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26 18: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焦裕禄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焦裕禄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以及对你产生的影响来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焦裕禄的生平或事迹,主体部分深入分析焦裕禄的精神品质及其对你的启示,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3. "内容充实": - "焦裕禄生平事迹":详细描述焦裕禄的生平事迹,如他在兰考县的工作经历、扶贫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 - "精神品质分析":分析焦裕禄的精神品质,如他的人民情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焦裕禄的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你如何将这些品质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4.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焦裕禄的精神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阐述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5. "论证充分":运用具体事例、名言警句等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有力。
6. "语言表达": - "准确流畅":用词要准确,句子要通顺,避免出现
文/刘永格
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9月19日上午,再次观看了电影《焦裕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焦裕禄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一、焦裕禄,愈加的光芒四射
影片再现了这样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象,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闪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个璀璨夺目的闪光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们深情缅怀这个名字,就是在呼唤这样一种崇高而不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在向每一个党员干部发出忠告:永远要做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时时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才会拥戴你、支持你。
焦裕禄是主动请命、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奔赴河南兰考灾区的。而当时沸沸扬扬的所谓“灾区栽干部”的议论,正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某些干部,使之把灾区视为畏途。他面对狂暴的“三害”,从灾难压顶的兰考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豪迈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变成绿林,涝洼可以养鱼,盐碱地可以长出好庄稼,关键是要有一个“干”字的石破天惊的预言。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躯,夙夜匪懈地为兰考人民奔波、操劳。他紧紧依靠群众领导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殊死搏斗,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了一件件实事。他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追逐名利,时刻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要求自己。这一切,又无不系于他身上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他笃诚地实践了“初心向党、初心为民”铮铮诺言。
焦裕禄同志逝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本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象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象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象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对焦裕禄同志一生所走过道路的最生动的写照。
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鲁迅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禄就是一个虽死犹生,埋在活人心里,逾远而弥存的高尚的人。他的精神,他的形象,将逾远而弥存,历经时日而愈加光芒四射。
二、焦裕禄,永远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兰考工作仅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及永远怀念。留给兰考人民至全体共产党员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他:
一是高贵的品德。在洪水到来之时,在风雪交加之夜,他想到的是兰考县36万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冷暖。在他病痛袭来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为党和群众多做事情;在临终前,他想到的仍然是张庄的沙丘、赵垛楼的庄稼、秦寨的麦子、老韩陵的泡桐树......“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二是乐观的精神。当洪水、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压得兰考人民喘不过来气的时候,他迎着困难而上,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敢于斗争,主张正义,为改变兰考的面貌呕心沥血作出了牺牲。他立场坚定,信念坚强,迎着逆风前进,不怕闲言碎语,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革命的坚定性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是务实的作风。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为治理三大自然灾害他跑遍了兰考县的120多个村庄,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优良的品格。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的优良品格。总是在群众最需要、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去帮助群众,深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群众永远不会忘记他。
五是高尚的情操。他具有廉洁奉公、身体力行的高尚情操。他严于律己,作风简朴,吃苦在前。他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
六是创新的精神。用他的话说“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就是他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下,他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创给沙丘“贴膏药”“扎上针”的方法,造福于兰考人民。
三、焦裕禄,学习的典范榜样
今年7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邵东县,设立县级邵东市。9月16日,邵东市成立大会举行,并举行了揭牌仪式。承载着135万邵东人民梦想与希望的邵东市正式扬帆起航,邵东市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条例》是宣传领域的主干性、基础性党内法规,以刚性的法规制度为全党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支撑,标志着宣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在党的宣传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条例》提出了“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宣传工作根本任务,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做好新时代邵东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
做好新时代邵东市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焦裕禄为学习的榜样、工作的标尺,扎实践行“四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根据《条例》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崭新的局面。奋斗目标就是“十个进一步”: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搭建现代文化活动平台;进一步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文艺发展繁荣;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文化精准脱贫步伐;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同时,着力实施“四项工程”、推动“四大融合”:实施文化旅游基础工程,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实施广播电视提质工程,实施体育实力提升工程;推动现代公共服务大融合,推动文旅资源保护利用大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大融合,推动文旅市场培育监管大融合。为加快建设“三个邵东”、打造“三张名片”,为邵东市挺进全国百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力。
作者:卲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新湖南客户端读者热线:0731-84326002。转载授权:0731-84326133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一个人如果把理想信念贯穿于一生一世,那他一定拥有了觉悟的人生。一个人如果把为人民服务做到了全心全意,那他一定拥有了奉献的人生。焦裕禄这个名字国人皆熟知,切怀念敬仰之。源于何处?是因为他的公仆情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因为他的求实作风,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的馍没味道”;是因为他的奋斗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是因为他的道德情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他的情怀、追求、笃行,是一座灯塔树立起无数人心中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模样,让更多后来者的双眼不在模糊,披星戴月,日夜追随。
今年,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因为我经常走近基层开展宣讲工作,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了重要的宣讲内容,所以细读了穆青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何香久创作的长篇小说《焦裕禄》。
当我静静地读完这部40万言的长篇小说后,合上书随文入观,感受到前行者就在身边,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党员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高度负责任,这是最美丽的初心更是最真实的信仰。那一刻,我仰望星空放声朗读了那篇《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让它千顷澄碧。
这部长篇小说《焦裕禄》在笔墨间写出了为民服务的精神标杆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典范,是一部敢于担当的生动教材。开篇以国家被外敌侵占,家国蒙难为背景,少年焦裕禄面对大旱、灾荒、蚂蚱、鬼子兵,眼前一片迷茫。他在打柴归村的路上遭到一鬼子兵的恶意挑衅,他被迫反抗,把鬼子兵扔进了山涧。焦裕禄被当成八路军抓进了监狱,不久后被送到东北抚顺煤矿下煤坑做了苦力,因日本人的恶毒欺压焦裕禄怒杀日本监工,在工友的帮助下,逃回了山东老家,后来他背井离乡去了苏北当了长工。抗战胜利后,焦裕禄返乡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由一个蒙受磨难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团地委第二书记,为建立新中国屡建奇功。1953年,焦裕禄服从组织安排,带着全家离开城市,去洛阳市郊区担任新建大工厂洛阳机器总厂的团总支书记,先后担任车间主任、科长,一干就是9年。
1962年6月,焦裕禄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1964年5月积劳成疾病故。一年多时间,他身先士卒,带领36万兰考人民初步制服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严于律己,衣、帽、鞋、袜,补了又补、缝了又缝,起草《干部十不准》对干部廉洁自律作出具体规定。他忠诚尽职,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访和蹲点调研120多个生产大队,用手顶住剧痛的肝部仍坚持工作。他用行动塑造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一生全心“焦”灼为“裕”民,从不谋己“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闪耀着光芒,永不过时!
有一种思绪深深地根植于我的脑海,焦裕禄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但他是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他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如何更好地深学、细照、笃行呢?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以“焦裕禄精神”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落脚处就在真实的躬行上,做真正意义上百姓的贴心人;努力向他看齐,就是要从当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像他那样视责任如泰山,视工作如生命,视群众为亲人,视艰苦为财富,视虚华为云烟;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用当下的每一次奋斗,致敬伟大的焦裕禄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史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