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吕氏春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吕氏春秋》的基本信息": - 书籍作者:吕不韦 -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 - 主要内容: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包括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军事等多个方面
2. "明确读后感的基本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吕氏春秋》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思想。 - 正文:围绕《吕氏春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观点进行阐述,结合自身理解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主题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论述。 - "论据充分":引用《吕氏春秋》中的具体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 - "逻辑清晰":论述过程中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易于理解。 - "个人感悟":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深度。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项:
1.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吕
鲧没有把洪水治好,被尧杀死了。直到舜帝接了尧的位子,洪水还没有退。舜又让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水。
禹三十岁才娶了涂山女为妻。结婚四天,禹就匆匆走了。去治水。
禹走了,涂山女天天爬到山上眺望。可是禹一去不返。涂山女忧伤地唱道:“候人兮猗!”《吕氏春秋》说这是南方诗歌的开始。涂山女等不到禹,就去找他,终于在田轘辕山找到了。
有一天,禹变成大熊奋力挖山,不巧被送饭的涂山女遇上了。涂山女吓得落荒而逃。禹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嵩高山,涂山女实在跑不动,变成了一块大石。禹急得朝她大喊:“你变成石头了,孩子呢?”石头忽然裂开来,里面一个婴儿,哇哇大哭着。禹抱出来,给他取名叫“启”。启后来做了夏朝的天子。
治水的禹自然没法抚养儿子,只得送给家人。儿子长得多大了?禹不知道。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能看他一眼。
禹从父亲治水中得到了教训,改堵为疏。慢慢把水引入大海,露出陆地。
这次洪水的罪魁祸首,据说是水神共工。禹与共工又是一场大战。不打败他,还会发洪水。
共工有一员大将,叫相柳。长着九个头,每个头张开口,就能吃下一座小山的土。禹刚刚筑好的堤坝,它一口就吞掉了。禹有当年黄帝留下的应龙做帮手。相柳被捉住杀死了。没想到,相柳一死,血流满地。它的血腥臭无比,流到哪里,哪里寸草不生,很快就形成一大片可怕的沼泽。禹用土填平,很快又塌陷。填了三次,塌了三次。没办法,只好把被它污染了的土挖出来,堆成一个高台。这个台,据《山海经》上记载,在昆仑山的北边。
共工这一次,算是彻底失败了。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
大禹治水的路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猛禽怪兽。其中最厉害的一个叫“无支祁”。
无支祁住在桐柏山,是一只白头青身的猿猴,火眼金睛,往来如飞,力气比九头象还大。颈子伸出来,有一百尺长。可见是何等的巨大。禹与无支祁血战了好几场,才把它擒获。禹用大铁索锁住无支祁的颈子,用金铃穿住鼻子,把它压在淮阴龟山的脚下。淮水这才风平浪静。
据《太平广记》记载,在唐朝永泰年间,还曾有人看到过它。民间传言,这个无支祁,就是那位“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孙。
大禹奔波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治好了。又过了几年,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的帝王生涯,几乎都在边疆巡视。不知道去了多少奇异的地方。有人说,《山海经》就是陪同他治水与巡狩的人的笔录。事实上,他走得比这还要远。
往东,禹一直走到了日出之处。这里有许多山、岛和国家。有个青丘国,让他无比惊奇。这里有一种九尾狐,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听得有点瘆人。性格可一点儿也不温驯,看到人就扑上来,咬死吃掉。这里还有一种叫“灌灌”的鸟,长得像鸠,叫声很奇特,像人在“呵呵”大笑。
最南边呢?禹一直走到了羽人国和裸民国。
羽人国的人身上长着翅膀,但是飞不远。这里有很多彩色的鸾鸟。他们就以鸟蛋为食。裸民国的人一年四季都不穿衣服。禹为了尊重他们的习俗,进去的时候也脱光了衣服,离开的时候再穿上。
再往西。很远的西边有个奇肱国。据说离玉门关还有四万里。禹不知道怎么走到了那里。奇肱国的人手艺好,喜欢搞各种发明创造。他们会造一种小小的飞车。架在高处,等到刮起大风了,就坐在车子上飞起来。在商汤时,曾经刮过一场大西风,就有奇肱国的人乘了一辆车子飞到了豫州。不知道为什么,汤王不想让人们看到这个车子,就砸坏了。等了十年,终于有一场大东风吹过来,这个人就又造了一辆飞了回去。
禹往北也走得很远,一直走到了冬神玄冥住的地方。这里太冷了。到处是光秃秃的冰雪荒原。禹没有停留,赶紧往回走。没想到迷了路。抬头一看,到了一个瑰丽神奇的世界。没有风霜冰雪,也没有花草树木。男男女女都是彬彬有礼,神情安祥喜乐,身上飘着一股幽香。
