(今译氧气)、轻气(今译氢气)、绿气(今译氯气)、淡气(今译氮气)。之所以称为“养气”,是因为它能够供养生物,后改称“氧”,可以视作“养”字改换声旁得到的同源词。如果径视为“从气羊声”,就流失了很多有用信息。当然,还是那句话,只看字形的话,就不必多说了。

12、四下第一单元,p3,《清平乐·村居》,释“最喜小儿亡(无)赖”的“亡赖”为“顽皮,淘气”, 这是毫无道理的。

,从贝剌(lá)声。本义是钱财的赢余。 能赚钱则生活有保障有“依靠”。“无赖”则物质上“没有依靠”,于是坑蒙拐骗偷抢,不择手段谋取好处,人就成了“无赖”。

如果精神上“没有依靠”,就是“无聊赖”,“聊”是个虚词,可以省为“无赖”或“无聊”。这里的“无赖”应是“无聊”之意。因为两个兄长都把活干了,他无所事事,就憨憨地趴在池边剥莲蓬吃,让作者觉得他可爱。这哪有什么“顽皮”“淘气”的表现?

13、四下语文园地,P31,“识字加油站”又列了许多形声字和其声旁,我不知道编者把“凡—巩”放进来是什么意思,知不知道“巩”字里的“凡”是怎么来的,那是声旁吗?

”字金文如下,从丮()工声,表示两手操作加以巩固,繁体后加“革”作“鞏”,简体又省掉了“革”。

“巩”的形旁“凡”,是“丮”字隶变后的面目,甲骨文如下,象人两手操持之形。

金文如下,,作偏旁有不同的形变,如“执”字的“丸”,“夙”字的“凡”,也都是“丮”,都与“两手操持”有关。

14、四下语文园地,P60,这个“识字加油站”没有什么错误,只是“杆—肝—秆”这一组中,“杆”“秆”和“竿”是一组同源词,都是植物的直茎,本可以组成更容易掌握字形、字义的一个系列,但混进了“肝”就不好讲了。“轮—沦—抡”这一组也是同源词,,按前后顺序滚动;,由中心散开的沦漪;,按高低顺序选择。可是组词“沦落”“抡拳”,就又不是同源词的共同含义了。

15、四下“日积月累”,P62,《蜂》这首诗中,“无限风光尽被占”,“占”字应予注音,读“zhān”,并加以注释,说明作者是为了调和音义,借“占卜”的音,用“占领”的义。一般师生可能未必知道唐诗中的这一特殊现象,详见《无限风光尽被占,“占”该怎么读?》

16、四下第七单元,P100—101,《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可以说毫无关系,硬给拼成一课,不知意义何在。倒不如像其他许多诗篇一样,打散了去给排版做补白。《芙蓉楼送辛渐》,可以和四上补白的《别董大》,五下补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六下附骥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篇目组成“送别”主题;《塞下曲》的“月黑”“林暗”两篇都可以选,和另外的边塞诗组成同一主题,如许浑的《塞下曲》;《墨梅》可以和《惠崇春江晚景》《墨竹》等组成题画诗。总之可以组合的方式有很多,这样硬凑,显得太不用心,也不符合单元化教学的宗旨。

17、四下第七单元,P102—103,《车胤囊萤》《铁杵成针》是传统的“勤学”故事,其实不如加上“孙康映雪”苏秦“悬梁刺股”一起学习。

但《囊萤》《磨杵》都是假故事,真鸡汤。萤火虫装在囊里能不能照明,康熙皇帝曾经做过实验,抓了一百只装来,都不能辩识字画。老人家有这铁杵,去找铁匠换根针好不好?真正的勤学,是要激发起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学其外在行为。这些鸡汤肤浅又虚假,只有说教作用。各位,我们中国的孩子们缺的是勤奋吗?我们是“勤奋”过头了。

讲勤学、读书的古诗有很多,也可以放在这个单元,为什么要放前文所述的这样一个杂凑古诗单元?P133,“日积月累”都是讲勤学的,为什么放在童话故事单元,而不移到这一单元之下呢?

18、五上第三单元民间传说,有《牛郎织女》两篇,同学们对牛郎偷织女衣服的事情,非常愤愤不平。我认为这是正确的价值观,民间传说不无鄙俗之处。用简明的文言来学习,就清朗的多: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七月七日夜)相会。——《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小说》

这里花了较多篇幅讲了“牛郎织女”传说,“日积月累”部分还有《乞巧》一诗。可以和六下的《迢迢牵牛星》一起协调。六下第一单元是“民俗”主题。《迢迢牵牛星》纯是传说,基本不涉及“七夕”的民俗内容,可以移到“传说”单元。这个地方的《乞巧》是有民俗活动的,可以移到“民俗”单元。

19、五上第四单元,P52,《少年中国说》的节选,文采飞扬而内容空洞,只适合舞台集体朗诵。中国少年要有志气,要有文采,更要有思考,有逻辑。世界上的少年,身体未壮,智识未周,还需要呵护养成,为什么“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掌握着社会资源的壮年、老年就这样把责任推脱了吗?今日中国少年的桎梏何其多耶?繁重的学业,激烈的竞争,疲羸的身体,贫瘠的思想,哪里去争“富”“强”“独立”“自由”?四十年来“减负”未成,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能力的家庭纷纷送子弟出国上学。这一切都是谁的责任,而要受害者我中国少年在课堂里空喊这样的口号?

