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有味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一、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1. 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分享读书心得、启发思考,还是为了评价作品、表达观点。
2. 根据目的,调整作文的结构和内容,确保读后感具有针对性。
二、了解作品内容
1. 熟悉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主题等,以便在作文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细节,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抓住有味之处
1. 关注作品中的亮点,如独特的情节、生动的人物、深刻的主题等。
2. 分析这些亮点为何“有味”,即它们是如何吸引读者的。
四、结合自身感受
1. 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
2. 通过对比、类比等手法,将自己的感受与作品中的内容相结合。
五、注意作文结构
1. 开篇简洁明了,点明作品名称、作者等信息。
2. 主体部分围绕有味之处展开,分层次论述。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六、语言表达
1.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
2. 注意句式变化,避免单调乏味。
3. 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七
欢迎关注郴州新闻网微信公众号(chenzhounews),或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世界读书日悄然临近,身边的阅读氛围也渐渐浓郁起来。有的人励志一周看完一本书、有的人决定读书从下单开始、还有的人正在阅读的路上。甚至,现在的小学生,每日都有阅读课外书的家庭作业。
闲而无事,拿起手边的《有味》,便沉醉在涵哥的世界里。他是一个爱读书之人,博览群书,无所不知。大家都看过他主持的“天天向上”,早已熟悉他渊博的知识和诙谐的语言,在节目中感受到他的低调睿智。
这本书由他本色出演,一幅幅黑白图片讲述了他对于手工制作的执着和热爱。在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中,他慢下来,把这些几乎无人问津的手艺精致细腻地记录下来,感悟人生。慢下来,才能感悟生命之美。本书讲述了油纸伞、折扇和鸡毛掸子等即将失传的手工作品的故事。每个故事的末尾又细腻地介绍了各种手工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渊源。在故事中感悟汪涵这个大龄文艺青年的文艺范。文中有一句话“箭,是用心来射的,箭,也是用来射心的,那一箭的仁心,别人都是看得到。”汪涵对它们的用心,我们也是看得到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认为读书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中国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认为阅读可以给人带来富足和美满的生活;更有周总理霸气致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来读书还可以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书籍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为汪涵,我读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我也更加地了解他。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的内涵。汪涵爱读书,他就是一个书本泡出来的“有味”男人。想成为汪涵一般的男人么,那就多读书吧!(陈晨)
汪曾祺是个“吃货”,吃货谈吃,信手拈来一大堆人生哲理和工作方法。
“粗菜细作”是汪曾祺对生活的耐心,也是古代文人贤达的态度。
“荤菜素油炒,素菜荤油炒”两相得宜,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工作方法。
“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直接将“中庸”之道融入菜谱之中。
也可以说,情绪要给与疏导,又要给予团队正能量的影响。汪曾祺的做菜方法,投射到人的身上,就像大禹治水的疏导,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出其本味而不过,就是中庸之道。
同样的道理,读起来不比一本正经的“领导艺术”有趣多了?
“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菠”。人生下来就与吃打交道,有什么地方蕴藏的道理比吃还多呢?
汪曾祺给台湾陈恰镇做菜,做的事小红水萝卜,他说:“要做客人没有吃过的,才觉新鲜。”这一新鲜,让汪曾祺会做菜的名声传到海峡那边。抓重点,说不同,但凡以这样的思路,做什么事不会事半功倍呢?
“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做什么事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汪曾祺的吃,除了吃出广博,还要宽容,因为“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
在学校编校报时,一天,我们一位教新闻写作的老师,通过同学辗转要到我的电话,打通电话第一句就是:“薛同学,我觉得你编得报纸格调不高啊。作为党报党刊怎么能谈吃呢?”原来,一个桂林的同学写关于桂林米粉的小品,当时我还对这篇文章十分称赞,把对家乡的深情浓浓地熬成一碗汤,从米粉的色香味到舌尖感觉,惟妙惟肖。
当然,我得先承认,我格调不高,因为我在读了李渔的《闲情偶寄》后,还写了一篇《闲话叙幽情》,内容无非吃喝玩乐,侃侃“别人家”的生活。欧阳老师是特别严谨认真的学者,有一番君子之风,说话时总是推一推厚厚的眼镜,很有耐心。但如果不太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维上大概总有些局限。但不知欧阳老师看央视播放“舌尖上的中国”时是什么评价?
文化里最能传播情感的就是吃。吃一顿饺子想象一顿团员,吃一碗手擀面想想妈妈,文化根植在人的生命中,人通过味觉感觉来时时刻刻感受着家的味道、根的感觉。为什么不能说吃?只要留心,生活里的哪一个细节没有深刻道理?
我喜欢吃一种萝卜和青豆做的咸菜,去杂味,只有最初的咸,只要咸淡合宜,味道足够了。《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对味道不贪婪,我甚至有些唯心主义地坚信,吃的境界应该是“将白开水喝出糖的味道”。
工作隔行如隔山,但是大道相通。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更讲技巧。不管小鱼小菜,微小的食材,结合材料特点,还得或焯或炒或煎,调和其味,又得加盐加油,掌握火候。做事治国都是多种因素的精密调和。
爱吃,多半爱生活;会吃,则很能享受生活。在汪曾祺眼里,吃是和写字、画画写在一起的。无关乎在食豆饮水斋中,下笔给豆类画像,从绿豆、黄豆、扁豆到芸豆、红小豆,各尽其味。以这种精致而平和的心态去生活、去工作,怎么会枯燥无聊或者厌倦呢?
20150825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