这个国家的中间有一座山。一股泉水分成四道从山上流下来,到山下变成宽阔的溪水,缓缓地朝远方流去。人们就临溪而居。他们不用耕种,饿了就喝几口溪里的水,马上就容光焕发。不能多喝,喝多了就会一醉半个月。用溪水洗一洗,皮肤会变得又滑又嫩。这水叫神瀵。
这里的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执,更没有帝王。男女自由自在地相处,不用婚娶。差不多都能活一百岁。死的时候,很平静,没有什么悲哀。因为离中国太远了,就叫终北国。不过禹也没有过多停留,很快就回了中原。据说后来周穆王也来过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齐桓公也来过,都不想回去了。在大臣的劝说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大禹回到阳城,把九州重新划分。铸了九只巨鼎,每只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和神鬼妖怪。九鼎放在都城,表明他是九州之主。从此之后,九鼎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轻易不要询问,“问鼎”,就是要夺权了。九鼎一直传到秦朝。据说一只落在泗水里,秦始皇派了上千人捞了半天没捞着。其余八只下落不明。
大禹即位为天子的十年间,几乎一直在路上,了解民情,督促官吏。走到会稽时,禹一病而亡。死后葬在大禹陵。《水经注》上说,每年都有成群的鸟儿飞过来为禹陵除草。春天啄去草根,秋天衔去枯草。人们说,连禽兽都感念大禹的功德啊。
大禹一生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他用脚为中国人走出了一条生路,又用脚为中国人走出一个广阔的家园。他一步一步,把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串成了一个泱泱大国。他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他到过的地方,甚至比大地的尽头还要遥远。后来的人们,就用“禹迹”来代表天下,“禹迹”就是中国。
大国最初的形成,靠的不是征伐,而是造福。(申赋渔)
话说,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抛弃了“帝”的称谓,改称为“王”,又尊称为“天王”,以别于旧时代,彰显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开始。
补充一句,后世太平天国虽然袭用了很多西周制度,但洪秀全称天王而不称帝,是因为他觉得“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岂容一毫僭越于其间哉!”这一点,他的“天王”之号和周天子的“天王”尊称还是有区别的。
周武王为了对国家实施有效的管理,他利用了宗法上尊祖敬宗的观念和血缘亲戚的关系进行分封,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归国王直接管理,而将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进行分封,封成几十个面积很小的封国,让他们象群星捧月一样拱卫着王畿,以实现自己在宗法上为天下之大宗、政治上为天下之共主的地位。
不得不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管理制度还是很有成效的。
比如说,东夷叛乱,成王一声令下,鲁公伯禽就率领三族军队,屁颠屁颠地前去讨伐。
又比如说,齐国太公姜尚,多次奉周王之令征讨不服从周朝统治的侯伯小国,全心全意辅佐周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宗法统治秩序就出现了松动。
如康王的儿子昭王率军征讨楚国等南方各部族和国家时,在汉水边上遭到了当地各族的围攻,昭王本人淹死于汉水,周朝的军队全部覆没。
昭王之子穆王曾挥军去攻打犬戎,出现了“荒服者不至”的现象。
即在昭、穆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偶露窘态。
但是,周王对分封的诸侯还保持有绝对指挥、调动、统治的权力。
如周穆王以后传了四代,到了周夷王时期,齐国国君齐哀公荒于田猎酒色,又不尊礼制。周夷王二话不说,将齐哀公召到过都,烹煮杀死。
西周历史的巨大转折,出现在周厉王时期。
周厉王施行暴政,国内出现了“厉王止谤,道路以目”的严酷氛围。
《史记·周本纪》记:“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最终,忍无可忍的人民将周厉王驱逐出了镐京。
西周进入了共伯和主持的“共和行政”时代。
厉王被逐,意味着自命为天子的周王的神话地位从此跌落在了凡间。
厉王之子宣王即位,汲取了厉王行暴政而被逐的教训,克勤克俭,重修“文、武、成、康”之制,还利于民,平定四方,收服诸侯。西周出现了短暂的中兴。
没有人会想到,宣王的儿子幽王继位之后,一下子就把这中兴之火掐灭了,甚至,把强盛的西周王朝给玩死了。
史家对周幽王的评价非常低。
东汉人王逸在《正部论》里将周幽王、周厉王并列在一起进行批评,说:“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司马迁的《史记》的指责更加严厉,说:“幽厉昏乱,既丧酆镐。”
按照《史记》的记载,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烽火戏诸侯”。
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全过程,《史记·周本纪》这样交待:“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即周幽王专宠襃姒。襃姒生有一子名伯服。周幽王打算废黜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国申侯之女,为王后。周幽王自从得到了襃姒,爱不释手,打算废黜申王后,并除去太子宜臼,改立襃姒为王后,册封伯服为太子。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取悦于她,便大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全都赶来了,却发现并无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褒姒哈哈大笑。这之后,周幽王为了取悦于她,多次举烽火玩弄诸侯,最终透支了自己的信用度。周幽王又宠信佞臣虢石父,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申后之父申侯大怒,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都不来救应。致使幽王被弑于骊山脚下,褒姒亦被劫掳。