20、五上第六单元主题是“亲情”,P90,课后的空白补了“日积月累”,是讲“节俭”的。而讲母爱的诗歌名篇《游子吟》,却做了五下第一单元“童年”主题的课后补白。应该合在一起,并给《游子吟》这样的经典篇目以正课待遇。

21、五上第七单元,P92,第21课是古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是秋日之诗,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冬日军旅壮观,时间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请问编者,是时间有关,场景有关,还是主题有关,为什么要放在一起?秋日之诗选不完,军旅之诗大量有,各归各类不好吗?

22、五下第三单元,主题是“汉字”,涉及到了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各方面的知识。其中,P46《有趣的形声字》这一篇,分别提到了“初文增加声旁”“初文增加形旁”以增加区别度的“形声字”类型,这是不够全面的。

有很多形声字,就是简单的形旁和声旁的拼合,比如“桐”“铅”“汉”之类。

另外,初文作声旁,增加不同的形旁以起到区别分化作用,从而形成系列同源词,是汉字当中最有趣味和意义的一类形声字。比如“巠”,加“糸”为“经”,加“艹”为“茎”,加“月(肉)”为“胫”,加“页”为“颈”,加“彳”为“径”等,都有共同的含义“直”。

另外还有形旁转换的同源词,如“峰”“锋”“蜂”都有“尖”义,“坡”“波”“跛”都有“斜义,也很有趣味。

这两类形声字,既能成组认识汉字,又能体现汉字作为汉语载体的本质特征,还能体现我们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讲形声字而不说这几类,不能达成对形声字的全面认识。

23、五下第四单元,P5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一句,释“胡尘”为“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胡尘”是诗词当中常见的词汇。北方的游牧民族胡须发达,故中原汉人称之为“胡”;胡人骑兵常常侵扰中原,他们扬起的尘土就是“胡尘”,所以“胡尘”代指外族的侵略。“胡尘”也可以指“胡地的风沙”,但这个用法比较少。北宋王朝被金朝的铁骑踏破灭亡,丧失大片国土,民众处在金兵的蹂躏之下,是为“胡尘”。“金统治地区的风沙”是个笨拙的解释,代指“暴政”,就更牵强了。这个问题,稍微抄一下诗词的工具书就可以。

24、六上,P100,“日积月累”部分讲了“五行”等传统文化常识。五行和五音、五色等是有对应关系的。既然要讲,就把的关系对应清楚一起说。课本上彼此之间是错乱的,应为: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五方:东南中西北……

25、六下,第五单元,P77,《两小儿辩日》中,“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句,释“盘盂”为“盛水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真是信口胡扯。“盘”和“盂”是常见的器皿,盘浅盂深,都是圆形。我想请编者,给我找个方的“盂”来我开开眼界。况且这里是在讨论太阳的形状,再怎么比喻喻体都应该是圆的。

因为我教的是三、四、五、六年级的诗文,所以本文只讨论了这几个年级的诗文内容,形成了上篇。小学一二年级和中学的诗文篇目,要等仔细研读之后,再向各位师友请教。

以上列出的问题,有些的确是“错误”,有些是可以探讨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必太过在意。因为语文教材和语文课,能够带给同学们的人文滋养是非常有限的。课本编得再完美,课程上得再精,也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要靠深入的观察、思考。

但是既然有“课本”这个东西存在,就努力把它编好。

易经很简单,损卦就是施德,损之又损,无为无不为(读后感130)

好久没有更新这个版块了,主要是因为读到了损卦,损卦就是施德,去干了点实实在在的行为,山泽损,山为7损为2,用了十天时间(其实是9天时间,第一天不算的),把易经的来处去去处讲了一遍,讲完后就屏蔽了。为啥?你讲真的东西,喷子太多。看时机或许还会放出来。

易经很简单,我们接着学王夫之讲损卦。

"损"在易理中常指减损、损耗之意,这里先结合《泰》卦来阐述一下。

《泰》者,天地之正也。惟至正者为能大通,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泰》卦啊,就像是天地间最正当、最和谐的秩序,是天地交流、交通与交互的。

为啥,泰卦好。

最正直的人最容易获得通达。

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替,阴中生阳,阴阳一体,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就是天地间的最基本的法则。

