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1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沟通艺术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沟通艺术。可以从书中的某个观点、案例或理论出发,也可以从整体上对沟通艺术进行评价。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的书籍,概括书中的主要内容,引出自己对沟通艺术的看法。 - 正文:分段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沟通艺术的重要性:阐述沟通在人际交往、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b.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结合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分析沟通艺术的内涵和技巧。 c.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事例,谈谈自己对沟通艺术的体会和认识。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沟通艺术的重要性,提出对今后沟通的期望或建议。
3. 论证充分:在论述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书中的观点、案例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同时,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5. 客观公正:在评价沟通艺术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6.
以往有关沟通类的书籍,其中《P.E.T父母效能》以及《非暴力沟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丰富的事例以外,也为我们在养育孩子和与人交流上提供了指引。而今天所想说的这本《沟通的艺术》着实让收到书的我吓了一跳! 四百多页的厚度,书本后面的参考文献就高达二十多页!
该书从出版至今已超过30年,这本书已经是第十五版!作者是以沟通写作为专业的罗纳德.B.阿德勒和北肯塔基大学教授拉塞尔。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区分了“看人入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部分,涵盖了人际关系的全貌。这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沟通类书籍,正如译者黄素菲博士所说,这本书符合各类不同需求的读者群。
而下面,我将谈一谈这本书中有关“倾听”章节带给我的思考。
作者说:“倾听,不只是听见。”
在这个章节里,作者从倾听的定义、倾听过程的五大要素、倾听的挑战以及倾听反应的各种类型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以及具体案例的细致说明。
在说明倾听的要素之一“听到”时,作者提到了一项研究数据:任何一天在一个普通的教室里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正常地听。
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面对四五十人的这些小学生,我要如何辨别出这些可能患有听觉损失的孩子们,从而调整我的说话方式,如何让孩子们有效地去听。
第二个要素“专注”也给我带来了进一步的思考。作者说,专注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知觉选择过程的一部分。所以一节语文课,并非无时无刻让孩子们专注地去听,如果每一个信息都付出注意力的话,学生们估计也会疯掉。孩子们要学会的是进行筛选,过滤掉一些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信息上。愿望、需求、欲望、兴趣等决定了听者专注的焦点。
除此之外,作者对于如何应对“有效倾听的挑战”也提出了四点具体做法。
1.少说话; 2.摆脱注意力分散; 3.不要过早评断; 4.寻找重点;
“我们生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了解说话者的意思,那就要避免自恋地倾听或一味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的想法上。
和别人进行交流时,尽量避免外在环境的干扰,同时消除引发让自己分心的内在心理活动,让自己专注于眼前所需要关注的重点信息。同时不要过早评断,要先倾听确定自己真正理解对方的所有意思后,再去评论。然后在他人的话语中迅速提取对方的核心观点,了解说话者的用意。
那么,如何了解对方的用意呢?
作者在倾听反应类型中作了相关说明。尤其是有关“问话”时,作者提到的“虚伪的问话”也举出了众多语例。
比如朋友问你:“你不喜欢那部电影,是吗?”这样的问话看似在问,其实则有“逼”的嫌疑。真诚的问话则应该为开放式提问,直接问你对那部电影有什么看法。 像这样的提问都是说话者所设下的“圈套”。这样的圈套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说,你去早餐店里买鸡蛋饼,对方问你“加鸡蛋还是佳火腿?”看似在询问,实际是用一个封闭式的问题让你二选一。比起问你“加菜吗?”加和不加,选择不加的概率占一半,拒绝的概率还是会大很多的。而这些都是说话者设置的小圈套。
还有带走隐蔽计划的问话,作者提醒也需要留心。
比如对方说:“如果我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你能保证不生气吗?”
明智者会说:“在我之前,先让我听听你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去保证。
诸于此类的一些实用的语例和情境,书中都作了详细的说明。
想要将这本厚厚的书全部读完,估计还要一段时间。只“倾听”一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非常详实。而有关其他的内容,后面再作分享。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