这故事和《狼来了》故事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
《狼来了》故事是假的,这则故事也是假的。
西周的灭亡,肯定与褒姒有关。
《诗经》里有很多诗篇都有斥责褒姒乱政、干政,以至于灭国之句。
如《瞻卬》中说:“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小雅•正月》中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另外的《节南山》、《正月》及《十月之交》也都有提到幽王不恤政务、宠幸褒姒,听信女子之言。但并无一语提到“烽火戏诸侯”之事。
《国语.周语》和《国语.郑语》借太史伯阳之口总结西周灭亡的教训,说周幽王重用虢公石父和宠幸褒姒,为立伯服为太子而欲杀宜臼,导致申候与缯国、犬戎勾结等等,没有“烽火戏诸侯”情节。
实际上,现代学者通过考证,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西汉以前存在“烽火”。即“烽火”这一报警系统应该是西汉防御匈奴人而在长城一带制定出来的。
在司马迁之前的文献中,只有《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但不是点燃烽火,而是让人击鼓。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写:“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无论是“击鼓”还是“举烽火”,只能应用于城市之间近距离的示警,退一万步说,就算能应用于远距离传递讯息,则众诸侯国征发士兵、集结士兵、准备粮秣、整训、出发也是需要时间的,短则半个月,长则三五个月,根本不可能出现那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喜剧效果。而且,各地诸侯远近有别,他们的军队只能是陆续地抵达,分批次而至,怎么会出现司马迁说的“诸侯悉至”的理想状态呢?
史学大家钱穆因此在《国史大纲》笑批:“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我们知道,《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创造出了许多寓言故事。像我们所熟知的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掩耳盗铃等等,都出自此书。
显而易见,《吕氏春秋》是把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当作寓言故事来讲的。
司马迁不察,以为是真事,仅以“烽火”来代替“鼓声”,一本正经地当成了史事来叙述,后人读史,不可不察。
从《史记·周本纪》里面的叙述来看,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不应该违背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废世子宜臼而改立伯服。
要知道,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周王朝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最重要一项是“嫡子继承制度”,即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
从名字来看,褒姒的儿子伯服名字中有“伯”字,很可能他是周幽王的长子。
但这并不重要。
褒姒只是周幽王的一个妃子,不是正妻。只有正妻生的儿子才能成为嫡子,褒姒生的儿子只能是庶子。那么,在正妻生有儿子的前提下,褒姒所生的庶子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
周幽王的正妻申王后,是申国申侯的女儿,生下了太子宜臼。
周幽王废掉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激怒了申后之父申侯。
申侯联络鄫侯及犬戎入侵,杀了周幽王,劫掳了褒姒。
《史记·周本纪》行文至此,笔锋急转,写“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将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的经过一笔带过,漏掉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周朝的“二王并立”事件。
关于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的历史转折,《竹书纪年》记述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三年,王嬖褒姒;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杏实。王师伐申;
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
……
对照《史记·周本纪》来看,《竹书纪年》在这里的记载显然多了好几个情节:
一、周幽王是在周幽王十一年秦正月被乱臣弑杀的,但太子宜臼早在周幽王三年就逃到了外公申侯的家里了。
二、周幽王曾于十年大会诸侯,并于该年秋九月出师征伐过申国。
三、申国与鄫国、犬戎联兵击退了王师,并且反攻到镐京,在镐京城里弑杀了周幽王。被杀的还有郑桓公和太子伯服。
四、申侯、鲁侯、许男、郑子在申国立宜臼为周王时,周王室的近亲之国虢国的虢公翰也在携地(今陕西渭南)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周王,是为周携王。
也就是说,与周平王同时被推举为王的,还有一个周携王!