建立于自然,而不忧品物之不亨矣。

这种法则建立在自然之上,人若顺了自然,根本不用担心你的人生不顺畅、不亨通。

这是不可能的事。

乃性静而止,情动而流;止以为畜,畜厚则流。

人是万物之娄,然后呢,人也一样。人性有时候就像静水一样,深沉宁静,有时候又像流水一样,激动奔涌。

静的时候,就像是在积蓄力量,蓄得越厚,流起来就越有劲儿。

迨其既流,不需其长,随应而变,往而得《损》者,亦固然之势矣。

等到真的流起来了,嘿,就不用刻意去追求它流得多长多远,顺其自然,随机应变就好。

就像人生路上,有时候走着走着就遇到了“损”,这也是理所当然、势在必行的嘛。

生活就是一场不断减损的旅程,关键在于如何优雅地面对每一次失去。

所以,遇到《损》卦,也别慌,咱就坦然接受,继续前行呗!

虽然,其往也亦有差焉。

虽然啊,这前行的路上也是有所差别的呢。

《恒》初往而变四,舍无位以就有位,为致用也;

比如,恒卦一开始往前走,变到了第四爻,就像是放弃了那个只有花架子,没有实权的位置,去追求一个有权有势的宝座,这就是为了实用主义。

知识的力量就在于它的实用性。

《既济》二往而变五,中未失而得其尊,为居正也。

再看《既济》卦,第二爻往前走,变到了第五爻,中间的位置没丢,还得到了更高的尊重,这就像是稳稳当当地坐在正位上,享受着应有的待遇。

皆未有损也。

这两种情况,都是没啥损失的。

《损》三往而变上,高而无位,极而不返,为宾于阴而疏远于阳,则往而损矣。

可是呢,《损》卦就不一样了,第三爻往前走,一变就变到了最上面,高高在上却没个实权位置,走到了极端还回不了头,就像是就是偏向于阴,阴为主人,要做阴的客人,离阳越来越远了。

所以说,过度追求高位,往往会失去更多。

在阴中往前走,这往前一走,可就真的是损失惨重了,得不偿失!

是故《损》之将损下以益上也:

所以啊,损卦讲的,就是要减损下方来增益上方这个道理。象古代的皇帝就是越没钱,越和老百姓要,老百姓就越苦。

人越穷,就越品德差,这是没办法,谁不想高大尚呀。全是给生活逼的。

初有《损》之心,而势远难致,则谦让而用“酌”;

损卦的初爻,一开始就是减损的心,就是你想要的目标太远,时势也不配合,难以实现,那就得谦虚点,用“酌量”的态度来对待。

这就是:“谨慎者趋于幸福。”的道理,减少损的量和能和速。

比如,村里的钱,现在流向外村,一直控制着灰绿,但方向是向村外流的,只能控制一下量和速度。关键时还要往回掰一掰手腕子,比如去年9月底。

二有《损》之责,而怙中不舍,则自保以居“贞”。

第二爻呢,肩负着减损的责任,却死守着中爻不放,不想损,就是要自保,坚守在“贞正”的位置上。

这好难呀,就是象人在最困难时,心中有个大月亮照着才行。

这是坚守贞正的人,没办法的守。

居贞者既以《损》委于三之遇,用酌者抑以《损》任夫三之才,地近易迁,怀刚处进,故毁家纾上,绸缪胶固以合少男少女之交,为三之独任而无所辞。

二爻想把减损的任务,交给了第三爻的机遇;

初爻,用酌量态度的人,也是把减损的重任,托付给了第三爻。

因为三爻很有才,有才能的人要多多担着。

为啥?

三爻在下卦最上,离上卦进,就象早上3-5点的时间,太阳快要出来了。

太阳离出地位置近,容易变动,又怀着刚毅进取之心。

所以就像是为了大局,不惜毁家纾难,紧紧地、牢固地促成少男少女的结合。

这是比喻上下间的和谐配合。

这是第三爻独当一面,义不容辞的责任。

道在逢贫,心无惮往,虽交失其位而不恤,荐(草字头一个频) 藻而永(女因) 缊,《损》之所以为“有孚”。

三爻的道,就是在兑与艮之间,兑为折,艮为贫,这就是【道】遇到贫困,没办法不减损时,所以从兑到艮,少了一阳,从乾到兑还差一阳,这是三人行损一人。

身在贫中,心里别害怕,也得往前走,就算没了地位,没了道义,也不在乎。

就像美藻长在水中,心中是美好的,也是有才能的,永远蕴藏着力量的。

损卦之所以说“有诚信”,就是因为这种为了大局不惜牺牲小我的精神。

然而君子之用《损》也,亦止于此而已矣。

不过啊,君子用损卦的道理,也就到这儿为止了。

仅此则专,而过此则疑矣。

做到这个程度就是专一、专注;

但要是做过头了,那就会让人怀疑了。

适度是美德,过度则是罪恶。

所以,用损也得有个度,别太过火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