《史记·周本纪》没有提到周携王,不是司马迁要隐瞒什么,而是周携王与周平王相争失败,已被周朝的史官刻意从史册上抹去了。
那么,周携王与周平王“二王并立”时,谁是正统、谁是僭越呢?
我们看,无论是《史记·周本纪》还是《竹书纪年》,都已经明确表明,他已经被周幽王废黜了,从法理上说,他已经丧失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了。
再有,宜臼并不是在周国由周室臣民拥立,而是在申国、由申国国君扶上王位的,这就属于来路不正了。
最糟糕的是,扶立宜臼的申侯,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劫掠和火烧了镐京的周室罪人,即申国和申侯,属于周室的敌国和敌人。
那么,周平王的王位,明显属于僭越。
周平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伪主。
反观周携王,他是周地百姓及周室王公贵族所拥立,应属正统。
周携王与周平王“二王并立”的局面维持了多久呢?
《竹书纪年》记:“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当作文侯)所杀。”——即周携王是在周平王二十一年被晋文侯杀掉的,这个局面维持了二十一年。
不用说,这二十一年时间里,各地诸侯,纷纷站队,其中的晋文侯,站在了周平王这一边。
实际上,不但晋国的晋文侯,秦国的秦襄公也站在周平王这一边。
周平王属于勾结犬戎杀害父兄的乱臣贼子,得位不正,而且,根据史料记载,他后来东迁洛邑后,天下诸侯在长达九年的时间内不肯入朝觐见,这说明,他在一开始是得不到绝大多数诸侯承认的。
那么,他是怎么获得晋文侯、秦襄公等人的支持的?
结合各方面的史实推断,他是在外祖父申侯积极的出谋划策下,甘愿丧权卖国,通过各种收买手段,拉拢到了晋文侯、秦襄公。
对于晋文侯,周平王作了一篇《文侯之命》,通篇溢美之辞,准许他在汾水流域扩张。
对于秦襄公,周平王与他盟誓,封给他爵位,许诺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襄公因此得以建立诸侯国,成为了秦国开国之君。
司马贞称赞说:“襄公救周,始命列国。”
司马迁也说:“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秦国也从享有与齐、晋、郑等国同等的地位,“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正式立国之初,秦襄公大张旗鼓地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头的太牢大礼,在西畴祭祀白帝。
那一段时间,《史记·秦本纪》记:“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不管秦襄公如何有功,功劳都没晋文侯大。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偷袭周携王得手,周携王死了。
二王并立的局面宣告结束,拥戴周携王的传统大国虢国、虞国等走向衰落。
周平王一枝独大,在晋文侯的引导下,离开了申国,回到了周都镐京。
不过,由于周平王杀父篡位,引外族洗劫镐京,得不到镐京人的拥护,而且,镐京也已经残破了。
为此,他提出东迁雒邑。
秦襄公自告奋勇,“以兵送周平王”。
周平王东迁,等于主动放弃了关中,使得周王室失去了一半王畿领地,实力大减,从此失去了统领诸侯的能力。
而周平王向秦襄公许以关中西部的地方,鼓励晋文侯沿汾水流域扩张等种种做法,等于是支持诸侯国互相兼并,允许诸侯国自行扩张,明显是对周王国秩序的破坏。
由此,大混乱开始,孔子所哀叹的“礼乐崩坏”的时代来临,诸侯国家的力量日益强盛,郑、齐、宋、晋、秦、楚、吴、越等国家相继称霸于中原,其中的秦国笑到了最后。
也许,周平王把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岐、丰让给秦襄公时,秦襄公就有了秦国由此兴起,最后统一天下的畅想。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就说:“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